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一栋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采访者们以一栋大楼为纽带,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在大楼的住户、对大楼的管理者、对大楼所在区域的总规划师进行访谈,揭开建筑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风景名胜图像卷”和“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本书按照编年史和谱系学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新中国共十个历史时期,二千余年来的时代背景、风景园林营造活动、著名人物、论著。尤其是,本文经过文献考证和遗存调研,甄选出200余处经典的风景园林案例,包括历史名胜、私家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和书院园林等多个类型,就历史沿革、相地立基、环境因借、建筑布局、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装饰陈设、品题点景等方面的历史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等相关专业人士购买阅读。
郑曦著的《山水都市化――区域景观系统上的城市(精)》的核心内容是从风景园林视角审视我国古代城市与所处区域山水环境(区域景观系统)的关系。“山水都市化”是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提出了从区域景观系统的演变描绘城市与所处的经过人工干预的自然环境之间动态发展关系的语汇。重点梳理了区域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框架,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提出“山水都市化”理念,旨在学结传统的生态营建智慧,助力于当下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应该遵循自然的山水格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在其城市发展脉络与动态平衡的系统中寻求不变的规律指导城市的特色保护与建设。同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要从区域景观系统的视角将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结合,将城市的规划提升到区域景观系统的范畴,使城市浸润在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建筑山水画”,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第一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第一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虞金龙教授的《我眼中的英国花园》不仅以风景园林设计和实践的专业人士的视角对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英国园林发展的脉络、风格演变和经典设计做了系统阐述,更从历史、人文、自然这三个维度将英国园林和花园的美好全面展现。 带读者从历史“时间轴”上了解英国园林和花园是本书的亮点。《我眼中的英国花园》的另一精彩之处是虞金龙教授将这些花园、园林,及它们所属的古堡、庄园、乡舍与“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该书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对脱胎于中原文明的河南园林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按照历史脉络,对先秦直至民国的河南园林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河南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思想背景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指出园林产生的基础和影响因素;然后依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类型进行分类阐述;*后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园林的类型、功能、要素、特征、理法以及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完善了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内容,凸显了河南地区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对河南园林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评价.
施奠东、刘延捷著的《世界名园胜境(Ⅲ)(精)》是极为难得的风景园林专著。作者集20多年之经历,全面介绍了世界风景园林,内容涵盖了世界70多个 的150多个经典名园和110多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150多处城乡风物,对世界园林三大体系及各名园与世界遗产都做了专业阐述。共分八卷,欧洲为 卷至第五卷,美洲、大洋洲合为第六卷,亚洲、非洲合为第七卷、第八卷。全套书从作者实地拍摄的20多万张照片中遴选出7000多张精美照片,观念超前,文字精炼,对风景园林的研究、教学、设计、施工、管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读者也可视之为一部直观形象的旅游指南。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很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很好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花园设计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却是极为复杂的事情 要学习各种原始功能,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工作思路;然后还要继续形成一种设计风格,从而表达设计师的个性,同时还要扩展每一处景观视野。本书涵盖了来自全球将近40个美丽的私家花园,包括传统欧洲花园,美式花园,日式花园和一些来自东南亚地区的花园,并配以丰富的花园实景图片、平面图、手绘图以及植物详图来展示花园之美。对于那些希望在私家花园设计领域中脱颖而出的设计师们来说,这是一本花园设计秘籍。如果你发现自己被本书中的一些空间所吸引,并想知道如何在自己的私家花园中实现这些空间,那么我们的愿望就已经实现了。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美学中一门绚烂的综合艺术,是必然要与当代建筑发生联系的。当代建筑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营养,从而使前者更为丰富与多元化。笔者作为职业建筑师,在建筑实践中有很多设计理念源自于中国古典园林,关于当代建筑如何向中国古典园林借鉴,有一些原理性与规律性的认识与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意象实际上已经被一些当代的建筑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建筑大潮中,仍存在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供中国古典园林发挥作用。笔者提倡的不是复古的态度,而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代建筑领域中的精神传承。本书所言的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学范畴的,而不是园林景观范畴的;本书所说的当代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及其延续。将中国古典园林与当代建筑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中国的近代是内政混乱、外族入侵的年代,中国近代的园林也因这样的时代背景而显露出独特的气质。本书汇聚了园林界数十位专家,历时四年半,以查阅资料、现场调研为基础编写而成,填补了中国近代园林理论与实例研究的空白。本套书分为“中国近代园林总论”、“中国近代园林实例”上下两篇,本书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下篇,书中介绍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港、澳、台在内的三十几个省市地区的近代园林。每一地区皆详细介绍了总体发展概况和近代园林实例,并附上了每个地区的近代园林大事记和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