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国家,必先了解此国的人。在本书中,你将一览中国历史长河,认识曾在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科技和政治等领域留下深深烙印的88位重要人物。 To understand a country is to understand its people. In this book, we will take you on a tour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o recall the life stories of 88 important figures who left their personal marks in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reli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新世纪、新治理,自己讲、讲自己,尚和合、求实践,新儒学、新人格。部分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中国的世纪、人类的新世纪,为世界奉上中国的方案。第二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魄、神韵的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以及自己讲、讲自己的中国理论思维话语体系,包括和实力的意蕴和建构、和实力与一带一路等。第三部分为尚和合的民族精神、时代价值,以及和合学的思维特性、文化内涵与实践。第四部分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有世界视野、人类意识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人才。
2019年,是我国传统生肖的猪年,猪在东西方的文化中皆有“福气”“运气”和“财富”等寓意。借此机会,我们精心选取了博物学绘画中反映猪及猪科成员体貌与习性特征的图片,并广采中外名家画笔下与猪有关的绘画名作,同时搜集童话、民间故事及文物等素材中风格各异的“猪”,力求从多个维度传递与猪有关的知识和文化,辑成这部丰富而别致的关于猪的文化简史。承继《锦鸡吉祥》与《灵犬旺年》的精美形式,以考究材质、精美装帧,寓知识与审美于日常生活,打造成兼具实用性与收藏性的艺术日历,以飨读者。
“四时风物笺”是一套将中国传统风雅之物与古典信笺相融合的文创类图书,每册分为散文与信笺两部分。 散文部分:每册拟一风雅之物为题,以四十余篇抒情短文写四时风物情怀、赏心乐事、点滴感触,以供读者在冗繁的工作学习之余,随作者一道,或于春日登高寻泉、或在冬季抱庐听雪,皆可暂得舒缓、聊以解忧。 信笺部分:仿照中国古代信笺样式留白,以水彩技法绘四时景物变换,可供书写。 其中《茶》一书,分为春和、夏暑、秋月、冬寒四个章节,写茶人四季饮茶雅事与妙法,读者可随作者一道于春日清和之时,登高寻茶、涉溪取水;于夏暑难耐之季,平心静气,解禅茶机密;于秋日朗月之下,对月品茗,识茶香茶趣;于冬日严寒之中,抱庐烹茶,览前人雅集……无论是由生活中点滴小事积累而来的人生感悟,还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感
神兽们从来不是虚构的想象,《山海经》《海内十洲记》《述异记》《西游记》……它们在古籍文典之间穿梭,又活跃在古往今来的雕塑、壁画、图卷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中。 这些看似熟悉的神兽背后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用细腻的工笔画技和足够严密科学的背景考据,通过系统化的视觉传达,重新梳理、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将趣味无穷的动物进行现代的阐释和表达,文字古雅别致却又通俗易懂,自成体系,深入浅出。集传统文化之大成,重现了上古神兽的奇幻世界。
n《北京风情日历》选取马海方先生风俗画中的精品。画作直承传统,以高雅的追求、健康的情趣,描绘了晚清以来北京地区繁荣兴盛的风物民情,将北京市民的生活起居、休闲娱乐尽收绢素之中,再现了古都的人文景观和沧桑变革。画作既有逸兴飞扬的情态,又见率真拙朴的情趣,刚柔相济,气韵生动,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时代感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 n旧京的春秋更迭,时代变迁,在色彩中跃然纸上。北海、陶然亭、龙潭湖、天桥、厂甸等景点的四时风光美不胜收,老百姓男女老少、五行八作的生活面貌似乎还未远去。 n吃喝玩乐,糖葫芦、豆汁儿、炸灌肠、卤煮火烧、雪花酪、酸梅汤等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唤醒了人们的味觉记忆;拉洋片、捏面人、吹糖人、扑扑登、遛鸟等目不暇接的多彩民俗正是那皇城根儿下京人京范儿。 n市井百态,天桥耍中幡、顶大缸、
《白庙村音乐会》为文联非遗丛书中的一本,共讲述九部分内容:部分为介绍白庙村音乐会的发源地,第二部分阐述了白庙村音乐会的历史渊源,第三部分是白庙村音乐会的传承脉络,第四部分是白庙村音乐会的民俗特征,第五部分是白庙村音乐会的音乐特征,第六部分是白庙村音乐会与民间礼俗,第七部分介绍与白庙村音乐会相关的音乐会,第八部分介绍白庙村音乐会的现状,第九部分是传统曲牌欣赏。本书的出版为白庙村音乐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
《碧山13:建筑师在乡村》是“碧山”系列3辑。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乡建,大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农村从事乡土建筑的营造,并随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本书即以建筑为媒介,展示了外诸多建筑师在中国乡村进行的多项实践活动,并从建筑师、学者、评论家、媒体人等不同的视角,重点讨论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深入乡村建设中进行的思考与反思等。本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语言流畅,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建设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深入24个茶寨,拜访数百个茶农,掌握手茶样及土壤的检测数据, 详解各茶寨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茶叶品质,带你走入全景式普洱新世界。 本书作者根据天气与茶树的长势,驱车一万多公里,跑了云南24个寨子,拜访数百个茶农,实地考察了云南普洱茶主产地的风土人情、茶树品种和产量,并给出了24个寨子的茶评和内含物检测报告,对24个寨子的茶叶价格进行了汇总。这本书不仅为茶叶爱好者提供了普洱茶主产区24寨的基本情况和茶叶品质;还为专业茶人提供了关于茶的基本数据,为普洱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是一本可读性强、内容丰富的茶书,值得所有茶爱好者、茶经营者、茶专业学者一读。
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从中华传统经典中选编了很为重要、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重要经典,涵盖传统经学、哲学、历史与文学,成为“新十三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并开设经典诵读等级考试。文本的主要功能是诵读,故对文字不作解释,只对生僻字或易混字作注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主要体现于《论语》一书。所以,要学习、了解儒家思想,首先要读的书,就是《论语》。”其定稿,可能出自有若与曾参门人之手,故《论语》于孔子之外,称有若为有子、曾参为曾子。现存《论语》共二十篇。本书所选文本为传世《论语》,并依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朱熹《四书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精心校订而成。
此书是关于《四库全书》的知识性著作。全书分三卷,上、中两卷以258题,介绍《四库全书》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收集、编纂、门类、著者、提要、写本、收藏、流传等内容,并附有数个表格,诸如历任总裁、馆员一览表、外国作者表、历代女子著作一览表等。下卷包括几种原始文件,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上谕、凡例以及各部类叙和案语摘要。此书对了解《四库全书》书内书外的基本知识,是不可多得的入门读本。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四时风物笺”是一套将中国传统风雅之物与古典信笺相融合的文创类图书,每册分为散文与信笺两部分。 散文部分:每册拟一风雅之物为题,以四十余篇抒情短文写四时风物情怀、赏心乐事、点滴感触,以供读者在冗繁的工作学习之余,随作者一道,或于春日登高寻泉、或在冬季抱庐听雪,皆可暂得舒缓、聊以解忧。 信笺部分:仿照中国古代信笺样式留白,以水彩技法绘四时景物变换,可供书写。 其中《茶》一书,分为春和、夏暑、秋月、冬寒四个章节,写茶人四季饮茶雅事与妙法,读者可随作者一道于春日清和之时,登高寻茶、涉溪取水;于夏暑难耐之季,平心静气,解禅茶机密;于秋日朗月之下,对月品茗,识茶香茶趣;于冬日严寒之中,抱庐烹茶,览前人雅集……无论是由生活中点滴小事积累而来的人生感悟,还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