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基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多年来“基地化”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与成果累积,系统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发展不同阶段、从“园区”到“新城”华丽转身的非凡历程,总结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苏州工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研究和持续探索,结合典型案例与分析,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规划特色。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是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个案研究,希望为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及关注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人们提供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基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多年来“基地化”服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与成果累积,系统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从改革开放到转型发展不同阶段、从“园区”到“新城”华丽转身的非凡历程,总结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苏州工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研究和持续探索,结合典型案例与分析,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从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规划特色。 《匠心铸园: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创新》是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个案研究,希望为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及关注国内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人们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旨在从城市空间用地布局、城市交通需求、交通运营、交通安全等方面构思城市立交群的设计,通过交通数据量化分析构造立交群,以交通运营分析确定立交线形,以经济与交通环境等综合指标确定立交群方案。该书分为两篇,共16章,篇为技术经验篇,主要介绍城市立交群设计的考虑因素、构思及流程等技术经验;第2篇为实战案例篇,主要以重庆火车北站北站场立交群为例,完整介绍了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的全过程。 《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城市立交群设计的构思和流程,总结城市立交群设计的实战经验,为广大立交规划设计工程师提供案例借鉴。
本书收录了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赴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报告,以及就北京城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等问题阐述的重要观点,同时有写给梅贻琦院长、童寯教授、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彭真市长的信。资料非常珍贵,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
中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开发控制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能之一,它对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管控是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合理性”和“形态和谐性”;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介绍和总结上海城市设计管控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现行方法体系,评析公共活动中心、重要滨水区和风景区、交通枢纽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其他重点地区中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案例,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了富有启迪和值得借鉴的有益读物。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
本书简要介绍了土工格室和土工格室挡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分析和极限平衡理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了土工格室支护结构破坏模式存在类边坡破坏和刚性挡墙破坏两种形态。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通用条分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评价了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模式,初步探索了土工格室加筋土结构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机理、破坏模式及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新进展,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工格室挡墙的一些工程应用情况。
本书简要介绍了土工格室和土工格室挡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分析和极限平衡理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了土工格室支护结构破坏模式存在类边坡破坏和刚性挡墙破坏两种形态。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通用条分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评价了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模式,初步探索了土工格室加筋土结构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机理、破坏模式及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新进展,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工格室挡墙的一些工程应用情况。
本书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东湖、沙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龙阳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
本书英文版是为了纪念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出版一百周年而写的,在出版16年后,我们的世界及各个地方的规划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推出了第二版。在这个全新的版本中,作者强调从更高、更广的战略角度,从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规划。本书重新审视了霍华德的思想及其对当今城市规划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讲述花园城市运动初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二,探讨霍华德思想中某些重要的内容是如何被颠覆及受到诋毁的,三,试图强调,在我们努力创造21世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区的时候,霍华德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划,让城市更理性:第八届“魅力天津 学会杯”学术论文集》共收录“2017年度城市规划行业科技论文暨第八届‘魅力天津·学会杯’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的103篇作品,其中一等奖13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31篇。收录论文主要围绕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和勘察测绘等主题,呈现当前建筑规划领域等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和总结规划实施的得与失。
本书综合论述了水处理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新技术进展,包括电化学氧化还原、电化学凝聚、电化学生物和电光组合四个大的方面。全书共8章,从原理、方法、过程、技术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力求形成相对完整、融会贯通的水处理电化学新原理和新方法体系,是对近10年来外水处理电化学研究与应用进展的系统总结。 本书可作为从事水质科学与技术工作的研究人员、高等学校师生、企业技术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作者斯科特·鲍尔以其在老年社区设计方面丰富的经验,在书中探索了影响养老社区设计的各种因素,涉及社会、经济、卫生、土地利用、商业模式和建筑形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现居家养老的理念。斯科特·鲍尔主编,彭一刚、郑时龄主编,张晶晶、王千、邹怡媛、吴家琦、周洋译的《老龄化宜居社区设计(精)/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与技术译丛》通过挖掘老年社区建设的可借鉴案例,鲍尔探究了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到乡村或城市已有的和新建的大大小小的社区中,以创新且合理的方式迎接我们即将面临的各种挑战。
《城市绿度空间遥感》从多维度、多尺度系统研究城市绿度空间遥感,在介绍城市绿度空间内涵、科学与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城市植被二维、三维信息提取技术,城市绿度空间二维、三维度量技术和多尺度感知技术,同时探讨城市绿度空间遥感评价方法。城市绿度空间遥感通过探索“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的技术优势,促进城市植被研究由二维向三维立体观测发展,实现对城市植被数量、质量和人文感知量的定量度量,构建城市植被多维信息提取、绿度空间度量、多尺度感知、空间优化配置、遥感综合评价的完整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