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原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本书将《伤寒论》113方分类编排,分为麻黄剂、桂枝剂等类别,按类进行解释,间附医案,配有歌诀,深受读者喜爱。本书引用的条文和方剂,以明朝赵开美复刻的《伤寒论》为蓝本,在徐氏类方的基础上,沿用了类方概证方法,又进行了加工和补充,书名曰《新编伤寒论类方》,以资与旧《类方》而有所区别。
《针灸临床探研录(精)》是作者王以贡从事针灸工作,潜心临床,严肃思考的结晶: 1.收录作者创制的屡试屡验的针灸处方11个,中风、哮喘病处方及神脏方尤有特色。 2.介绍以王氏脑三针为代表的穴组研究成果,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介绍睛明穴、地仓穴的个人独特见解和治验,多有发明。 3.收录作者验案,方法新,疗效佳;收录医话见闻,多奇趣,可借鉴;收录名家经验,范围广,整理精。 4.对针灸学学科属性、奇经八脉、微针系统等提出个人认识,有异传统,期盼争鸣。
国学经典精粹丛书 黄帝内经
第一讲阐述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此书涵义;第二讲论述了《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有机联系,剖析了它的辨证思想和方法;第三讲是六经为病提纲证的现实意义;第四讲介绍了《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六经、六气阴阳变化规律。从第五讲至第十三讲采用了以方带证的归类方法,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主要方证进行了归纳,并附有后世方证和医案,以供临床借鉴。最后一讲为作者使用经方的心得体会,也对上述诸讲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
本版高职高专教材是第四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 卫生计生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本版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再版立足于农村基层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编写模块增添了导学、知识链接、复习思考题,较上版增编了二维码数字内容,调整了基础理论,以适应全国中医药专科教育的需要。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为了普及《伤寒论》的学习,本书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为了使读者易懂易学,本书将原有条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验,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本书可以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参考书。
《临床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由笔者祝之友、张德鸿多年的临床药学讲稿整理而来,以药对形式标出,按处方用名、文献、本经释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饮片鉴别要点、药材鉴别要点、本草解读、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注意事项等进行对比,将临床用药与中药饮片名相似,易发生混淆和差错事故的药品区分开,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本书语言简练,要点清晰,易学易记,便于读者临床使用,适合临床中医师、中药师阅读参考。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
董氏正经奇穴为山东平度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至董公在台湾行医,始课徒授学,发扬光大。本书为《董氏奇穴实用手册》(第1版)之修订版,著者邱雅昌医师系董针第三代传承代表人物之一。本书内容忠于董景昌先生的 董氏正经奇穴 ,紧密结合临床需要,生动活泼地诠释董针,介绍了作者本人及师长、门人应用董针扎实具体的宝贵经验,图文并茂,并附29段穴位讲解与操作演示视频,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小儿脏腑点穴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脏腑部位和经络穴位,采用推按点穴的手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血,尤以调理脏腑气分为主,从而加强脏腑功能活动,增强人身抗病能力,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书首先介绍了小儿脏腑点穴的基本情况,包括常用穴位、任督二脉点穴22式手法、四肢分筋法,以及头面部点穴手法;接着,又介绍了运用小儿脏腑点穴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般方法和临床验案。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简单实用,易学易操作,适用于小儿推拿从业人员及患儿家长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