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部分介绍了雷电基础理论、雷电灾害防御和防雷减灾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防雷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三部分对主要的防雷技术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和应用说明,第四部分为防雷技术行业标准,第五部分为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格式。 本书紧贴防雷工作实际,基本涵盖了防雷工作中需要的基础知识、法规标准以及报告格式,不仅是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能力评价的学习参考书,也是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和行政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工具书。
《黄渤海及其海岸带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机制》是对近年来在黄渤海及其海岸带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机制方面合作研究工作的总结,重点介绍黄渤海与黄河三角洲碳源汇关键过程和滨海湿地、河口及海域碳循环关联研究的新成果。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改良对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储量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土壤呼吸、CO2扩散及其生态系统CO2和CH4交换的动态变化,黄渤海表层沉积物碳埋藏的空间分布及来源,黄渤海水体颗粒态有机碳、无机碳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区域驱动机制,黄渤海海-气CO2交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调控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岸海域及海岸带有机与无机碳循环过程与碳汇调控利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南海西科1井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沉积学·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以西科1井岩芯为资料,通过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阐明了西沙地区碳酸盐岩生物礁岩石组构与储集空间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过程,建立西沙地区的白云岩化模式,为深水区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与方法借鉴。
本书收集了许多学者和编者关于渤海区域风暴潮的研究和计算成果,全面、系统、详尽的给出了渤海区域1960~2017年间增(减)水值≥50cm的风暴潮(含负风暴潮)过程和不同区域的风暴潮特征,给出了导致渤海风暴潮的天气系统及其影响特征。并选取了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冷空气、冷空气与温带气旋相互配合以及北方气旋槽前SW向风场等天气形势控制下的部分典型或较典型历史风暴潮过程,分别给出了渤海区域各测站的风暴潮曲线和相应时段的天气实况分析图,以期为业者进行风暴潮研究和预报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基础资料。
本书以国际陨石学会下设命名委员会当前使用的陨石分类体系为框架,介绍了陨石分类的相关知识以及各分类项下的陨石降落故事,以期为读者带来理论与史实相对应、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的科普效果。本书适合天文爱好者,对陨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六朝遗韵—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一书,由主题南京团队策划,团队成员王勘、邵世海主笔,其他成员共同参与,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图文并茂记录六朝石刻80年变迁,并依据新的考古发掘和寻访发现的成果对《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进行资料增补,通过无人机的拍摄视角全面展现石刻周围的环境变化。 主题南京:.talknj./ 华夏古迹图:s.sinorelic. 华夏古迹图APP:situnes.apple.//app/id1422565125
本文集精选了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发表的部分科技论文,共计36篇;涵盖了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与技术进展综述、中国强对流天气及其环境条件气候分布特征、中国guojia级强对流天气分析和预报技术、中国强对流天气个例机理分析等5个大的方面。本书的内容既包括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分析和预报技术,也包括强对流天气灾害调查、气候特征统计特征和不同类型个例机理分析等,较全面地反映了10年来guojia级强对流天气研究、业务预报和技术发展概况,可供气象预报人员和相关科研、技术人员、研究生等参考。
陈宏毅和李世杰两位有着陨石学专业背景的科研工作者翻译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英文著作《陨石户外搜寻与鉴定》(Field Guide to Meteors and Meteorites),原著作者是理查德·诺顿和劳伦斯·基特伍德。该书从陨石与宇宙尘(或称为“星际尘埃”)的源区和彗星谈起,向读者展示了陨石和宇宙尘抵达地球的过程以及人们收集和识别陨石的方法。其中,陨石的鉴定和类型划分是该书的核心内容。该书独特且引入入胜之处在于有大量精美、特征分明且高质量的陨石照片,这对于陨石爱好者品鉴陨石大有裨益。同时,书中还对许多陨石鉴定的实用知识和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陨石学初学者和爱好者若能灵活掌握这些知识,就能轻松地识别绝大多数类型的陨石。 《陨石户外搜寻与鉴定》是一本非常全面和实用的陨石工具书,对于在户外寻找和发现陨石、室内鉴定陨石、了解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