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20世纪,技术改变世界的全景记录 一部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 首次推出中文全译本 200余位国际专家联袂撰写 15位权威专家领衔中文译校团队 1000余万字 3000余幅手绘插图 牛津大学出版社30年鸿篇巨制 《技术史》(全八卷)是一部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是目前权威性、篇幅、资料全的技术史类丛书。全书1000万字,拥有30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全书各章均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英文原版图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30余年间出齐。 全书共八卷,分别为: 技术史第I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 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 技术史第Ⅲ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Ⅳ卷: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V卷:19世纪下半叶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100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部分 步入工业时代(150年前):*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际,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的画卷已经展开。第二部分 科技腾飞的年代(100年前):第二次科技革命即将完成,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电气化促成了一大批重要发明的出现,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一扇新时代的大门正在等待着人们开启。第三部分 影响空前的科技推动力(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科学开始了飞速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都有一系列重大发现,人们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面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手资料与深入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本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
本书利用**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本书站在科技史与社会文化史并重的立场,在详细论述中国古代医学构成、发展演变的同时,注重医学思想、治疗技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全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分为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及中外医学交流六部分共二十六章。书中以确凿的史料为基础,深刻论述了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全面评价了历代的医学流派及典籍,生动记载了著名医学家的业绩和学术思想。这是我国医学史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作者发掘了不少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萌发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对科学的形成、技术的发明、成就的取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本书从原始资料出发,采用断代史的写法,作者抓住中国古代每个时代的科学思想作综合论述,观点很有独到之处,在体例上也极具匠心。在每一命题下,讨论各学科、各种人、各学派对这一命题的看法、运用和争论。几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年,本书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总结。
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论著。它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论述中注重内外史的结合,即在论述科学技术各学科及分支的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杰出人物的同时,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的关系,书中力求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和教训。《BR》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远古直至近代,学科面广,几乎涵盖各个科学技术学科和分支,而且涉及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众多学科,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考古、军事等,这在迄今新出版的有关中国科技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BR》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六卷,与第七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对原子能、化学工业等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二卷,主要关注从地中海文明至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约公元1500年)的技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古代近东帝国将它所拥有的技术优势通过希腊 罗马世界向西方未开化民族传播。在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后罗马时期及中世纪这四个历史阶段,基本生产、制造、运输、实用技术和应用化学都在缓慢而稳步发展。至中世纪末,技术与科学的触点极少且未被重视,技术讲授几乎全部是一种师徒传承关系。本卷追踪的技术发展,可以看作是对之后几卷中展现的西欧上升中的技术霸权的初步调研。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建筑卷》,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史。作者广泛收集实物材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力求把论断建立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各时代的内容大体按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分类梳理,探索其发展脉络。
本书共3卷。《第I卷:系统科学概论》旨在通过具体研究工作的例子来展示什么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在什么样的问题中可以发挥作用,系统科学有哪些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本书是我国部关于军事技术史的学术专著。全书十一章,包容了从祖先炎黄到辛亥革命前上下五千年的我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历史。它包括兵器、战车、战船、军事王程和军事通信的起源,取得的主要成果,运用于军事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元代中国火器的西传,明清时期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吸收与运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军事变革的概况等。既有历史通览和综述,又有分门别类的论析,并引用典型的战例,显示军事技术在战争和军事建设中的作用。
本书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在物理学方面的概貌。中国古代物理学可与西方同一时期相比的有力学与光学两个分支;在电磁学和热学方面,中国取得了远胜于西方的成就;在声学,特别是在乐律方面更是成绩卓著。 本书包括历史的概述、力学、光学、声学、电和磁、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知识在中国的傻播等几部分。书后附有较完善的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有关物理学的参考书目,文前有珍贵的彩图插页。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交通卷”。全卷分造船技术史、水运技术史、陆路交通史三篇。造船技术史篇论述了中国舟船的起源,古代造船技术的奠基、发展、臻于成熟和鼎盛,以及中国帆船业的衰败和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水运技术史篇论述了中国古代海上航路的开辟与演变,内河、运河水运工程,以及海上管理制度。陆路交通史篇论述了各历史时期陆路交通网络的开拓和发展,交通设施的建立,以及道路修筑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等。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自史前至近代数千年纺织生产和工艺技术发展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四编。编阐述古代的纺织生产情况;第二编阐述古代的纺织工艺技术,包括原料、纺、织、染、机具、纺织品种及一些需要专门讨论的重要问题;第三编阐述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纺织及现存的传统纺织工艺;第四编阐述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人类在认识自我生存的物质世界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从约10-18厘米的微观粒子,到130亿~150亿光年的宇宙。在这个认识层次不断递进的过程中,无数的科学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本书按历史发展脉络,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历程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但又曲折艰辛的科学故事。 本书的作者和审阅者都是多年来参加了许多高能物理方面大型国际合作、国内科研工程或大型项目的科学家。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了解,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也用由显的语言普及了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介绍了微观粒子同宇宙演化与天体的密切联系,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本书从全球性、通史性的视域,按古代(远古至1640年)、近代(1640年至1917年)、现代(1917年至今)三个历史时期,分上、中、下三篇,共计20章,对各种能源(包括木柴、蒸汽能、鲸油、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氢能等)和各种能源相关领域(如勘探、开采、生产、炼制、加工、运输、贸易、能源安全、能源环境、能源政策等)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并通过研究,总结和分析了世界能源发展、演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与规律(包括历史上能源替代的现象和规律,能源空间分布特征,能源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联系等)。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的数位学者合作写成。书中主要论述了从远古时代到近代西方生物学传入前后不久的中国古代生物学发展的历程,顺带也介绍了近代生物学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章概论,简单介绍了我国古代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随后各章分时期分别论述了生物的分类、形态、遗传育种、生物资源保护等诸方面知识的积累过程。
简中国航空工业史 定价 27.00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 开本 作者 铎恩 页数 ISBN编码 9787516519813 内容介绍 自1909年9月21日“中国航空之父”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冯如”1号飞机飞上蓝天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110年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航空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薪火相传、矢志报国,推动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建设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本书以春秋笔法将中国航空工业厚重的历史浓缩为一本 简史,并精心配图,是一本图文并茂、简洁明快的航空史读物。 中
本书精选了春秋战国至清末的著名科学家77位。他们是科学史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各篇作者大都是研究立传人的专家,多数作品代表着国内外研究的先进水平。作品对科学家的生平及学术贡献、学术思想的记述十分详细、全面,有不少新材料、新观点,而且文笔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