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去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和忠实客观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 凡人琐事 ,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 清华大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 大师论 通才教育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作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国际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更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更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王度庐评传》(增订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调整结构,订正错误,新增内容,结合王度庐生平经历和具体作品,对王度庐及其创作的悲情武侠风格进行再评价,考察研究王度庐在中国通俗文学史的地位,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章,包括早期小说、早期杂文、 鹤 铁五部曲 南京七书 ,以及社会世情、野史稗说,样式学、风格学、历史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评价王度庐作品叙事艺术的演进、侠情小说的开宗立派、五四新文学人文精神的特质,以及他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天才家喻户晓。他是没上过学的终身自学者、难以相处的朋友、令人失望的情人、可恨可气的雇员。他不善处理丰沛的情感,在社交生活中屡战屡败。这个 的“孤独漫步者”好像无论闯入哪里,都总是被一堵看不见的墙隔 。恰恰在社会与自我、圣人与魔鬼、 与压抑的撕扯之间,卢梭摸索到了让 深层的真实自我喷涌而出的缝隙——写作。写作确实是一种天才的奇观,一种简单、坦率和勇气的奇观。随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所阐发的深刻洞见震撼思想界,卢梭改写了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进程,让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呼之欲出。然而,盛名之下的卢梭依然深居简出、钻研花草,坚持和贵族平等相处,用廉价劳动换取报酬。*本书是 的卢梭研究 力作。作者高超的讲故事能力让读者身临其境般体验启蒙时代的思想交锋,探索《忏悔录》中
弗里德里希 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是德语文学中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本书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 席勒复兴 。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
马复初是清朝末期 的经师、阿訇,其汉文著述在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复初从事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汉文著述情况,深入细致地解析了马复初的主要汉文著述的主旨思想、著述方法。马复初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以浅显形式阐释伊斯兰信仰;提出“六信”,确立中国伊斯兰教表述信仰的基本形式;从学理角度提出并发展了“真一”还具有虚实、有无、恒 、始终、表里的关系;尝试通译,无形中开拓了其后汉译《古兰经》的大道等。本书认为马复初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述及相关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考古艺术与历史:杨泓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收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尚刚等学者所写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所收论文从考古、艺术史等角度作了翔实深入的讨论,丰富了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 冯契(1915--1995),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创造了哲学体系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为上海哲学界公认的学术领袖。2018年被评为建国后上海68位 社科大师 之一。 本书以充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完整地再现了冯契学生时代参加 一二 九 运动、去延安寻求真理、两次入党、三次受处分和迫害的曲折经历;在逆境中仍坚持理想和信念、*终洗尽铅华、顽强崛起的精彩人生。详细勾画了他为创建融合"中西马"的哲学体系而锲而不舍的学术生涯:从1935年以高考榜眼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到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三位著名哲学大师九年;1957年后卧薪尝胆,默默创作20年;及至 文革 受难,几百万字手稿被洗劫;晚年又焕发青春,于64岁 79岁的15年中,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7门新课,培养5名博士、35名硕士,复活了专著5部、主编2部、《论文集》2部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资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为依榜。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其所编年谱相对较为简约,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挖掘不够,许多条目仍不甚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历史资料 是众多。从编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编之年谱未采用常规的年谱编撰手段,即未按月、日逐条分述谱主事迹,而是采取按年依史之先后来概述的写作方式。这也给研究者和读者在阅读和认识上产生不少困惑。
这部记录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一生传奇经历的精美图书。 由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春撰写前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院士作跋。 在李佩先生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帮助下,收集了李佩先生长达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方方面面的珍贵照片,经过编委们的精心修饰、潜心编排和精准注释,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的,尤为珍贵。这些照片记录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经历、坎坷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向读者传递了李佩先生爱国敬业、大爱无疆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她以自己平凡的言行、不张扬的个性,求精、求好的治学态度,实实在在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她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资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为依榜。林子青对弘一大师研究贡献巨大,但其所编年谱相对较为简约,又由于彼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中某些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对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挖掘不够,许多条目仍不甚准确,诸多书信年代考证也有失误,而被遗漏的历史资料 是众多。从编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编之年谱未采用常规的年谱编撰手段,即未按月、日逐条分述谱主事迹,而是采取按年依史之先后来概述的写作方式。这也给研究者和读者在阅读和认识上产生不少困惑。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 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 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 《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等 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丰子恺艺术四书 之《认识绘画》《美的情绪》《认识建筑》皆源于此。其中: 《认识绘画》 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美的情绪》 中,丰子
本书主要为朱经农生平述要,与光华大学相关之编年纪事,朱经农主持光华大学期间的各种活动记录、讲话、书信、公文往来,以及光华大学日常办学的各种文献档案等。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为首次整理,并公开刊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民国人物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研究,乃至上海史、民国史研究都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是是一部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集。作者都是上海民建会员,尽管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都通过自身的勤劳与努力,在国家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本书主题鲜明,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对自身成长与国家改革开放、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回忆,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感恩之心、继续开拓进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