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以煤的直接转化工艺过程为主,阐述煤化学工艺基本原理、重要工艺过程和设备以及有关煤化工进展,并以近年来公布的统计公告及新标准为依据更新了数据。全书共分为9章,可按48学时进行教学。介绍了煤炭资源、煤的低温干馏、炼焦及化学产品的回收与精制、煤的气化、煤间接液化、煤直接加氢液化、煤制碳素制品、煤化工生产的污染与防治等的生产原理、方法、工艺计算、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艺、能源化工(煤化工)专业教材,亦可供从事能源、煤炭、化工、电力、环境保护等专业设计、生产、科研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前有编写说明、 煤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正文部分采用章节体,按历史发展时期分为:恢复重建(1949-1956) 、曲折发展(1957-1965)、艰难发展(1966-1978)、改革探索(1978-1992)、浴火重生(1992-2002)、高速发展(2002-2012)、绿色转型(2012-2022)等7章,简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煤炭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后有附录。文中资料出处采用括注方式,书后不再另注明资料的出处。统计数据主要选自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部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年度发展报告》《煤炭工业辉煌70年》(1949-2019)等资料。
《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是一部介绍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的专著,《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共7章。在系统介绍煤岩体渗透特性及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从煤岩体力学特性入手,自主研发破碎岩石三轴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破碎煤岩体渗透特性研究、煤岩体变形与渗流时间效应研究及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渗透特性研究,分析不同工况下煤岩体的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煤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解耦方法化简动力学模型,得到煤岩体发生渗流失稳的条件及失稳的临界压力梯度值。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与验证。
为了推动极薄煤层开采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升级转型,实现极薄煤层煤炭资源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延安车村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坚持走 产学研用 相结合的道路,联合西安科技大学、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哈尔滨博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单位,共同攻关,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创了融 110工法 无煤柱开采技术、智能化综采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为一体的极薄煤层绿色智能综采技术,在采前降低掘进矸石产出,提高煤柱资源回收率;开采过程中实现地面操控采煤常态化,改善劳动作业环境,降低劳动作业强度,减少采煤矸石产出;通过多技术路径实现矸石开发再利用,变废为宝,缓解极薄煤层开采矸石的处理压力,推动了我国极薄煤层绿色智能
《煤氧化动力学理论及应用》针对煤的组成及结构复杂的特点,将煤的复杂自燃机理分解成基本结构单元开展研究,应用现代测试手段与量子化学计算技术对煤自燃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与产热等特性进行测试与计算,总结出煤中易发生氧化与自由基反应的化学基本结构单元群,提出煤中所有活性结构单元的基元反应序列及机理,构建煤自燃的氧化动力学理论,并将该理论在煤自燃倾向性鉴定、确定煤自然发火期和防治煤自燃的高效化学阻化剂等方面进行应用。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必须及时掌握煤质的变化规律。受测量方法和相关技术限制,传统的煤质分析技术已不能满足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等过程的要求。煤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煤质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煤质全元素的快速在线分析。由于该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方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建模数据及方法。鉴于此,针对煤样光谱数据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多、维数高、特征变异范围广等问题,本书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煤质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框架,并围绕影响其应用的四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建模样本优化筛选研究,煤样光谱数据的恢复处理研究,煤样光谱数据压缩处理研究,煤样光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后,据此构建煤质的快速在线分析模型并进行应用研究。书中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快
高效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提纯低浓度煤层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储气率高、节约能耗等优点。本书将分6章详细介绍低浓度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现状、气体水合物及其应用基础、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理论、溶液搅拌体系的提纯实验研究、多孔介质体系的提纯实验研究、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的经济性评价方面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结果、以及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2024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应急管理出版社 作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著 原价 ¥128.00 出版社 应急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11-01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是一部介绍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的专著,《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共7章。在系统介绍煤岩体渗透特性及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从煤岩体力学特性入手,自主研发破碎岩石三轴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破碎煤岩体渗透特性研究、煤岩体变形与渗流时间效应研究及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渗透特性研究,分析不同工况下煤岩体的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煤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解耦方法化简动力学模型,得到煤岩体发生渗流失稳的条件及失稳的临界压力梯度值。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与验证。
《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是一部介绍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的专著,《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共7章。在系统介绍煤岩体渗透特性及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从煤岩体力学特性入手,自主研发破碎岩石三轴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破碎煤岩体渗透特性研究、煤岩体变形与渗流时间效应研究及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渗透特性研究,分析不同工况下煤岩体的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煤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解耦方法化简动力学模型,得到煤岩体发生渗流失稳的条件及失稳的临界压力梯度值。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