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九章,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概述、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每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内容要点,依据教学大纲,简要阐述各章的重点、难点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典型例题,选择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强调典型性和实用性;精选试题及其解答,针对每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精选相应的试题,试题中包含基本题和提高题,内容安排由浅入深,每个题目均有详细解答。书后的五套综合练习题是从吉林大学历年期末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中精选,并配有相应解答。
本书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化学反应工程的课堂教学编写的,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流动特征、反应器热稳定性等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内容,还包括聚合反应过程、生物反应过程、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器、膜反应器、微反应技术内容。本书注重反应工程的基础概念和定义,利用反应工程基础原理对反应过程进行分析,淡化数学模型分析求解,加强对催化、反应及相关化学基础的介绍,丰富化学反应工程的实例,增加数值求解方法的练习和例题。在编写过程中重视科学分析方法、重视反应工程发展趋势、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本书引入复杂体系实例分析和计算机求解案例,利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引导,对涉及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引用准确的专业定义和解释。
本书主要以化学元素为主线,对各种元素进行了全面、生动的介绍。本书的*特点是全面铺开和重点突出:一是对迄今发现的所有元素进行顺序介绍,二是对重点元素从基本物性参数表、发现故事、制备方法、理化性质、用途和分布、生物作用和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化学爱好者、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化学电源(第二版)》共13章,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化学电源概论、锌锰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金属氰化物镍电池、锌氧化银电池、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电化学电容器以及电极材料与电池性能测试技术。《化学电源(第二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设计合成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及其工艺。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从根本上确保化工清洁生产,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原料的绿色化、过程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及能源的绿色化为主线,分别介绍了绿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及主要研究动向等内容,并结合实际,重点介绍了绿色化学品实例。全书分七章,主要包括绪论、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和任务、绿色化学品的设计原理及应用、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和技术、绿色化工生产技术、绿色能源。本书内容丰富,选材新颖,注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氨基酸工艺学是一门新型发酵的技术科学,以探讨氨基酸发酵工厂的生产技术为主要目的。氨基酸发酵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全部生产程序应符合客观规律。代谢控制发酵理论是氨基酸发酵的理论基础。虽然氨基酸发酵工业生产以发酵为主,发酵的好坏是影响整个生产的关键,但后处理提纯操作和提纯装备选用得当与否,也会影响*终产品的品质和收得率。所以,氨基酸工艺学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从原料投入到*终产品获得的整个过程,其中既有微生物生理生化问题、生化工程问题,也有分析与装备问题。 学习氨基酸工艺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和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进一步认识并解决氨基酸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掌握选育氨基酸生产菌的基本原理,了解氨基酸代谢与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理论,发酵
本书基于编者多年教学和科研的成果,结合近年来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应用。全书共9章,包括绪论、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中的换能器、敏感膜和敏感元件的制备技术、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光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其他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未来。本书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特别适合于教学和培训使用。
本书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为主线,根据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历史贡献等进行归类,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历史,突出小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BR》本书共分为十二讲(不含绪论):中国古代化学、怀疑派化学家、化学革命、原子分子沦、触电的感觉、大师代代传、化学建筑师、化学地图师、女中豪杰、中国近现代化学、日本现当代化学和化学如诗,涉及理论化学、应用化学、绿色化学、化学教育、化学工业等多个学科,以及文化、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书后有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和索引。
本书是一位向导,将带领读者周游化学元素世界。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神奇的元素周期表、第1号元素氢的故事、碱金属的故事、碱土金属的故事、“硼友们”的故事、神奇的“碳家族”、氮和它的“兄弟们”、伟大的“氧家族”、个性鲜明的卤族元素、常见的金属元素、神奇的稀土金属、宇宙特物锕系金属、奇妙的惰性气体、元素杂谈,共14章。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审美性于一体,书中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的图片巧妙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对内容惊醒了修订,调整了部分章节,知识更加系统、先进和科学。全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气体,溶液和胶体,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基础,四大化学平衡及四大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和电位分析法。
本书对促进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课程知识结构的形成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课程的基础理论,包括课程的结构、分类以及课程开发等,旨在加深化学教育者对课程的理解;第二章介绍化学学科与化学课程,重点介绍中学化学课程的特点、结构和课程开发;第三章介绍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包括初中、高中和其他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第四章以案例为载体,介绍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使用方法;第五章介绍世界优秀高中化学教材,包括美国、欧洲四国、亚洲三国和澳大利亚高中化学教材;第六章介绍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原则和相关案例,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介绍慕课、微课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及相应的化学工具和新技术。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无机化学原理,包括化学热力学导论、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配合物与配位平衡;第二部分元素无机化学,介绍重要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并简介无机材料;第三部分定量分析基础。本书既重视理论论述的科学性,也重视理论的应用。与本书配套的电子教案可以从中山大学教学网站下载
本书主要介绍当今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有机合成部分主要讲授有机合成与路线设计的基本知识,现代有机合成方法,绿色合成化学,仿生合成以及具体各种不同产物的合成技术等。无机合成部分主要讲授高温合成,低温固相合成化学,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无机材料的高压合成与技术,化学气相沉积在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微波与等离子体下的无机合成,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化学,簇合物的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多孔材料的合成化学,陶瓷材料的制备化学,无机膜的制备化学,合成晶体等。 本书可以作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基础化学(第二版)》以 大化学融合 的理念,进一步整合 溶液理论 化学反应理论与电化学 物质结构 化学分析 和 仪器分析 5大模块内容,构筑 加强化学原理,突出定量训练,反映医学特色,利于自主学习 的新体系。与*版相比,以二维码形式增加了与教材配套的中南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系列知识点视频教学资源和分析仪器的虚拟仿真,正文中穿插了反映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以及化学与医学、生命科学、能源、材料、信息、环境等方面的拓展知识、典型应用案例、科学家小传,各章末均给出了复习指导、英汉对照的专有名词、化学史话和习题以及二维码形式的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以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化学(第二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八年制)、精神医
本书是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非冶金类专业公共课的化学基础课教材。 全书共十二章,包括化学反应基本规律,溶液与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非金属元素与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国防。前四章属于化学原理部分,是本书的基础;后八章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既重大又贴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几个独立专题。 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本书向读者提供了化学学科的最新科技信息和21世纪初的主要成果。通过“科苑导读”“网络导航”这两个栏目为学习者开辟全新的视野,提供更便捷的信息通道,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化学技术”栏目用最简
本书介绍了Internet上化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并对化学信息学方法及其在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共10章,包括联机文献检索、网络图书与网络期刊、数据库资源、化学信息资源查询、化学信息的计算机表示与建模、计算机辅助结构解析与合成设计、分子模拟、进化计算与优化算法、小波分析、多元校正与因子分析。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协调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水平,在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告力图站在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全球的眼光和视角,分析和观察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本战略规划依照"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原则,注重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布局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凝练。报告内容综合阐述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态势,以及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并分别就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布局和优先发展领域。本报告对化学科学学科未来10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