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煤田地质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煤化工企业对煤质技术指标的要求,综合陕西省近年来新的地质资料成果和本次采样试验数据,以国家规划矿区为主要目标,对陕西省焦化、液化、气化等特殊用煤的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陕西省彬长、神府、府谷、榆神、吴堡、永陇、旬耀、黄陵、榆横、古城十大国家规划矿区煤岩、煤质特征及特殊用煤资源,评价了陕西省液化、气化、焦化用煤资源储量及其资源潜力,研究了典型矿区特殊用煤赋存规律与控制因素,对陕西省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矿物加工设备简明手册》阐述了破碎机、磨机、筛分机、分级机、重选设备、磁选机、电选机和浮选机等各种选矿设备的作用原理、类型、结构、技术参数、选型、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内容简明扼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新
本书依据全国主要煤矿区的煤质资料,利用宏观分析、煤质指标、利用情况等资料开展综合分析,建立了焦化用煤煤质评价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焦化用煤的资源评价方法,统计分析了我国五大赋煤区的主要矿区(煤田)焦化用煤资源分布特征,并划分出保护性开发区。
采煤机的智能化是实现工作面智能化和无人化开采的前提条件。本书介绍了采煤机智能化相关技术的 外研究现状,指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对采煤机惯性导航 定位、采煤机煤岩截割模式识别、综采工作面煤岩识别、采煤机截割路径优化、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识别等采煤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内容全面、新颖,涵盖了采煤机智能化的*新前沿技术,为提升煤矿智能化开采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读者对象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科研院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关心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各界人士。
《平朔露天矿区绿色生态环境重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是平朔矿区在矿区绿色生态环境重构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内容包括:构建了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特点的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的矿山生态重构技术体系,形成了生态保护、农田开发、设施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功能区,建立了技术管理保障及评价标准体系,形成了露天矿区生态重构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生态风险、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生态减排等方面的动态评价体系,量化并验证了生态重构效果。《平朔露天矿区绿色生态环境重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是从事矿山生产的高层次管理人员进行顶层设计的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露天开采和土地复垦等专业师生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针对目前南芬露天铁矿采场边坡出现的安全稳定性问题和未来压覆矿产资源的安全开采,运用工程地质学、工程岩体力学、软岩工程力学、模糊数学、ArcGIS和数值计算方法等理论知识,采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南芬露天铁矿采场下盘边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揭示了采场形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基于7个综合评判指标,定量评价并绘制出系统的“南芬露天矿采场边坡危险性区划图”,并提出相应的灾害防治对策,为露天矿未来5-10年的开采计划和防治决策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滇中碳酸盐岩铅锌成矿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为川-滇-黔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发现铅锌矿床(点)100余个,除少量风化淋滤型铅锌矿床外,其余铅锌矿床几乎赋存于碳酸盐岩中。本书系统地分析区内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环境、不同构造运动与地层建造、岩浆建造,区域成矿作用与矿产分布,剖析了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成矿机制与建立了成矿模式,通过成矿规律总结划分了成矿预测,丰富了该区成矿理论,为进一步矿产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解决岩土工程,特别是大型地下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手段。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顾金才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面开创性的工作。全书共分为两篇,其中上篇为模型试验技术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喷锚支护施工过程模拟技术、模型表面纵向应力测试技术、地下洞室群多步开挖模拟技术、模型边界柔性加载技术、模型横向变形同步技术、洞壁相对及位移测试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下篇为试验研究成果部分,通过100余块地下洞室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喷锚支护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围岩的加固效果,探讨其受力性态和破坏特征,并为地下机库、坑道工事等国防工程和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等民用工程中的大型项目进行了多次应用性试验,为喷锚支护的工程设计、理论分析及在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提供了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砂岩非饱和渗流问题的工程背景及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第2章着重介绍中子成像技术原理、成像设备和图像处理分析方法;第3章系统总结砂岩基质吸水性系数、非饱和扩散函数、吸水质量等非饱和渗流模型以及裂隙吸水性系数模型;在前3章内容的基础上,第4~6章分别重点分析砂岩基质吸水特征、非饱和扩散函数与裂隙砂岩非饱和渗流规律;第5章通过对中子图像进一步量化分析,获取砂岩基质吸水过程中的含水率时空分布数据,结合第3章中的理论模型对砂岩非饱和扩散函数进行计算,与基于砂岩孔隙结构数据和分形模型计算的非饱和扩散函数进行对比分析;第6章重点分析裂隙砂岩非饱和渗流问题,基于中子图像研究非饱和裂隙和孔隙系统中的水分渗流行为,考虑水分渗流和裂隙砂岩微观结构特征,探讨和完善裂隙区及基质区非饱和渗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 之一,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仍处于重要位置。刨煤机是一种能够实现薄煤层和中厚煤层机械化和自动化开采的采煤机械,对于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安全高效开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刨煤机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刨煤机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为刨煤机教学、刨煤机设计和厂矿应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本书独辟蹊径,将经典的基于影响函数法的对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的模型引入对地下岩层下沉及水平变形的描述当中,通过参数的改造及相关的模型推导,建立一整套新的岩体内部岩层移动变形二维计算模型,并推广三维条件下的数值模型。讨论由于连续采动引发的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动态条件下对岩层孔隙率、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建立应变一孔隙率一渗透率模型。应用建立的岩体内部岩层移动变形模型解决采矿安全工程领域中的工程问题,本书重点展示解决水体下采煤及工作面瓦斯抽采巷道优化等开采方面遇到的安全问题。 本书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可读性强,可供矿山生产管理、科研、设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教学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