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可靠性基础理论建立的科学思想―“基于原理的理论”,明确了可靠性基础理论基于实际物理内涵的三条原理―“叠加原理、连续退化的线性假设、二项分布假设”。基于这三条原理性假设,解释了不可修功能系统和可修复系统处于不同状态下(恒定退化和加速退化)的失效率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的理论推导过程,并探讨了因素对失效率的影响,同时针对上述研究中不同模型假设存在的边界和局限性,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最后,对上述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合可靠性基础理论的科学思想,对可靠性基础理论具体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本书引用企业管理思维与工具,针对医院运营中的难点与盲点进行剖析,导入医院现代化管理理念,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善方法。 作者系台湾医院管理专家,从事医院管理与教学工作数十年,同时在中国大陆多家医院担任管理顾问。本书将台湾医管理念与中国大陆医院实践相结合,配以丰富案例,对提升中国医院的管理运营水平有很好的启发与借鉴。
这是现代心脏病学很人物的传记,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托马斯·李教授将尤金·布劳恩瓦尔德教授的职业生涯细节放入过去70年心血管医学发展的背景之下。通过对其个人经历的描述,浓缩了20世纪下半叶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的爆炸性科学进步事件。这种双重视角,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人成就的励志故事,同时也阐明了在这段时间心血管研究、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发生的主要的范式变化。
在本书中,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微生物体对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1.微生物体的作用和人类免疫系统的因应;2.历史上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3.从历史的眼光重新人类与微生物体的关系。通观全书,其核心观点认为,人类与微生物体是相伴相生的关系,当我们越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消灭它们时,它们往往能够产生耐药性和变异,愈演愈烈,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要学会互相适应彼此的存在。 克劳福德对人类历史和微生物史的独特视角,非常值得广大医史学和医学史爱好者学习,这对于思考历史学的人文性、可读性和公共性不无裨益,因此向学界译介本书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