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介绍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列举了测量学在经济建设多个领域的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同时介绍了3S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全书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全站仪;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应用;建筑施工测量;线路工程测量;水下地形测量;现代测绘技术简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易教易学。
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以及地图学的发展前沿。全书共五篇十章。其中,前三章为第一篇——地图基本知识,包括地图与地图学、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语言;第四和第五章为第二篇——地图类型,包括地图的两大图种,即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内容、设计与制作;第六~八章为第三篇——地图制作,包括制图综合、地图编制、数字地图与电子地图;第九章为第四篇——地图应用,主要介绍地图分析与应用;第十章为第五篇——地图前沿,主要介绍地图学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力求模块化介绍地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而且针对地图符号设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编制,强调了相关软件的具体操作,使读者既能熟知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又能进行具体的地图制作实践。
本书阐述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原理和主要方法,覆盖了光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本书以图像的获取和存储、图像统计和描述、图像显示、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图像分类和遥感信息提取为纲,以 理论-方法-应用 为目,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本书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等)的组成、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地球坐标系、天球坐标系和卫星轨道坐标系,瞬时坐标系和协议坐标系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各种时间系统及其转换方法,GNSS卫星运动理论基础,卫星在轨位置计算等理论与方法。本书还介绍了GPS、GLONASS和BDS卫星导航电文的结构和卫星信号的特点;GNSS静态定位原理和误差特点,包括单点定位、相对定位、伪距定位和载波相位定位;GNSS的误差来源和处理方法;GNSS实时动态定位和导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本书针对GNS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介绍了GNSS控制网设计方法、外业测量方法和内业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本书的主旨是让读者掌握IDL语言编程方法,并灵活应用到具体的遥感问题中去。书中以IDL8.2为基础,系统介绍IDL编程语言及其在遥感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全书共9章,涵盖IDL语言概述、IDL语法基础、IDL编程基础、数据的读写操作、图形绘制、图像处理、随机数、统计与插值、IDL与ENVI结合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大量的IDL遥感应用实例。
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地图学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特征及定义、基本内容、学科体系及 地图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内容表示方法与制图综合、现代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地图分析与应用等。作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组成部分,本书强调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内容具有可读性、客观性和便于自学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地理空间数据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以提升人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这是一个心智过程,成为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概论、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基础理论、计算机可视化环境、图形可视化基本算法、图形映射变换和图形开窗与裁剪,论述了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数据可视化和专题地理数据可视化的方法,详细讨论了三维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地理时空数据动态可视化,最后介绍了图形交互技术与用户界面和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设计。
本书基于PIE-SDK 6.0,以C#.NET 2013为开发语言对遥感图像处理二次开发实例进行讲解。全书共9章,包括PIE-SDK二次开发概述、PIE-SDK主要控件入门、数据基础操作、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处理、遥感算法开发、遥感与GIS一体化开发、地图制图、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战等内容。本书配有大量具有实际背景的编程案例,并给出实现思路和代码详解,读者可对照书中代码进行练习。本书强调实用性、实战性和全面性,案例丰富、由易及难、便于自学,展示了基于PIE-SDK进行遥感二次开发的全流程。
在现今的企业软件开发中,自动化测试越来越被重视,无论是验收测试,还是回归测试,自动化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从FitNesse 的使用讲起,慢慢过渡到后台组件的开发,以及FitNesse 与Jenkins 的持续集成测试的整合,并用三章分别讲解RESTful、云计算平台、手机UI的自动化测试,从而能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行自动化测试。当你学完本书后,你将能为企业搭建出一套自己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本书利用GNSS钟差产品对星载原子钟的特性、模型以及预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设计了GNSS在轨卫星钟的性能监测和质量评估技术方法和路线,提出了基于开窗分类因子自适应滤波、频谱分析、钟差物理特性和ARIMA模型以及贝叶斯估计理论的系列卫星钟差算法,研究提出了自适应的实时卫星钟差改进模型,改进模型在处理周期项误差、自适应钟差模型选择、起点偏差以及观测*模型调整等多个环节上都提出了新的处理策略。 本书可作为大地测量专业本科生教材、天文学或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测绘学专业分类表》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科学、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论证和分析研究,充分借鉴现代分类编制方法,针对《分类表》(首版)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整、修改,以便符合测绘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组织、管理、服务需求,使其成为科学实用的分类表,它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专业分类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文献分类标引的工具书,可供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查找文献参考使用。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地图学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地图与现代地图学,地球空间认知与现代测绘成图,地图投影及其选择与变换,地图符号语言与内容符号表达,地图概括原理与方法,数字制图技术与电子地图编制,遥感与地理信息综合制图,地图分析应用理论与方法。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结构严谨,基础性强,适用面广。
本书从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依次介绍当今正在运行和即将运行的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的组成、应用前景,然后重点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以及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四大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前景;第2章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第3章介绍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为将空间卫星位置与地球表面点位的关联建立统一基准;第4章介绍卫星信号的组成和位置计算;第5章介绍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和误差来源;第6章阐述*定位、相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7章介绍静态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实施;第8章介绍静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和过程;第9章介绍动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第10章介绍GPS在各种工程中
本书共分十章,每章包括知识点、经典例题、习题和解析答案四部分,涉及误差分类、精度指标、协方差传播律及权、五种平差方法(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概括平差)和误差椭圆等。本书利用Excel等计算工具进行了题目的计算和推导,并给出了利用Excel绘制误差椭圆的方法;利用AutoCAD进行了图形的绘制,尤其是误差椭圆和误差曲线的绘制,并给出了在任何纸质材料上确定误差椭圆和误差曲线比例尺的方法等。题型多样,难易结合,使读者可以从各角度理解和掌握测量平差和误差理论的原理。本书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学习测量平差基础课的专业辅导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自学者和考研者的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探测技术中常用的几类传感探测器件,内容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机械传感器、物联网及其应用技术。对各类传感器的理论和典型应用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本书在结构上按照检测对象划分章节,条理清晰,每章前配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帮助读者了解本章将要介绍的知识要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方向以及物联网、应用物理、农业信息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亦可作为从事现代检测技术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现代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地图学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现代地图学教程(第二版)》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地图与现代地图学,地球空间认知与现代测绘成图,地图投影及其选择与变换,地图符号语言与内容符号表达,地图概括原理与方法,数字制图技术与电子地图编制,遥感与地理信息综合制图,地图分析应用理论与方法。《现代地图学教程(第二版)》内容简明扼要,结构严谨,基础性强,适用面广。
本书系统的总结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基于摄影测量原理和原理,系统的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结合诸多的工程实践丰富了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实践,为数组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和探索。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趋势等方面的阐述。第二章对参与进行摄影测量的硬件进行介绍,该章结合摄影测量原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两套近景测量硬件设备(双目测量摄影测量系统和多目井下摄影测量系统)。 第三章对近景摄影测量的摄影条件、原理、公式推导和误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章结合不同类型的工程案例,对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的深入应用做了介绍,理论联系实际,以其近景摄影测量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工程当中。 本书可为摄影测量、测绘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
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地面激光点云管理与存储、地面激光点云噪声处理、点云配准、多视点云融合、模型生成系统原型设计等。
本书在对测绘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各专业对测量学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较详细地介绍了基本测量工作的实践技术,着重叙述了地形图的应用与建筑物测设工作的基本方法,并对新型的测绘仪器、先进的现代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作了较全面的介绍。《BR》 在新仪器方面重点介绍了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数字水准仪和GPS等技术;在测绘数据处理方面介绍了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在地形测绘中引入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测图技术,同时介绍了水下地形测绘工作、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以适应各专业现代测绘教学的需要;在施工测量章节,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工程施工放样技术,包括地质工程测量、拦河坝施工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管道工程测量,以及变形监测的基本工作,以期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GIS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已成为当前GIS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任务。《BR》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空间分析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书中对空间分析建模和原理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空间分析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空间叠置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网络分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建模及其精度分析模型、三维地形分析模型、小波分析应用模型等。在模型论述中,特别着重建模的思想、原理的阐述,方法的推导,同时充分应用了数学的思想和观点去建立空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本书共分8章,1章绪论,主要介绍导航的概念;第2章导航常用坐标与时间系统;第3章导航卫星轨道确定基础知识;第4章GPS全球定位系统,详细介绍GPS系统的组成、GPS的信号及其接收等相关知识;第5章为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在对比GPS的基础上介绍了系统组成等;第6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其发展历程介绍了试验系统、二号一期和二号系统等;第7章卫星导航增强系统,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美国的WAAS、欧洲的EGNOS、日本的QZSS、印度的GAGAN等增强系统;第8章为卫星导航新技术与展望。
本书在介绍遥感基本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影像及其特征等几方面讲述了遥感信息获取原理、主要遥感信息源的基本参数与信息特点,然后简要论述了遥感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以及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内容与方法。针对数字图像处理发展的特点,对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的原理、基本方法、精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遥感制图的基本内容、遥感的典型应用以及高光谱遥感进行了介绍。在全书的组织体系上,既介绍遥感的基本内容,又注重反映现代遥感技术的**成果与发展动态,并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实际,反映遥感应用内容,力求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