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材料的疲劳》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粉末冶金材料的疲劳理论和实践,内容包括粉末冶金材料疲劳问题简述以及粉末冶金铝合金、粉末冶金钛合金、粉末冶金镁合金、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粉末冶金硬质合金和粉末冶金高温合金的疲劳特性。为了体现粉末冶金材料疲劳问题的特性,在书中与相应的铸造和变形合金的疲劳问题进行了对比介绍。 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理论参考价值,可作粉末冶金与金属材料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和专业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在概述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成果;主要介绍不同人工智能算法在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地震资料反演和储层流体预测四大类场景中的实现原理及数值模拟数据、物理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效果分析,并对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勘探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
本书以中国南方地区(包括贵州贵定,广西合山、扶绥、宜山,云南砚山,四川古叙)晚二叠世富铀煤以及新疆伊犁侏罗纪富铀煤为典型实例,剖析了它们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煤中铀的含量、富集成因,以及煤中铀的赋存状态;总结归纳了煤中铀的富集类型;研究指出,陆源区供给决定了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中国煤中高度富集的铀都与流经或循环于盆地中的富铀地下水或热液流体有关。本书可供从事煤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冶金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丛书”向人们展现了煤炭除了燃烧和作为重要化工原料外,还可以作为关键金属的重要来源。本书是“煤型关键金属矿床丛书”的第五部。全书共分为五章,包括煤和煤系中火山灰的赋存状态,世界煤中火山灰的时空分布,煤和煤系中火山灰的识别及其矿物和元素组成,煤和煤系中火山灰的来源判定,蚀变火山灰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煤的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影响,火山灰在煤层对比、定年、推断火山口位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物大灭绝事件、为成煤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关键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煤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冶金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论述了煤中稀土元素的丰度、富集成因、富集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煤中稀土元素(Ce、Eu、Y、La和Gd)异常的原因与判识方法,以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碱性火山灰层及华北聚煤盆地(特别是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煤和煤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火山灰、热液流体和地下水对稀土元素富集的影响机制,提出了稀土元素的富集成因模式,并对煤和煤系中稀土元素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估。同时,本书对煤及煤系中与稀土元素共伴生的铌、钽、锆、铃、镓的丰度、赋存状态和富集成因进行了讨论。本书可供煤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冶金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在总结钢结构断裂与疲劳现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极端服役环境和复杂受力状态下钢结构的断裂与疲劳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重点论述钢材及其焊接节点在常温及低温环境下单轴、多轴、腐蚀断裂预测模型、疲劳失效机理和寿命评估方法。本书围绕钢结构断裂预测分析、低温断裂模型参数校准、单轴疲劳及腐蚀疲劳破坏机理、多轴疲劳力学特性及损伤参量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并提出钢结构断裂预测模型与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本书为钢结构断裂与疲劳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可为从事钢结构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用书。
辽西地区除了产有大量的原始鸟类、原始哺乳动物、带毛的恐龙类和原始被子植物等热河生物群珍稀化石外,还产有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的珍稀化石。它们产在中生代陆相火山一沉积盆地中,具有不同的产出背景和生存环境。 《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以大量图片和简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这些重要生物群的组成、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并在区域地质调研和实测地层剖面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重要珍稀化石产地,阐述了含珍稀化石沉积层的岩性、岩相、化石产出层位及其下伏地层和上覆地层特征,总结了珍稀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多重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以柱状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辽西地区珍稀化石沉积层进行了区域对比,并对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大地层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
本书分析了CIM的起源和现状、总结了CIM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CIM基础平台及典型CIM应用,同时收录了我国智慧城市领域的CIM相关案例、展望了CIM未来发展趋势,为CIM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报告适合CIM相关领域科研单位、应用单位、建设单位的管理、科研、建设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师生阅读。
本书以近年来斯伦贝谢公司钻井与测量技术在中国石油的应用成果为主,内容涵盖了斯伦贝谢钻井与测量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包括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旋转导向与定向钻井技术、随钻测量与测井测试技术三大部分,从技术发展背景、技术原理、近期新进展、典型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分析,对促进国内钻井技术发展和满足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2012-2020年期间斯伦贝谢新推出的地质导向、旋转导向和随钻测井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中国石油复杂油气藏的应用实例。本书适合从事钻井、测井、油藏地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以提高钢铁材料的冶金质量为基础,介绍各类高品质钢,如优质碳素结构钢(硬线钢)、合金结构钢(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合金模具钢)、高锰钢、不锈钢、电工钢、管线钢、桥梁钢、深冲F钢等钢类的冶金质量特点、国内外标准及治金工艺的演变;结合我国的资源条件和企业实际情况,介绍冶炼各类高品质钢的主流工艺及新工艺;将金属学、物理化学理论与冶金工程实践结合,既介绍冶炼关键技术,也介绍冶炼一精炼一连铸的整体流程,并适当延伸至轧制、热处理等后步生产工序。 本书可供冶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管理等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冶金工程专业师生参考书。
《金属材料金相图谱》分上、下两册(共12章),上册内容包括:铸铁、结构钢、钢中夹杂物、工模具钢、特种钢;下册内容包括:焊接件、粉末冶金、表面渗镀涂层、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轴承合金、其他非铁金属(内有钛及钛合金、锌及锌合金、铅及铅合金、镁及镁合金、镍及镍合金和其他合金)。每章的前面部分是文字说明,简要介绍本章的材料分类、处理工艺、组织特征和检验方法等与本章图片密切相关的共性内容,每章的后面部分为金相图片,包括图号、材料名称、浸蚀剂、处理情况和组织况明。图片均选自科研、生产中常见的正常组织图片、缺陷组织图片和失效分析纠织图片,共计4634幅。本书适于金相工作者、热加工工艺人员、材料生产、使用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李晓池著的《地质探秘神农架》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它面对的不仅仅是青少年和儿童,对于所有前来神农架参观游览、旅游休闲的人们来讲,它也是一本富含科学知识、具有导游性质、趣味盎然的故事书。本书从科学的视角,较全面地介绍了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景点和地质遗迹的特点,以及这些地质遗迹形成的过程和它们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趣味性的阅读结合起来,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情趣,教育和引导人们尊重大自然、自觉履行保护地球环境的应尽职责。本书通过知识老人和小明乘坐神奇的飞毯游览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故事,把读者带进童话般美丽的神农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启发读者进行探索的兴趣。书中提出的问题涵盖了较宽的科学知识领域,既有适合于中小学生理解的简单问题,也有启发成年人进行思索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物理性能极其丰富,是最重要的一类功能材料。决定其性能多样性的是多种能量相近的物理效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尤其是过渡金属d电子之间的强关联作用。本书从强电子关联最基本的Hubbard模型出发,跟随章节的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入更贴合实际的物理效应,例如原子在晶体中的变化、轨道结构、自旋轨道耦合和非整数电子占据等,从而抽丝剥茧地解释了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多种有序态(例如磁序、轨道序、电荷序)与物理性能(磁性、铁电性、多铁性、超导性、金属绝缘体转变)之间的关联和起源。本书是理解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物理机制和由此导致的重要功能特性的全面总结,是凝聚态物理、材料学等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图集》由李明等编著
本手册是笔者从业三十多年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尤其是液压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全书共分为六章,按照标准、全面、准确、实用、新颖的原则编写,主要内容包括:液压机概论,液压机液压系统及控制设计、制造基
本书从斜坡失稳体堵江机理出发,揭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堰塞坝成坝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物理试验、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剖析堰塞坝的内因(坝体形态、坝体结构、坝体材料)和外因(漫顶冲刷、渗流潜蚀、地震动力、滑坡涌浪、连续溃决)对堰塞坝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典型案例详细闸述了堰塞坝的失稳机制。本书首次提出了堰塞坝全寿命、溃坝程度、非均匀结构等基本概念,率先揭示了堰塞坝非均匀结构和宽级配材料对堰塞坝稳定性的影响。本书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领域的参考资料,为堰塞坝灾害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堰塞坝资源化利用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岩土工程可靠度设计已被正式纳入国际标准,成为下一阶段岩土工程设计规范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如此,在工程实践中推行岩土工程可靠度设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可靠度设计方法不完善、设计判据不一致、设计规范难校准等难题。本书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岩土工程可靠度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岩土工程全概率可靠度设计与高效更新方法、岩土工程确定性设计和可靠度设计安全判据的理论联系、岩土工程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规范校准方法等,相关成果能够为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发展与规范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可供水利工程、水电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与阅读,也
《民国时期地震考证》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共同申报并承担的“中国历史地震档案考证、研究和利用”项目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对每一个地震事件均给出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震源深度及震中附近 的主要地名。相关资料来自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于1999年编的《中国近代地震目录》。本汇编的档案及文献均保持原有历史真实面貌,并尽可能本着这一原则搜集和编纂了这一 历史时期重要地震事件的地震记录图纸、地震现场宏观考察或调查报告和各种期上发表的重要地震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
本书选取主要岩浆热液型矿床实例,以斑岩型和夕卡岩型为主,介绍这些矿床地质与蚀变矿化特征,以及其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典型岩浆热液型矿床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标志,为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书适合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及各地勘单位技术负责人与一线勘查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在厘清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灾前怎么防、临灾怎么办、遇灾怎么救、灾害怎么治、灾后怎么处置等常识性问题,旨在提高识灾、辨灾、防灾、避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与水平。书中还阐述了安徽省地质灾害情况,捋清了安徽省地质灾害隐患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特征,探讨了安徽省地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总结了全省及各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情况。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资料详实准确,既是一本防灾手册,也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科普读物。
《新型煤气化及气化煤技术》是一部基于煤气化技术特征和气化煤性质介绍新型煤气化技术比选方法的著作。本书在介绍煤气化分类及气化原理、煤炭资源分布现状及分类、煤化工用煤指标分析及标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动力煤焦煤选择及质量评定方法、气化煤选择及质量评定方法、煤气化性能比选评价方法;总结分析了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氢中各种煤气化技术的市场份额及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固定床加压气化、熔渣固定床加压气化、循环流化床气化、灰熔聚流化床气化、干煤粉流化床气化、水煤浆气流床气化等技术中典型气化炉的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征和商业应用业绩;最后给出了煤气化比选计算范例。 本书对于煤化工项目确定适宜的气化炉具有指导意义,可助力煤炭高效转化利用、降低单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