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 全景图 ,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 应用科学 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
《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针对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阐述了脑电信号分析处理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全书共8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绪论,概述脑电信号处理及脑机接口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部分包括第2 4章,介绍脑电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第3部分为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和应用,由第5 8章组成,主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现有的应用,包括癫痫检测、运动想象、专注力训练和情绪脑电信号识别等。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创造并留存下来的38项代表性遗产,从历史沿革、遗产看点、科技特点、研究与保护历程、遗产价值五个方面为读者进行详尽的介绍,并在每一篇中配备多幅全景或特写的最新遗产留存的实拍图,深度呈现中国古代在农业、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军事、航海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遗产,通过学术 科普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的 科学基因 和 科学精神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旨在通过多角度深入阐释科技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技价值、历史人文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对科技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更好地界定科技遗产的概念,填补国内在科技遗产研究上的空白。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新兴遥感技术,为森林资源调查、地形勘测、电力巡检、地质灾害勘查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三维视角。本书简要介绍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原理及方法,基于LiDAR360软件,详细讲解激光雷达数据的标准处理流程,包括数据输入与输出、数据显示、点云和栅格数据预处理、航带拼接、点云分类、地形生产与分析、矢量编辑、点云与影像融合处理、森林结构参数提取等,并列举了激光雷达技术在植被研究及综合减灾中的一些典型应用实例。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生态学、林学、农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机器人乃至一般自动化设备领域运动规划和轨迹规划的经典著作。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轨迹规划的算法大部分是离线的,无法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面对不可预见传感器事件做出即时反应;在线规划及合理修正运动轨迹是当前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难题,本书对外部传感器事件下的在线轨迹规划算法进行系统阐述。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机器人运动控制当前存在的问题、轨迹规划的研究进展、在线轨迹生成器的相关符号术语以及分类、单维空间和多维空间在线轨迹规划类型IV的通用变体A和变体B算法的分析与推导、机器人的混合切换控制与开环速度的在线轨迹算法及其实验、应用验证等。本书适合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或生产线等应用开发工作的研发人员阅读,也可供机器人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教师等学
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装备研发是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龙门式数控机床等传统加工方式在进行大型结构件加工时面临诸多瓶颈问题,而以移动式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加工单元正逐步成为大型化、整体化制造的新趋势。实践证明,优化移动式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采用新的定位、测量技术,并通过工艺过程设计与软件系统优化,可以显著提高机器人的精度和智能化。这种全新的制造方式可以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本书针对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大型结构件面临的加工难题,对移动式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五篇,概述了移动式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移动式工业机器人的组成、控制架构和工艺规划与仿真等,以及其在航天器、卫星
本书是 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系统、操作系统、作业管理等多角度,对程序实现中的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特性、资源占用及程序运行过程等多维度,全面探讨程序性能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1-6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对程序性能优化的意义、度量指标、常用流程及如何进行程序性能的分析与测量进行阐述,并从程序编码和编译的角度介绍多种优化方法。下篇第7-12章为进阶部分,结合系统硬件特性讲述更深层次的优化方法,包括单核优化、访存优化、OpenMP程序优化、CUDA程序优化、MPI程序优化,以及多层次并行程序优化。 本书适用于具备一定程序设计基础并致力于程序性能优化的程序设计人员,也可以作为高等教育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使用
本书共3卷。《第I卷:系统科学概论》旨在通过具体研究工作的例子来展示什么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在什么样的问题中可以发挥作用,系统科学有哪些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大数据观下的国家情报工作制度研究》针对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情报工作新场景、新模式和新业态,构建了国家情报工作制度新思维、新理论、新格局,并指出这是新时期我国情报学内涵演变及情报工作路径创新的根本性的核心组织部分,尤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为标志的国家情报政策法律制度,彰显了我国情报工作制度的新图景与新定位。
网络图作为一种描述复杂系统结构的通用表征方法,近年来获得了包括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物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本书结合网络图结构进行机器学习算法设计,涉及图嵌入、图神经网络以及对抗攻防和增强等内容。全书共8章:第1章概述了图上的机器学习任务及算法;第2 5章分别介绍了节点分类、链路预测、社团检测、图分类的机器学习任务及算法;第6、7章介绍了对抗攻击下算法的鲁棒性问题,包括对抗攻击和对抗防御;第8章探讨了领域前沿图数据增强技术,利用图数据自身的结构和属性信息拓展特征空间,提升算法性能。相比传统机器学习类书籍,本书聚焦网络图数据;相比图神经网络类书籍,本书更侧重网络图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 本书可供网络科学、人工智能、社会科学及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青年学者使用,
感知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前端,精准感知和获取信息是后续进行信息特征提取与机器人控制的基础。本书由浅入深,详细地介绍了拟人数字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字信号分析和处理方法,并以仿人机器人作为陆地机器人代表,以基于脑-机接口控制的多旋翼飞行器作为空中机器人代表,形成了本书基本原理的典型应用场景。全书包括四篇,即智能感知与数字信号处理、仿人机器人运动规划、多旋翼飞行器目标搜索、软硬件实验平台。书中采用Python和MATLAB语言对传感器感知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将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读者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利用数字信号处理与传感器技术创新性地设计与开发智能机器人应用系统。本书可作为机器人、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阅读和使用
本书提出了 运动智能 的概念,并从该角度详述了机器人模块控制、整机开发及控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针对轮毂模块控制和关节模块控制介绍了智能电机驱动器和智能伺服舵机的使用方法。然后通过以轮毂模块为驱动的平衡小车、麦克纳姆轮移动平台以及以关节模块为驱动的五轴机械臂和四足机器人的开发实例,详细讲解了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建立方法、实物样机组装和编程控制。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程序代码与理论公式相对应,便于读者体会机器人理论建模到编程应用的实践过程。本书可作为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子、精密仪器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机器人驱动器和本体研发的科技人员阅读。
本书主要分为四篇:篇为机器人基础知识,第二篇为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三篇为机器人控制,第四篇为综合应用。内容涉及方程推导、基础硬件与软件设计、实时控制算法和多个应用开发项目,并结合MATLAB/Simulink强大的运算能力,以SCAR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算法分析和仿真,可极大地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本书结合公式推导、理论证明、数值仿真、实验验证,将基础、理论、应用有层次地组织起来,并配合图表等将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系统地、清晰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可供机电工程、机器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
本书是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规划 大数据科学 丛书著作。 全书系统阐述针对非线性观测模型的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侧重理论的系统性和论证的严谨性,同时也强调应用性和可读性。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观测模型与方法,含有第Ⅰ、Ⅱ、Ⅲ类等式约束非线性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误差协方差矩阵秩亏损的非线性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第Ⅰ、Ⅱ、Ⅲ类伪线性观测模型的伪线性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第Ⅰ、Ⅱ类参数解耦合观测模型的参数解耦合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多类型参数交替迭代、蒙特卡罗重要性采样非线性小二乘估计理论与方法。针对每一类小二乘估计方法,从参数估计的角度进行描述,给出观测模型、参数估计优化模型及其数值求解方法,并且推导理论估计性能。书中含有大量实例和数值实验结果,便于读者
本书从FPGA的硬件脆弱性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FPGA硬件安全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涵盖了FPGA硬件安全基础、FPGA硬件木马检测技术以及FPGA逻辑漏洞挖掘策略。全书共分为7章,分别为FPGA硬件基础知识、FPGA硬件脆弱性概述、FPGA代码层硬件木马检测技术、FPGA网表层硬件木马检测技术、FPGA电路层硬件木马检测技术、FPGA逻辑漏洞挖掘方法以及FPGA逻辑漏洞攻击路径生成。每章末均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深入了解章节内容的背景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FPGA设计开发和硬件安全分析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描述了一种工程教育的方法,该方法将工程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工程能力综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工程师。本书强调工程师的培养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环境,要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贯穿于工程产品、过程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本书既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描述,也是全世界各地的工程专业寻求改进年轻工程师教育的指南。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系统地介绍了CDIO方法,并根据CDIO标准逐一组织各章内容; (2)各章内容包括目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关键概念与实施过程的详尽图表叙述; (3)一开始就清楚地阐释了相关教育术语,全书避免使用教育专家行话,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所有身处工程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工程活动离不开工程知识,而 具体的工程知识 又不等于 工程知识论 水平的认识。以 工程知识 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 工程知识论 既是工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组织我国工程界和哲学界有关专家立项合作研究工程知识论的成果,是国内外*本专题研究工程知识论的学术专著。本书包括理论篇和案例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中指出以 人工物 为研究对象的 工程知识 不同于以 自然物 为研究对象的 科学知识 ,着重从哲学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工程知识论的基本观点、工程知识的基本类型、工程知识的系统集成,从哲学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工程决策和评估知识、工程规划和设计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工程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知识,以及工程知识的传承、演化、传播。案例篇中结合冶金、航天、化工、铁路、水坝、信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