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常规武器/弹药终点毁伤理论与应用为主题,以战斗部作用原理与毁伤效应为主线,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终点效应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归纳总结了相关的计算模型、试验数据以及工程应用方法等。全书共八章,依次为绪论、目标易损性与毁伤机理、穿甲效应、杀伤效应、聚能效应、爆炸效应、非致命武器毁伤效应和武器/弹药终点毁伤效能评估。本书对终点效应学的经典内容有所充实和深化,对终点效应学的知识体系和架构有所补充和完善,并引入了新的研究进展。
本书定位于武器毁伤效应及其作战运用,希望打通从武器原理到作战运用的知识链路。主要内容包括常规、核和新概念武器等弹药/战斗部及其毁伤效应的相关概念与科学原理,以及毁伤效能评估相关知识等。使读者形成对武器高效毁伤的科学认识,理解毁伤评估的内涵,建立基于毁伤效能评估进行火力筹划的理念,探讨对打击方案进行量化计算的技术途径。
本书从军事背景和军事角度出发,通过数学建模和量化分析来解决有关军事问题,本书是在教学实践和参考相关资料、书籍的基础上编写的,可以作为军事学领域研究者、学习者的参考教材。 本书注重提炼数学建模思想方法,重视数学软件在军事问题中的应用。全书主要内容包括软件篇、案例篇和实战篇。软件篇包括了MATLAB、LINGO和SPSS基础介绍,案例篇通过军事问题描述、模型建立、模型求解和结果分析格式,重点介绍了导弹追击目标问题、目标轨迹预测问题、导弹毁伤目标问题、军备竞赛核作战模型、无人机安全飞行问题、火力打击任务分配问题、军事评价问题和军事资源分配问题,实战篇主要研究了军事联合投送问题、军事信息资源的数据分析问题、战场目标估算与定位问题和装备测试任务调度问题。 本书所有例题均配有MATLAB或LINGO源程序,程序设计思路清
本书对美国隐身轰炸机B-2 项目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重点介绍了项目的研制背景及过程,项目管理、项目费用、武器与升级、作战使用以及未来展望。通过对B-2项目的分析与研究对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以地空导弹发射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了地空导弹发射系统的相关概念、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采用的相关技术。系统介绍了导弹发射方式、发射系统、发射技术、发射场地等基本概念,发射装置的一般组成、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和典型结构,发射控制系统的工作程序、计算机控制发控系统、发控系统数据通信和发控系统配电技术,倾斜发射、弹射发射和垂直发射方式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武器发射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等方向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导弹发射系统研究、设计和试验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使用。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新一代无线系统频谱决策的图书。该书聚焦于典型频谱决策场景和智能化的决策方法,为读者深入了解和应用机器学习在频谱决策领域的重要性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概述介绍了频谱异构、能量受限、宽带频谱感知等典型的频谱决策场景。这些场景反映了当前无线通信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例如频谱资源的稀缺性、能耗的限制以及频谱环境的动态性。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深入讨论,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频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意义。
本书详细讲解了运载火箭弹道的基本原理及弹道设计方法,逐步引导读者熟悉制导和姿态控制技术,着重论述了摄动制导、显式制导、组合制导等理论知识,在介绍了运载火箭动态特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运载火箭飞行器纵(侧)向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坚持 需求牵引,紧盯主题,循序渐进,层次分明 的编写原则,旨在深入分析运载火箭这一复杂运动系统的特殊矛盾,建立描述其运动的微分方程,揭示运载火箭运动的客观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本书可以作为高校航天、导航与制导、兵器测试与发射专业方向高年级本科及硕士教材,也可作为航天、导航与制导、总体等方向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词典以上合组织框架下联演联训材料为基础,并参照与军演有关的其他缩略语词典编纂而成,共收录30000余词条。词典立足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军演、联合训练,同时面向该组织以外的其他联合军事行动。词典收录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组织机构名称的缩略语,内容丰富,词条量大。本词典的出版将填补我国工具书中无联演联训俄汉专用缩略语词典的空白,不仅适用于联演联训的翻译保障人员,同时也可为军校学生和部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第1版主要专注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分析了为什么提高产品可靠性的工作会失败,以及可靠性差的产品如何对产品业产生负面影响;讨论了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消费者更便捷地使用产品,并发现与可靠性有关的问题。为了提高产品可靠性,我们给出了一个全面的产品开发和实施流程,该流程任何企业都可以实施;我们还讨论了如何改变企业文化,使其致力于设计可靠的产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革命经历了以简单“要素集成”为特征的互联互通、综合集成的联合作战,正在进入以“万物互联”为标志的多源信息融合的网络中心战阶段,未来即将迈向以“数据计算”为支撑的智能化作战阶段。智能化战争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以“数据和计算”为核心、以“智力对抗”为根本的一种全新的作战形态。本书通过全面分析影响战争的战略因素,深入剖析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战争的颠覆性影响和作用,洞察和把握未来战争正在向高阶多维迈进的重大趋势,重点阐述了未来智能化战争的核心本质、基本要素以及主要特点,详细构画了未来智能化战争的七种作战样式和典型应用背景,同时简要介绍了智能化技术。本书既可以为专业人士带来启迪和思考,也可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未来时代的精神食粮。
本书在深入研究体系聚优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推动、研究方法等基础上,对体系聚优的概念内涵、制胜机理、主要样式、作战流程、核心支撑、关键技术、作战预实践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技术与战术相结合的角度,建立联合全域作战场景下基于网络信息体系核心支撑的新型作战概念体系,为强化未来战争形态设计和加快作战概念理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参考。本书适合军队领导机关和作战部队、国防工业部门、军事和国防科技院校的相关研究人员、学者,以及其他需要对体系聚优战认识和应用进行全面了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针对不同舰载武器系统的特点,介绍了以射击效力分析为主的多种效 能分析方法。全书共分10 章,包括效能与效能分析的概念、射击误差和射击精度分析、射击能力分析、射击效力分析、可靠性分析、综合效能分析等内容;涉及的武器系统有舰炮、导弹、鱼雷、深弹等。
本书以新概念仿生潜水器的研发需求为起点,首先按水生动物运动方式的特点将水生动物推进分为的鳍摆动、鳍波动和喷流等三种模式,并以这三种模式所对应的典型鱼类为代表,从生物形态学、解剖学、活体游动流场观测、仿生机器鱼实验研究和流体动力学数值研究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 外水下仿生推进机理研究和工程实践的 进展。接着,作者介绍了水下仿生推进数值研究中常用的流体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并结合 的流固耦合算法阐明了目前前沿的水下仿生动力学数值仿真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鱼鳍非均匀刚度分布对尾鳍摆动推进性能的影响规律,蝠鲼胸鳍非对称拍动的力矩产生机制,柔性腔体变形的喷流推进机理和扰动来流条件下的柔性鳍自适应控制推进性能等四类典型的水下仿生推进问题。
本书是火 内弹道学领域的专著,主要介绍内弹道学发展现状、古典弹道学及其在我国的艰难传播、近代弹道学的传入及其在我国的兴起、 及其燃气性能、装药结构及装药床性能、装药燃烧不稳定与膛内压力波、点火、弹丸膛内受力分析、发射传热、发射中的流动等内容。
《战车模型涂装进阶指南》(F.A.Q.3)是《坦克模型涂装技术指南》(F.A.Q.2)的全新升级版,为热爱战车的模友提供系统、完整、精致的涂装技术教程。《战车模型涂装进阶指南1》主要突出旧化和特殊效果的处理技巧,包括组装技巧、纹理和防滑涂层涂装技巧、旧化技巧、基础色和迷彩涂装技巧、滤镜、渗线和渍洗、磨损效果和褪色效果、掉漆效果、锈蚀效果、尘土和泥浆效果、湿润效果。对上述涂装技巧的完美应用,将让你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
《预警装备保障》主要阐述了预警装备保障涉及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包括预警装备保障的理论体系,预警装备的综合保障工程、供应保障、技术保障、维修保障、保障指挥、装备保障信息化以及预警装备特殊保障等内容。《预警装备保障》侧重于介绍预警装备保障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于预警装备保障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是考虑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预警装备保障》可供雷达部队装备管理与保障人员,以及装备机关、装备研究院所、装备研制和生产单位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作为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原理篇主要阐述了网络中心战理念为电子战领域带来的能力提升,以及link 11、link 22、link 16、TTNT、NCCT等数据链在网络化协同电子战领域的应用。纪传篇主要以虚拟作战场景的方式描述了 狼群 、小型空射诱饵、空射效应器、舷外电子战系统、 小精灵 、 舒特 、 复仇女神 等系统的网络化协同作战运用过程。编年篇对上述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化协同电子战的发展进行了代际划分。未来篇主要从 马赛克战 、决策中心战、算法博弈等角度对网络化协同电子战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终篇从杀伤网角度阐述了网络化协同电子战的最终目标,即,打造电子战杀伤网。
《对地观测卫星任务规划与调度技术》共三部分,分为8章。部分为第1章和第2章,综述对地观测卫星任务规划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现状,分析对地观测卫星系统中各个要素对规划调度带来的挑战;第二部分为各种典型的卫星任务规划模型和方法,包括第3章~第6章,分别介绍确定性条件下的卫星集中式任务规划模型与算法、动态场景下的卫星任务重调度方法、卫星任务分布式调度模型及算法以及卫星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模型及算法;第三部分包括第7章和第8章,以实际应用视角介绍典型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的体系架构、主要功能与人机交互接口,并展望未来技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