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体系集成的概念、内涵、特点和要求,基于开放式架构,从资源集成、数据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四个层面,论述了将具有位置分布、行为自主、管理独立和功能异构等高度自治特征的资源(各种平台、武器、系统和软硬设备等)进行综合集成、优化配置与动态重构,形成能够跨空间、跨领域和跨军种地高效完成多样化作战任务的有机装备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阐述了体系集成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 本书可作为军方各级首长和指战员、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材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系统工程、体系工程和装备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或参考书。
本书主要介绍矿井热源及其计算方法、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人机工程学、矿井空气热湿交换原理及其计算方法、井巷围岩与风流热湿交换的数值模拟、矿井热害防治常用技术、矿井制冷降温系统设计方案优选决策及外矿井降温工程实例等。
针对目前南芬露天铁矿采场边坡出现的安全稳定性问题和未来压覆矿产资源的安全开采,运用工程地质学、工程岩体力学、软岩工程力学、模糊数学、ArcGIS和数值计算方法等理论知识,采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南芬露天铁矿采场下盘边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揭示了采场形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基于7个综合评判指标,定量评价并绘制出系统的“南芬露天矿采场边坡危险性区划图”,并提出相应的灾害防治对策,为露天矿未来5-10年的开采计划和防治决策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平朔露天矿区绿色生态环境重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是平朔矿区在矿区绿色生态环境重构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内容包括:构建了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特点的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的矿山生态重构技术体系,形成了生态保护、农田开发、设施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功能区,建立了技术管理保障及评价标准体系,形成了露天矿区生态重构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生态风险、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生态减排等方面的动态评价体系,量化并验证了生态重构效果。《平朔露天矿区绿色生态环境重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是从事矿山生产的高层次管理人员进行顶层设计的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露天开采和土地复垦等专业师生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进行了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变形发展规律和土体变形规律的可靠分析,可以为支护结构设计和监测方案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可靠有效的监测技术是深基坑安全施工的保证,也是进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前提,同时可为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积累经验。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测点布置不合理、数据处理方法不得当、评估效果差等诸多弊端,合理有效的监测技术有助于改进诸多工程中监测效果不佳的现状。本书以某深基坑工程工作井为背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及本工程现场监测成果,对深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分析方法与监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并明确了工程中各类复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如墙土之间的摩擦特性、降水、地下水渗流、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等)。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提出了合理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方
《铜铅锌矿选矿新技术》共4章,全面介绍了铜铅锌基础理论及复杂铜铅锌硫化矿、难选氧化矿、铜钼矿的选矿工艺技术,重点介绍了作者科研团队在工艺流程创新、高效选矿药剂研发、绿色环保铜铅锌分离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 《铜铅锌矿选矿新技术》可供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及矿山企业等科研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一是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各篇章的负责人担任本书相应篇章的主编。
《矿山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收录了矿山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论文51篇,内容涵盖事故监测及预警技术、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装备研究与应用、应急救援装备发展与管理。 《矿山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可供从事矿山救护、应急救援、矿山安全与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