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实用手册》第1部分为近几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的8个规章文件;第二部分对上述8个规章文件分7篇进行详细的解读;第三部分收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相关国家、行业安全标准和设计规范已专册出版,本《手册》不再收集)。第二部分第1篇矿山安全设施目录、第3篇安全设施设计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刘育明、祁保明、谢良、王树勋、岑建、夏长念、徐京苑、邵晓钢、安建英和吴世剑;第2篇安全预评价、第5篇安全设施验收评价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谢旭阳、付士根、梅国栋、胡家国、李振涛、梁玉霞、谢源、杜振斐、吴永刚、武伟伟、于跟波和徐伟兰;第4篇设计重大变更由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北方工程技术
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绿色矿山遴选先决条件、绿色矿山建设评分表、相关知识,以及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具体绿色矿山评价分项的介绍。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矿冶卷》。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冶金考古研究的成果,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涉及金、银、铜、铁、锡、汞、砷等有色金属技术,钢铁技术,古代金属的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作者多年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和冶金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还做了模拟试验,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稀土为17种有特殊性质和作用的化学元素。本书内容包括量了化学基础和化学键;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稀土资源;稀土元素的性质、化合物和配合物;含稀土Invar合金、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和稀土复合氧化物等研究;稀土纳米材料;稀土氧、氟离子导体和稀土离子导体;含稀土高温质了导体;稀土在钢中的作用和应用;稀土在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中的应用;稀土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中的作用;稀土在农林牧业上的应用、机制及作用;稀土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稀土氧化物和储氢合金;超导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及激光材料;稀土功能陶瓷;宗石、玉石及稀土光学玻璃和陶瓷;钪及其材料应用;稀土研究、生产、政策及未来发展。全书给出了若干有用数据和图表。
作者及其学科组成员于2010年承担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中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第二课题“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研制”(SinoProbe-09-02)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组织下,学科组成员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人员合作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本书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而成,包括了发射机、接收机及传感器的研制,数据处理软件的研究和野外探测实例研究等多方面内容。
本书系统总结了钦杭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对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钦杭结合带的边界和范围等有关区域成矿背景问题进行了探讨;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床,详细介绍了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归纳总结了工作区铜铅锌金多金属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划分了成矿系列,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找矿远景区,明确了各找矿远景区的重点找矿方向和目标;应用GIS技术,以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体系为主要方法,开展了数字成矿预测,在区内共圈定出综合预测区202个,并优选出19个找矿远景区,明确了主攻矿种和矿床类型,预测了资源量。
内容提要 本卷共六篇。*篇矿井水工环地质基础,介绍了地下水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环境地质基本理论等。第二篇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介绍了矿井充水条件分析、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水文地质试验、矿井(区)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矿井涌水量计算、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等。第三篇矿井水害防治,介绍了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矿区地表水防治、井下防治水技术、不同类型水害防治方法、矿井水害应急救援及预案编制等。第四篇矿区供水,介绍了矿区需水量的确定与水源地选择、地下水资源评价、矿区地下水综合利用等。第五篇煤矿工程地质,介绍了煤矿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煤矿工程地质工作等。第六篇煤矿环境与灾害地质,介绍了煤矿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开采沉陷、地面沉
《尾矿宏观力学特性及细观力学机理》从材料的宏观尺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尾矿的分类和化学物理性质、静力学及动力学特性,从材料的细观尺度介绍尾矿颗粒统计分形特征及其与颗粒级配的关系、尾矿细观结构特征、尾矿孔隙与骨架结构的分形特征、尾矿细观结构受载非线性变形演化特征,并且从宏细观两方面介绍尾矿粗细分层结构的等效力学特性、尾矿粒径对其宏细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尾矿孔隙水运移特性及其对尾矿宏细观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等,*后介绍基于颗粒流数值模拟的尾矿坝细观结构变形演化特征。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 矿产资源强国战略咨询研究 项目的专题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2015~2017年) 的成果专著。本书提出了全球视野下矿产资源强国的基本概念、建设矿产资源强国的多方位战略建议及其对我国矿产资源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启示。本书内容主要涉及矿产资源强国概念剖析、矿产资源金融战略研究、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体系研究、 一带一路 矿产资源生产战略研究、 两个一百年 目标对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及*终归纳的基本认识和战略建议。
为了满足煤炭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煤矿安全监管和监察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我们将煤炭行业相关标准汇集成册,编制成《煤炭行业标准汇编(*至第十六辑)》,本书为其中一辑,收录了91个煤炭行业强制性和推荐行标准。为了满足煤炭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煤矿安全监管和监察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我们将煤炭行业相关标准汇集成册,编制成《煤炭行业标准汇编(*至第十六辑)》,本书为其中一辑,收录了91个煤炭行业强制性和推荐行标准。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涉及深部岩体原位力学行为与地应力环境、深部岩体应力场与能量场、深部强扰动和强时效下的多相并存多场耦合,以及深部资源低生态损害协同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深部与浅部岩石力学行为本质差异,提出了应力场和能量场定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建立了深部岩体能量调控理论与动力灾害预警体系,以及深部资源开采的多相多场耦合理论,构建了深部原位应力状态和地应力环境下的岩石力学新原理、新理论、新技术。
一是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各篇章的负责人担任本书相应篇章的主编。 二是严格按照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规程执行说明》的精神实质进行科学严谨、精确到位的解读,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三是对《煤矿安全规程》修订后有实质性变化的条文,阐明修改原因,并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读者加深理解。 四是对具体条款制定的目的、意义进行解释的同时,对关键语句、关键词、关键数据进行阐释,使广大从业人员在循规操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五是紧扣条文,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近发生的事故案例,将其融入解读之中,易于发挥警示教育作用,提升人员安全意识。
本书从煤岩、煤质和煤类研究入手,建立了以地质调查、采样测试与煤岩煤质分析相结合的煤炭资源清洁利用煤质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分析了全国主要煤炭规划矿区直接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动力用煤等清洁用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探讨成煤母质、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构造和盆地构造-热演化对煤岩组分和化学组成的影响,建立了清洁用煤的成煤模式;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选择典型矿区煤岩样品研究不同成煤时代直接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动力用煤等清洁用煤资源的岩石学特征、化学组成特征、化学工艺性、显微组分特征,深化了对中国清洁用煤煤岩煤质特征、控制因素及赋存规律的认识;评价了我国主要煤炭规划矿区清洁用煤资源潜力及战略选区,对中国煤炭资源清洁
本书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院60 周年技术丛书"第七 卷《矿用产品与煤炭质量测试技术与装备》,全书共分十八 篇73 章,全面介绍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在矿用产品及煤炭质 量分析测试技术方面的成果,详细阐述了测试方法及原理, 以及相关主要测试装备的技术参数、结构组成、特点及工作 原理等,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书总结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历程、现状、面临的挑战和重大变革方向,聚焦工程科技问题,分析提出了新时代、新形势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工程科技需求。在国内外先进煤矿安全生产经验梳理借鉴和未来煤矿安全生产格局研判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思想、战略蓝图、战略目标及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按照透明化、智能化、减灾化、健康化的煤矿未来发展 四化 要求,创新提出了旨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煤炭精准智能开采技术体系,全面给出了全息透明矿井、精准开采、灾害防治、职业病危害防治等系列技术,以及推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五大政策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