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通用逻辑门阵列芯片简称FPGA,与CPU,DSP并列为通用数字处理芯片,广泛应用于通信、航空航天、医疗、国防军工以及安防视频监控等领域。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一颗FPGA芯片从设计、验证到流片的开发过程。 本书共分10章,采取“总—分”的编排方式。章从架构的总体设计入题对FPGA进行介绍。第2~10章,分别对其中的各个重要模块逐一介绍,包括:时钟网络、电源/地线网络和漏电流、可编程逻辑单元、可编程I/O模块、DDR存储器接口、数字锁定环、连线连接盒、互连线段长度分布以及配置模块。 本书适合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资深工程师、微电子专业高年级研究生以及从事微电子专业教学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本书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教授集成电路设计的辅助资料。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AltiumDesigner17.1电子线路设计软件在电子线路仿真、设计和验证方面的应用,以及基于STC15系列单片机IAP15W4K58S4的嵌入式开发。本书分为5篇,共18章,以AltiumDesigner17.1基本原理图和PCB设计流程、电子线路的SPICE仿真、电子元器件原理图封装和PCB封装、电子线路原理图设计、电子线路PCB设计、生成PCB相关的加工文件和基于STC15系列单片机的嵌入式开发为设计主线,将Altium公司近期新一代的AltiumDesigner17.1电子系统设计平台融入这个设计主线中。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不但能够熟练掌握近期新AltiumDesigner17.1软件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而且还能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完整的设计过程。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电子线路自动化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以及使用AltiumDesigner17.1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Altium公司进行AltiumDesigne
本书介绍了无图纸的工业电路板芯片级维修技术,内容包括电路元件的识别、维修工具的使用、典型电路分析、元器件测试、维修方法和技巧以及大量维修实例。本书可供从事工业电路板、电气设备维修的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电工阅读学习,也可供维修培训使用。
本书讲述的是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LTE相关技术,介绍了包括用于在基站和移动台,以及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数据和信令消息的无线通信技术。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靠前部分为基础知识,包括靠前章引言,第2章系统架构演进,第3章数字无线通信,第4章正交频分多址,第5章多天线技术。第2部分主要讲的是LTE的空中接口,包括第6章LTE空中接口协议的架构,第7章小区获取,第8章数据传输和接收,第9章接入,靠前0章空中接口层2。第3部分介绍了管理移动台的行为信令过程,包括靠前1章上电和下电的过程,靠前2章安全机制,靠前3章服务质量、策略和计费,靠前4章移动性管理,靠前5章与UMTS和GSM的互操作,靠前6章与非3GPP技术的互操作,靠前7章自优化网络。后一部分介绍了更专业的主题,包括靠前8章版本9的增强,靠前9章LTE-A和版本10,第20章版本11和版本12,第21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应用于220GHz雷达系统的收发隔离网络。厘米波频段雷达系统常用的一些收发隔离手段应用在220GHz频段时存在着一系列技术与工艺所难以解决的难题。为了满足高发射功率使用要求。同时基于光学频段的一系列技术与工艺成果,本书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准光学收发隔离网络,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本书介绍了西门子S7-200 SMART PLC的硬件与软件编程,主要内容有PLC入门、西门子S7-200 SMART PLC介绍、S7-200 SMART PLC编程软件的使用、基本指令的使用及应用实例、顺序控制指令的使用及应用实例、功能指令说明及使用举例和PLC通信。本书起点低,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本书适合作为初学者学习PLC技术的自学图书,也适合作为职业院校电类专业的PLC技术教材。
《合成孔径雷达设计技术》针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宽带特性及与装载平台密切关系的特点,从宽带信号的产生、放大,天线辐射、接收,运动补偿、处理和情报生成等角度,完整描述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各部分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核心要素及工程实现关键点等内容。并针对卫星、飞机、导弹等装载平台的特点进行合成孔径雷达机、电、热特性分析。
在当今时代,从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研究,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都离不开计算技术的支撑。本书讲述了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世界的艰辛历程。“银河”“天河”系列计算机的传奇故事,展现出了几代科学家、科研人的爱国奉献精神以及扎实的专业素养。 Today, supercomputing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from strategic studies on the topic of national security to improvements in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his book depicts the arduous journey of how China’s supercomputers developed from nothing and grew from being a laggard to a world leader. It tells the legendary story of China’s “Yinhe” and “Tianhe” series of supercomputers and it demonstrates the patriotic dedic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of generations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in great 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