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苏格拉底一样提问》为 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中文版) 中的一本,属于其中的 大众篇 ,主要内容为介绍苏格拉底诘问法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帮助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书是我社"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之一,解析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 福山写于冷战结束后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后的人》。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代表了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点,是所有社会的终归宿,因此就是"历史的终结",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失去了宏伟志愿,只剩下积累财富的空虚生活,是为"后的人"。该著吸取了柏拉图和黑格尔的思想,其观点对冷战刚结束时的局势有一定解释意义,但是该著出版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其观点构成了有力的反驳。
本书汇集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部分优秀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经历、经验、体会和感悟,以期让其他外语学习者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为外语教师和外语教育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优秀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功的要素,进而对课堂教学和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书中的文章按照主修语种分为了 英语篇 与 多语篇 ,其中 多语篇 按照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俄语的顺序排列。每篇文章后面都提供了简要的 点评 ,在作者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再提炼出他们突出的经验和感悟。
《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为 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中文版) 中的一本,属于其中的 教学篇 。全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系统讲解思辨性阅读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并在附录中提供相关材料进行深入阐释,旨在指导学习者掌握思辨性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和产出效果。
本书为束定芳教授主编的 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学习丛书 之一。作者借鉴了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image scheme)、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和国和学动态(force dynamics)的基本观点,从场景搭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语冠词和介词的语义和使用规律,对其形式、用法、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讲解,并对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在冠词和介词方面的较新的研究发现做了介绍。
《狱中札记》(1948)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该书论述了应当从经济关系与文化信仰两方面出发来了解社会。葛兰西解析了唯独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其他欧洲国家却并未走上这条道路的根源。 他认为社会中的掌权者之所以能持衡拥璇,正因为其执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关系于股掌之中。这些执政者武力与操纵并施,说服多数人相信现存的社会结构合乎情理,且让人们相信这种社会制度符合民众的利益。要想社会真正实现变革,工人阶级必当反抗不公正的经济制度,同时需抵制支撑这种经济制度的观念及政治机构。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以英文原文加中文导读的形式出版。本书起初是一部讲稿,篇幅不长,但思想深邃,其核心议题是通过辨析虚构作品中 首尾呼应 的结构样式,揭示种种虚构的结尾 如何满足人们的需要 。作为一种学科界面研究,作者将一般虚构和文学虚构进行并置,探究二者之间的互证互释关系,表达和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感,既回应了对现代西方文化的焦虑,又体现了对浪漫主义想象力的重视。
《如何提问》为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属于该系列下的"大众篇",供广大读者使用。本书介绍了如何提出核心问题的艺术,将核心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介绍给大家。全书分为四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核心问题的不同类型,包括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针对学科领域的提问以及针对自我认知及自我发展的提问。通过关注构想、分析、评价以及解答核心问题的重要原则,《如何提问》旨在帮助读者提高提出核心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培养一种综合的、严谨的思考方式,进而为日常沟通及工作提供便利。
传统艺术批评理论将艺术作品视为永恒不变的神秘之物。《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旨在驳斥这一观点。在本雅明看来,倘若人们无法自主观赏或触摸某件艺术作品,那么它便成为被动的沉思对象和潜在的压迫工具。他认为,技术已彻底改变艺术的感知方式。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拥有开放的阐释空间,亦能够广泛传播普及,因而具备动员大众的潜力、以实现革命目的。虽然乍看之下,本雅明论述的是技术可复制性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其实也是在探讨艺术变革引发的更为深远的政治后果。
通过九个常见外语教学统计分析案例演示,介绍如何利用SPSS软件解决教学统计问题,助力教师科研素养提升。
大卫 理斯曼的《孤独的人群:美国人社会性格演变之研究》,旨在探讨特定群体成员之间的共性,以及这一社会性格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作者指出,二战后美国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被商业消费取代,美国人的社会性格也随之转变。在战前,美国人多以内在价值信念作为行为准则;在战后他们逐渐转变为他人导向型性格,其行为深受同侪和媒体等外部团体的影响。理斯曼的著作推动了社会学的普及和学科建设,也为今人提供了一扇了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社会心理的窗户。
《什么是科学思维》(第3版)是"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中文版)"当中的一本,属于该系列下的"大众篇",主要供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也可供学习"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的广大读者使用。《什么是科学思维》(第3版)通过科学思维相关理论的讲解以及科学思维在多种学科中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情境学习》一书中,莱夫和温格否定了对学习或认知的传统理解。他们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在个体的大脑中发生的,相反,学习是情境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在这个环境中,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与 实践共同体 中的专家和同侪一起协作。他们根据这一观点,以五个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为例,构建了学徒制概念的理论基础。莱夫和温格并非挑战认知学习理论的人,但他们提出的这种 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 的理论模式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书包括70个语料库翻译学的相关问题,分为语料库与语料库方法、译学研究语料库的种类、译学研究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翻译学的内涵与发展、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方法和数据六个部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属性、特征、研究领域和意义,为开展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贝蒂 弗里丹在1963年出版的著作《女性的奥秘》中质疑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造的幸福家庭主妇和圆满家庭生活的虚伪幻象。二战后,美国社会宣扬一种观念,即女性自愿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她的毕生成就都会通过其丈夫和孩子得到体现。但是弗里丹称,现实中,僵化的性别角色成见使女性抑郁消沉,还造成了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紧张局面。弗里丹主张为女性创造平等的学习、工作和成长机会,所有人都会因此受益,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她的思想再掀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推动了法律和社会的双重变革。
《比较文学导论》是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本综合性指南。本书以比较文学领域理论性问题为框架,以学科演变为导向,阐释了学科历史及其现实应用。作品着眼于全球化、世界主义、后民族主义或跨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同时观照学科与电影和网络文学等其他可视媒体的交互和比较。 本书的前四章主要论述比较文学领域内广泛的理论性问题,包括文学间理论、去殖民性、世界文学等内容;第五到第九章则更加侧重上述比较文学理论的适用性,更多聚焦在关于主题、翻译、文学史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间的比较。
剑桥大学前校长布罗尔斯教授、英国前教育大臣克拉克、 PISA之父 施莱歇尔等倾情推荐! 本丛书批判性思维 PACIER模式 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全面培养读者六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解析伯顿 G.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 伯顿 G.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畅销书,首次出版于1973年。作者在书中推翻了投资 专家 可以预测股价变化并 战胜市场 的观点。马尔基尔认为,由于所有可能影响公司股票价值的信息几乎即刻为所有投资者所知,股票很快就达到一个能反映该信息的价格。他推荐购买大量不同股票以反映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即投资指数基金并坚持持有。他认为,这种做法能取得与整个股市同等的业绩。而长期来看,股市总会上涨。
克罗斯比1972年的里程碑式著作论证了环境因素对历史的塑造有时比人为因素更重要。早期的学者强调文化和技术因素,以此来定义世界的发展方式。但克罗斯比声称,非人为因素,如新旧世界之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交换,才具有更大的整体影响力。 作为早研究粮食作物、疾病传播与历史关系的重要性的历史学家之一,克罗斯比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系列更广泛的生物关系的产物,也应置于这些关系中加以理解。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共8章。*章对结构方程模型做了概述。第二章对AMOS软件做了概述。第三章到第八章由简到繁系统介绍了测量模型、结构模型、测量模型多组分析和结构模型多组分析四大类SEM常用统计方法。此外,书后还配有四个附录,均为笔者设计和使用过的调查问卷,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节案例,同时也可作为参考资料。
本书收集了50个有关会话分析研究的问题,全面覆盖了会话分析的学科起源、基本概念、和应用研究等重要内容;着重介绍了会话分析的研究目的、方法论 基础和具体方法等基础概念;客观总结了国际会话分析研究前沿和国内会话分析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勾画了我国会话分析研究的前景。本书可供对会话分 析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也可作为外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材料。 读者对象:高校语言学方向的师生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4版)》以英文原文加中文导读的形式出版。本书是一部具有教科书性质,面向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叙述学理论著作,力图将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素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并结合大量叙事文本进行实践分析,以使读者得以在理论与文本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系统地把握叙述学的基础理论。作者独辟蹊径地以 文本 故事 素材 为总体构架,不仅使读者更加深入文本,也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增加了对 宽泛的真实层面 的关注。
《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阅读与写作》作者精心设计了策略培训模式和素材,教师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可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并鼓励学生将其广泛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渐形成有策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包括阅读策略与写作策略两部分。每部分包括九个策略培训模块,每个模块一小时,各侧重于一个具体策略的培训,以教案的方式呈现培训材料与步骤,清晰明确。本书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专科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
本书是我社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 之一,以问答形式,通过69个问题系统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主流观点与研究动态,具体包括九个方面:①概论;②学习者语言;③语言普遍性与二语习得;④输入、输出与互动;⑤语言迁移;⑥认知与二语习得;⑦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⑧二语习得新理论;⑨二语习得新方法。本书设问选点好,回答开门见山条理清楚、繁简适当,能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入门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切实帮助。
剑桥大学前校长布罗尔斯教授、英国前教育大臣克拉克、 PISA之父 施莱歇尔等倾情推荐! 本丛书批判性思维 PACIER模式 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全面培养读者六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解析理查德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却成功渗入到流行文化中,这是极为少见的。理查德 道金斯认为生物体只是 自私的基因 的生存机制,这种极具争议的观点影响了进化生物学近40年的讨论。《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此后不断再版,直到如今仍是一部集深入思考和敏锐观察于一体的著作。本书使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巧妙地呈现了《自私的基因》中经常被人误解的观点。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探讨语言和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语言产生、理解、习得、磨蚀等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 《神经语言学导论》抽丝剥茧,从神经语言学的概念界定、模型与框架,到涉及的不同层面,如神经语言学中的音系学、形态与句法、语义学、语用学等,再到一些热门话题,如神经语言学视角下的阅读与写作、双语问题、多模态等,为读者了解前沿神经语言学提供了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