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国家,必先了解此国的人。在本书中,你将一览中国历史长河,认识曾在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科技和政治等领域留下深深烙印的88位重要人物。 To understand a country is to understand its people. In this book, we will take you on a tour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o recall the life stories of 88 important figures who left their personal marks in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reli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新世纪、新治理,自己讲、讲自己,尚和合、求实践,新儒学、新人格。部分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中国的世纪、人类的新世纪,为世界奉上中国的方案。第二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魄、神韵的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以及自己讲、讲自己的中国理论思维话语体系,包括和实力的意蕴和建构、和实力与一带一路等。第三部分为尚和合的民族精神、时代价值,以及和合学的思维特性、文化内涵与实践。第四部分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有世界视野、人类意识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人才。
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录家族来源、迁徙、繁衍、生息、荣衰、升沉等,是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学术界研究某些问题所不可缺少的史料。《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系统介绍了家谱的一般知识,包括家谱的定义、起源、演变、种类、特性、内容和功能、家谱与姓氏、郡望堂号等,阐述了家谱编修的基本过程、编修前的准备、具体编修方法、印制方法、颁谱庆典、家谱收藏以及研究性家谱、数字化家谱的编写方法等,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适合广大家谱爱好者和编修家谱者阅读参考。
《碧山13:建筑师在乡村》是“碧山”系列3辑。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乡建,大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农村从事乡土建筑的营造,并随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本书即以建筑为媒介,展示了外诸多建筑师在中国乡村进行的多项实践活动,并从建筑师、学者、评论家、媒体人等不同的视角,重点讨论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深入乡村建设中进行的思考与反思等。本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语言流畅,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建设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茶,不仅能解渴、提神、去火、消食,还是“万病之药”“养生之源”,有益于保健、养颜、陶冶心情,对一些慢性病也有的辅助疗效。此外,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随着时代的进步,品茶、识茶的技术越来越专业、精深,渐渐成为一门专业知识, 知名靠前茶文化研究会会员赵英立先生在《好好喝茶》中为热衷于品茶、研习茶艺的读者详细阐释了“茶道”“茶品”“茶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是面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编写了本。《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分为上编、下编,上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与典籍、中国传统的纪时与纪年、中国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风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章;下编包括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典小说5章。《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既有对数千年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简要、明晰的梳理,又有对中国地方风俗人情的介绍。旨在提高的文化素质,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中华好家风故事》精选古时圣贤孟子、诸葛亮、刘备、周敦颐、范仲淹、朱熹、曾国藩等名人教育子嗣树立起的良好家风家训,兼及近代如梁启超、叶圣陶和当代普通百姓继承发扬言传身教的良好家教理念和方法,予以详细介绍和解读,同时选取部分代表性的家书作补充说明。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分类,重点介绍一些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学派及其传世经典,总结其中的思想智慧。
中国文字,字字有德性,字字有灵性。小到一个“天”字、一个“人”字,也许就包含着古人的哲学观、生命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正藴藏在这些精美的文字之中。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为清末学校识字教材,由刘树屏编撰,清代画匠吴子城绘图,收常用字3300余个,图760余幅,由浅入深、妙趣横生,从图像开始探索汉字的奥秘,涵盖天文地理、鸟兽虫鱼、诗书礼仪、数理化学。 本书共四卷,以词性为类,每字皆有注音、释义,分简说和详说两栏,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子。为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本次出版为每字新增现代注音,并附对应简体汉字拼音索引。许多人将之喻为“插图版的《说文解字》”,作为民国一代文化大师胡适、丰子恺、茅盾、梁漱溟等大家的启蒙课本,影响了一代代语文课本编写的“近现代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是国学入门绕不开的一本
学者李欧梵选取了心目中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统、江河岁月、饮食男女、魑魅魍魉、魂兮归来,结合经典文本进行个体剖析,从中外比较、古今汇通的角度阐释中国文化传统是什么。同时,作者所提出的这六个面向又构成一个完整而多元的文化光谱,它们相互映照,富有乐感,读来甚有趣味。
《养蒙针度》囊括了从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从《古文观止》到《历朝东捷录》共计16本经典教材,收录了传统经典中包含的8247个不重复的汉字。如果认识了这8247个汉字,不仅能够通读上述16本经典,还能通读中国传统几乎所有的经典。n 《养蒙针度》分三部分:序言、凡例说明与正文。(一)序言主要由孙苍璧先生介绍作者潘子声先生与成书的缘由,以及对《养蒙针度》的评价。(二)凡例,则是作者对本有关内容与使用方法的说明,其中凡例的第二与第三主要介绍了字卡的制作与学习方法,读者可以亲自尝试。正文中每个部分,都是对不同常见私塾教材中的不二字进行说明。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0多篇,多谈狐、鬼、花、妖,在谈狐说鬼中,作者对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政治、人情世态、道德伦常的“孤愤”胸怀隐约可见,作者虚构出奇幻瑰丽的故事,以针砭时弊、抒发忧愤,表达自己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与向往。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gao成就,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本书精选了《聊斋志异》中的《画皮》《聂小倩》《辛十四娘》等140余篇,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便让更多的现代读者从中体味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立足于典籍探讨中医药文化,对古代医籍的特点、编纂、传播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概述,重点探讨了书目、类书、丛书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内容不仅涉及《医藏书目》《医籍考》等中医专科书目、《济生拔萃》《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皇汉医学丛书》等中医丛书,更将视线聚焦在此前中医界较少关注的综合性书目、类书、丛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发掘、整理、研究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医文化内容。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
本书稿是《中医典籍与文化》辑,主题为“多元医学交流与融通”,共收录20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讨论了多元医学不同特质及其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可能。其中专论2篇,其一回顾了余新忠先生主持的医史高端对话会,另一篇为刘兵先生在“海右讲坛”的学术演讲;“中医文献与理论”9篇,既有资深医史学家李建民先生的力作,又有学界青年才俊的很新研究;“多视域的医学史”8篇,有多种民族医学的史料解读与理论探索,又有东西医学的互动与交流;译稿1篇,翻译的是原齐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奚尔恩的文章,向早期山东医学史研究的学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