弗里德里希 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是德语文学中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本书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 席勒复兴 。
......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国际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更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更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马复初是清朝末期 的经师、阿訇,其汉文著述在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复初从事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汉文著述情况,深入细致地解析了马复初的主要汉文著述的主旨思想、著述方法。马复初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以浅显形式阐释伊斯兰信仰;提出“六信”,确立中国伊斯兰教表述信仰的基本形式;从学理角度提出并发展了“真一”还具有虚实、有无、恒 、始终、表里的关系;尝试通译,无形中开拓了其后汉译《古兰经》的大道等。本书认为马复初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述及相关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 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 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 《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等 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丰子恺艺术四书 之《认识绘画》《美的情绪》《认识建筑》皆源于此。其中: 《认识绘画》 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美的情绪》 中,丰子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资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为依榜。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其所编年谱相对较为简约,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挖掘不够,许多条目仍不甚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历史资料 是众多。从编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编之年谱未采用常规的年谱编撰手段,即未按月、日逐条分述谱主事迹,而是采取按年依史之先后来概述的写作方式。这也给研究者和读者在阅读和认识上产生不少困惑。
《考古艺术与历史:杨泓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收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尚刚等学者所写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所收论文从考古、艺术史等角度作了翔实深入的讨论,丰富了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资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为依榜。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其所编年谱相对较为简约,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挖掘不够,许多条目仍不甚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历史资料 是众多。从编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编之年谱未采用常规的年谱编撰手段,即未按月、日逐条分述谱主事迹,而是采取按年依史之先后来概述的写作方式。这也给研究者和读者在阅读和认识上产生不少困惑。
? 冯契(1915--1995),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创造了哲学体系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为上海哲学界公认的学术领袖。2018年被评为建国后上海68位 社科大师 之一。 本书以充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完整地再现了冯契学生时代参加 一二 九 运动、去延安寻求真理、两次入党、三次受处分和迫害的曲折经历;在逆境中仍坚持理想和信念、*终洗尽铅华、顽强崛起的精彩人生。详细勾画了他为创建融合"中西马"的哲学体系而锲而不舍的学术生涯:从1935年以高考榜眼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到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三位著名哲学大师九年;1957年后卧薪尝胆,默默创作20年;及至 文革 受难,几百万字手稿被洗劫;晚年又焕发青春,于64岁 79岁的15年中,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7门新课,培养5名博士、35名硕士,复活了专著5部、主编2部、《论文集》2部
本书是是一部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集。作者都是上海民建会员,尽管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都通过自身的勤劳与努力,在国家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本书主题鲜明,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对自身成长与国家改革开放、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回忆,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感恩之心、继续开拓进取的决心。
这部记录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一生传奇经历的精美图书。 由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春撰写前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院士作跋。 在李佩先生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帮助下,收集了李佩先生长达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方方面面的珍贵照片,经过编委们的精心修饰、潜心编排和精准注释,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的,尤为珍贵。这些照片记录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经历、坎坷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向读者传递了李佩先生爱国敬业、大爱无疆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她以自己平凡的言行、不张扬的个性,求精、求好的治学态度,实实在在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她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