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是一部热处理专业的综合工具书,共4卷。本卷是第1卷,共17章,内容包括金属热处理术语,合金相图,金属热处理的加热,金属热处理的冷却,金属热处理的模拟,钢铁件的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形变热处理,不锈钢、耐热钢与高温合金的热处理,有色金属的热处理,铁基粉末冶金件及硬质合金的热处理,功能合金的热处理,先进高强钢及其热处理,气相沉积技术,喷丸强化,以及其他热处理技术。本手册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一定的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铸造手册》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本书为铸造工艺卷。第4版在第3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完善和补充了新的技术内容,反映了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包括绪论,铸造工艺设计基础,铸造工艺设计,铸造工艺装备,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铸件质量检验,金属件增材制造及数字化绿色铸造,铸造车间工艺设计共8章;主要介绍了铸造工艺设计的基础,铸造工艺的方法、方案、参数的选择,砂芯、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的设计,铸造工艺实例,以及铸造工艺装备等内容;还对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技术,铸件质量检验技术与铸造车间工艺设计等进行了系统介绍;新增加了金属件增材制造、无模铸造复合成形及数字化绿色智能铸造技术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
减少电镀公害、提高电镀质量、降低电镀成本一直是电镀技术发展的主题。本手册的内容正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的。本手册共6篇、35章,内容包括第1篇常用资料(数理化、电化学及电镀基础资料)、第2篇电镀工艺(电镀单金属、电镀合金、特种材料上的电镀、化学镀及金属转化膜处理等)、第3篇电镀设备(前处理、镀槽、滚镀及电镀自动线、电镀电源、电镀配套以及化验、工艺试验等的设备仪器)、第4篇清洁生产及职业安全卫生、第5篇电镀污染治理(废水、废气处理及废液、废渣、污泥治理等)、第6篇电镀车间工艺设计(车间平面布置、车间人员、材料及动力消耗、电镀车间设计阶段、内容和方法,以及建筑、公用工程等)。手册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提供大量数据及图表,可供从事与电镀技术领域有关的设计、生产、科研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院校师
《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造型材料卷。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体现了我国造型材料的产品与技术结构、环保新要求,以及新标准不断涌现的巨大变化。本书包括绪论、原砂、湿型黏土砂、水玻璃砂、树脂黏结剂型(芯)砂、其他有机和无机黏结剂砂、铸造涂料、过滤网、冒口套及覆盖剂、其他辅助材料和造型材料测试方法共11章,主要介绍了砂型铸造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各种造型材料及其性能、相关造型材料的检测方法和现行标准、选择和应用造型材料时应掌握的知识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本书主要介绍了铸铁生产的简史和发展趋势;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研究铸铁材质的常规与现代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国家标准、牌号及金相组织、性能、化学成分、提高材质性能的方法及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和研究。第3版除了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删改,使得手册更为新颖、实用。
本书针对陶瓷与金属连接时,陶瓷母材难被润湿、界面易形成多种脆性化合物、接头残余应力大等缺点,探讨了陶瓷与金属连接时遇到的共性基础问题,以常见结构陶瓷为例,介绍它们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以解决陶瓷与金属连接的实际应用问题。本书将重点介绍碳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碳化钛等陶瓷与多种常见金属(钢、钛及钛合金、铝合金、Kovar合金、纯镍、铬及镍铬合金、难熔金属铌及钽)的连接工艺,同时阐述活性钎料及复合反应中间层设计原则、陶瓷母材焊前表面改性机制、界面反应机理、接头残余应力缓解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
本书是中国一重 重型高端复杂锻件制造技术变革性创新研究团队 心血的结晶与智慧的总结。书中通过大量翔实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全面阐述了在大型锻件FGS锻造原创性技术路线指引下,在轴类件镦挤成形、各类异形锻件的模锻成形、轻量化易拆装的大型组合模具研制、锻件组织演变及可视化模拟与验证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性创新内容与工程应用成果。本书指明了大型锻件塑性成形的发展方向,对系统解决大型锻件塑性成形所存在的材料利用率低、混晶以及因拉应力导致的锻造裂纹等世界性难题,推动大型锻件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大型锻件制造行业的研发、技术、生产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本手册是一部热处理专业的综合工具书,共4卷。本卷是第4卷,共13章,内容包括:硬度检验、表面硬化层深度测定、材料化学成分的检验、宏观组织检验与断口分析、显微组织分析与检验、热处理金相检验与评级、力学性能试验、无损检测、残余应力的测定、合金相分析及相变过程测试、金属腐蚀与防护试验、热处理常用基础数据、热处理常用工艺数据。本手册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一定的权wei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铝基非晶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等优异特性,近年来已成为海洋设施表面防护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技术》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概述了铝基非晶材料及其涂层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系统介绍了三种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材料制备、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耐腐蚀和耐磨损性能,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耐腐蚀和耐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后介绍了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的初步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经济性。
本书是*本非平衡态冶金热力学的专著,构建了非平衡态冶金热力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了非平衡态冶金热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单元和多元体系的均相反应、气体与无孔隙固体的反应、气体与多孔固体的反应、气-液相反应、液-液相反应、液-固相反应、固-固相反应和一些应用实例,给出了单元、多元、均相、多相远离平衡的冶金体系发生不可逆的传输过程和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公式,以及传输速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公式,讨论了过程的各种控制步骤,描述了单一过程的情况和多个过程的耦合。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结合金属构件断裂实物和相应金相照片,详细介绍了金属构件由于设计不当、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不当造成的零件失效的缺陷分析和处理对策。 本书适宜从事机械和材料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分析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质检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铸钢工业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及其应用;制备铸钢件需要的基础知识;各种铸钢的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性能及应用特点;铸钢各种熔炼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铸钢热处理工艺知识以及铸钢件质量检测基础知识。附录中列出了铸钢且适用的相关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6章:第1章回顾了世界航空发动机钛合金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简史,总结了航空发动机钛合金的材料特点、组织结构特征及物理和力学性能特点等;第2章介绍了钛合金的合金化、相变、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控制;第3章介绍了钛合金材料的先进熔炼、钛合金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第4章介绍了钛合金材料和部件常见的异常高低倍组织的特征及其判定;第5章介绍了钛合金材料典型冶金缺陷、加工缺陷及影响钛合金部件安全可靠使用的因素;第6章介绍了钛合金关键件和重要件的设计准则及钛合金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本书可供从事航空钛合金材料和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高校师生阅读。
《焊接手册》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编写的一部综合性专业工具书,是焊接学会为生产服务的具体体现。对手册内容的不断充实、完善是焊接学会的长期工作任务。此次修订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依然保持内容选材广泛的特点,突出手册的实践性、准确性、可靠性;采纳了近几年国内外焊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成果、新颁布的国内外标准。全套手册共计3卷(焊接方法及设备、材料的焊接、焊接结构),本书为其中的第3卷。 本书的 特点是实用。全书分为3篇共33章:第1篇焊接结构基础;第2篇典型焊接结构设计;第3篇焊接结构生产。第1篇主要从各个细节方面讲述了焊接结构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接头设计、力学性能、变形、疲劳、环境效应等。第2篇按行业将焊接的典型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第3篇主要对工艺、检测、组织与经
本书介绍冷连轧工艺与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对各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全书共8章,第1章介绍轧制过程自动化的发展与现状,轧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原理。第2章介绍带钢冷连轧理论分析,包括冷轧静态特性分析、冷轧动态特性分析以及冷轧机传动工艺控制原理。第3章介绍带钢冷连轧的逻辑控制,包括带钢跟踪控制MTR、生产线协调控制LCO、主令速度控制MRG等。第4章介绍冷轧机厚度与张力控制,分析厚度变化规律、厚度控制形式及控制原理、厚度控制补偿方式及机架间张力控制原理。第5章介绍冷轧机板形平直度控制系统,包括板形平直度控制理论、板形平直度检测技术、板形平直度控制技术、板形平直度控制策略等。第6章介绍冷轧机板形边部减薄控制,包括边部减薄工艺研究、边部减薄控制方法、锥形辊横移边部减薄控制技术、边部
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类典型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深入探讨了钢铁材料的热处理与性能的关系,详细介绍了整体淬火钢和表面强化钢的选材过程与步骤。本书将热处理工艺作为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加以综合考虑,为热处理工程技术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技术资料。本书由世界上钢铁材料热处理各研究领域的专家撰写而成,反映了当代热处理工艺技术水平,具有先进性、全面性和实用性。
杨辉编*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新进展(精)》 阐述了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作用 和*新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超精密基础元部件的设 计及应用,以及典型超精密加丁设备研制中的关键技 术,对一些典型超精密加工新工艺的技术特点、特殊 材料及复杂型面的精密超精密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 论述了超精密微细加工技术及其在微结构功能表面制 造中的应用,以及叶片、喷嘴、复杂壳体类及薄壁结 构类等航空典型零件的精密加工工艺及检测技术,研 究了误差分析、测头特性及标定等多轴非接触扫描快 速检测关键技术,*后介绍了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在 抗疲劳制造技术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从事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领域工程技 术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下册共分为3篇,主要内容包括: 钢包回转台、中间罐、长水口装卸装置、中间罐车、其他浇钢设备、结晶器、结晶器振动装置、铸坯诱导设备、切割设备、引锭设备、出坯及精整设备、中间罐维修设备、机械维修设备、液压系统设备、润滑系统设备、连铸机电气自动化、连铸机供配电系统、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装置、自动化仪表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技术和系统控制、板坯连铸设备安装。
《直弧形板坯连铸设备(下册)》系统总结了现代化连续铸钢技术装备发展成果,全书共分五篇,主要内容包括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历程、直弧形板坯连铸总体技术、直弧形板坯连铸机械设备、直弧形板坯连铸自动化设备、设备安装与设备管理。《直弧形板坯连铸设备(下册)》可供连续铸钢领域的工程设计、设备设计、设备安装等科技人员,连续铸钢专业科技创新与开发方面的科研人员,钢铁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生产操作人员、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重型机械制造领域的工艺加工、设备制造等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与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
金属物理学第三卷阐述金属力学性质,分三编:第十编论述内耗与超声衰减,主要介绍内耗的唯象理论,点缺陷引起的内耗,位错与晶界内耗,相变与共格界面的内耗与超声衰减,以及与热、磁、电性有关的内耗;第十一编论述晶体的范性,主要介绍范性形变的几何学与晶体学,范性形变的物理本质,合金强化等:第十二编论述断裂和高温力学性质,主要介绍断裂,高温力学性质,包括回复与再结晶、蠕变与蠕变断裂等。
《从零开始学散热》从一名热设计工程师具体技术工作层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如何保证热设计方案合理性的 问题,并以一些实际的产品为例,进行了解释说明。全书内容涉及电子产品热设计的意义,热设计理论基础, 热设计研发流程,散热方式的选择,芯片封装和电路板的热特性,散热器的设计,导热界面材料的选型设计, 风扇的选型设计,热管和均温板,热设计中的噪声,风扇调速策略的制定和验证,热电冷却器、换热器和机柜 空调,液冷设计,热测试,热仿真软件的功能、原理和使用方法,常见电子产品热设计实例,热、电、磁的结 合等。本书详细地记录了一名热设计工程师热设计思维形成过程,希望能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从而 能够应对任何从未遇到过的热问题。
内容简介: 《金属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英文版 影印版)》总结了大量关于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建模和控制的新研究结果,深入系统地讨论了钢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综述了钢相变的建模模拟、统一本构方程和微合金钢的加工硬化,分析了包括铝材成形中的时效行为等在内的其他材料成形加工中的微观组织演化现象。 金属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控制是人们长期致力研究的课题。 《金属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英文版 影印版)》适合冶金、材料加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的变形状态和微观结构的关联性、金属变形和再结晶织构的发展与特征、晶界的结构与能量、晶界的流动性和迁移行为、金属变形后的回复与再结晶、胞元微结构的长大和稳定性、再结晶后晶粒长大、热变形与动态复原、连续再结晶、再结晶调控及工程应用、退火的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本书的主要主题也包括关于有序材料、两相合金和退火织构的特定章节。为了说明本书中讨论的原理的一些应用,本书选择了一些工艺上技术上重要的案例研究,并概述了将计算机模拟和建模应用于退火现象的方法,以及前沿晶体学织构(EBSD、XRD等)的测量和表示,以及微观结构重构技术等,以供非该领域专家的读者使用。原著1994年 版、1996年重印;2003年第二版;2017年第三版(所翻译的版本);四位作者皆为领域内 学者。
本书在简要介绍了镁资源及原镁生产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镁及镁合金材料的产品、加工工艺、生产技术与装备等。重点对镁加工业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镁及镁合金材料与技术领域一部大型实用性工具书。全书共分4篇18章,靠前篇主要介绍了镁及镁合金的特性与用途,分类及加工方法与生产工艺流程,品种、规格、应用技术质量要求等。第2篇主要介绍了镁冶炼方法及镁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等。第3篇主要介绍了镁及镁合金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包括镁及镁合金防腐与表面强化生产技术等。第4篇主要介绍了镁及镁合金的应用、回收利用及生产安全与防护。另外,附录中列出了靠前外镁及镁合金现行标准目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