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的本专门的科普著作,立足于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对二十八宿的含义、来源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诠释,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的有关二十八星宿的故事,说明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全书学术创新与通俗易懂相结合,视角新颖,深入浅出。
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全书用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知识简明扼要地传达给读者,以翔实客观的资料说明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空划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对每一个天区的星座、星名及其功能都做了安排,但对今人而言,这些星座、星名显得佶屈聱牙,它们的功能更是难以理解。本书作者积数十年研究,以齐全的资料、缜密的思考,以十二月昏中星为线索,对全天肉眼能见的主要星座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其功能做了系统介绍。本书是学界揭示中国星座文化内涵的部著作,含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书中还结合星名引用了近百个神话故事,佐以几十幅插图,对中国古代星空、星名的含义和来历做了详细的分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是一部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古代星空的很好的入门书,也能给天文学史研究者、历史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宇宙整体的运动、观测宇宙大小的方法和表明星系退行的观测证据,以及作为大爆炸火焰遗迹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基本特征;简单介绍了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成功与不足;本书后半部分还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工作,说明宇宙未来会收缩,计算了宇宙年龄和下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后,本书设想了人类躲避宇宙收缩的一些可能方法。
1781年,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因发现天王星而举世闻名。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发现。赫歇尔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宇宙要比肉眼所见的大得多。 天王星的发现确实是赫歇尔的知名成就,但正如本书所言,他的成就远不止此。赫歇尔早先是个成功的音乐家,35岁左右开始从事天文工作。他和妹妹卡罗琳(Caroline Herschel)一道开创的天文学研究方法沿用至今。在乔治三世国王的资助下,他们组建了一架高达12米的巨型望远镜用于巡天,并将观测到的天体绘制成表,成为编制现代星图的先驱。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我们所见到的恒星仅仅是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威廉·赫歇尔凭借其聪明才智发现了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波长大于微波波段但小于可见光波段的不可见辐射)。而卡罗琳则将那些美轮美奂的星云汇编成了一份详尽的目录。 毋庸置疑,赫歇尔兄妹
本书改版自别莱利曼的《趣味天文学》。全书介绍了 关于天的学说 中基本的内容,用典型的科普语言,帮助读者澄清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现象。书中对于一些天文现象和材料的研究方式同学校的教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半懂不懂的天文现象,在这本书里被用一种不同寻常、充满辩证观点的方式给予重新阐述,引领读者轻松走进天文学的大门,从而限度地激起读者的兴趣。
本书是由丘成桐主编的 数学与人文 系列丛书中的第二十六辑。丛书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也适合中学数学教师阅读;它不仅适合数学领域的师生、研究人员阅读,而且也是社会上知识阶层有益的读物。丛书中的文章涵盖数学学科、数学家、数学史、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本辑是纪念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 2018)的专辑, 主题是 霍金与黑洞探索 。专辑从多个角度、具体而深入地介绍霍金的生平与成就,展现他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反映他在中国的影响,并报道他所从事的黑洞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我们期望本丛书能受到广大学生、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欢迎,期待读者对办好本丛书提出建议,更希望丛书能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本书以牛顿引力理论为切入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基本理论和建立过程,让读者对于这一现代科学的重要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可以理解验证引力波的重要意义。 作者长期从事科普创作,有着丰富的科普写作经验,又是物理专业出身,并且在NASA工作,对宇宙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理解,因此对理论本身和发现过程的叙述有独特的,既不会让读者畏难而去,也不会让读者只知道一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对理论本身一无所知。读者能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领略现代科学理论的神奇与奥秘。
《探索宇宙 隐形人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阐述中国大科学装置 大亚湾核电站的实施背景、总体情况,围绕其学科原理,介绍 大亚湾核电站 的知识点、工作原理,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技术和概念、功能和作用等,力图把大亚湾核电站的知识普及清楚。相关的技术和概念贯穿其中,着重于发散思维,培养兴趣。
卞毓麟*的这本《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近 天文学)》展现了宇宙之风景,讲述了人类认识宇宙 的故事,概说了天文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语言 简练主动,内容丰富而又深入浅出,*兼图文并茂。 相信乐于走近天文学的青少年朋友都会喜欢它。
《古代历法计算法》旨在用现代天文和数学知识,解释正史《律历志》(或《历书》)中有关历法计算的文字。 解释做法是把历志中有关计算法的文字,按自然段顺序编号,逐条解释。包括:(1)用现代数学公式表达原文所述的计算法。(2)对算法依据的道理分说明白。一般只写序号,不录原文,个别需特加说明者除外。 三统历以后,一般分四、五个部分:一是解释各参数的意义。二是日月运行计算法。三是 五步 (五星运行规律的总述)。四是由五星运行规律进行的各种推算。五是有的带附表。 每章首加一段短短弁言(与 历志 计算原文无关),说明该历法的总体情形,如历法作者、颁行时间、历法特征等。内容会随历法的具体情形而定。 大致是按历分章,虽在同一编 历志 而分属不同历法,便各自立章。
这本书首先简单描述了天体的运行情况,如太阳系、如何确定天体的位置、地球的周年运动等;然后讲述了观察天体的工具 望远镜 的发展变化,从*初的折射望远镜到反射望远镜,再到折反射望远镜,以及后来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空望远镜;接下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论述了夜空中著名的恒星、行星、星团、星系,以及彗星、流星、极光等各种情况;*后带领我们去探索地外生命,如UFO、地球的起源、寻找太阳系和银河系等。 这本书用流畅的文字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天文知识直观化、简单化、亲切化,让天文学这个名词变得不再高深得难以触及,让普通人轻轻松松就能看懂天文学知识。
这是一部关于暗物质与宇宙模型的专著,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作者在暗物质、场物质、宇宙演化过程等方面的主要成果。*部分论述了天文学领域被公认的重大科学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时空观的发展以及现有宇宙模型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暗物质的发现历程、分布、候选者以及探测手段;第四部分论述了暗物质模型与统一场论;第五部分论述了暗物质EPD模型的自洽性验证;第六部分论述了基于EPD理论的量子力学理论论证;第七部分论述了基于EPD理论的宇宙模型论证;第八部分论述了有序无限循环时空宇宙模型;第九部分论述了宇宙三要素及其*论。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一书可供从事天文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爱好者参考。
为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工商联5部门于2021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39号),要求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进一步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工作指南》的编制是在汇总整理、分析筛选全国各地报送的200多份典型经验材料和1400多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相关意见反馈表》基础上完成的,力求充分展现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来的优秀成果和高效做法,内容涉及政策篇、实践篇、国际篇和工具篇四个篇章。 政策篇全文或节选收录了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印发的有关企业新型学徒制文件内容;实践篇收录了
我国是历法文明古国,古代成就闻名于世,历法改革次数之多世界罕见,诸多先辈早已作过探索。正是由于他们的启示,我们成立了历法改革研究会,继续先辈们的历法科学探索。 章潜五编*的《中国历法的科学探索》主要内容就是相关研究成果、建议及相关文献。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 农历 科学*名、春节科学定日、共力研制新历、明确世纪始年、效果和体会、呼吁和建议。附录为相关文献。
这本书介绍了在20世纪世纪七八年代,国家海洋局地震研究室在海洋潮汐预报原理的基础上,自创的 天体运动地震预报法 。这种方法是1967年提出思路,1968年论定方案,1969年编制程序,1970年开始对我国几个主要地震区进行监测。地震研究室的科研团队利用这种方法,相继对1975年辽宁海城、1976年云南龙陵、河北唐山、四川松潘等7级以上大震,震前均不同程度做出了预报。本书稿重点介绍了作者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与理解,地震成因的辩证关系,地震的周期性及其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利用地震资料与天文周期进行中、短期地震预报具体方法等内容。在附录部分,列出了作者在1970 1984年间,利用 天体运动地震预报法 做出的121次预报及与实际情况检验的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