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论述虚拟电厂的起源、基本概念与组成成员,其次对虚拟电厂构建和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通信技术需求及调度框架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从技术角度对虚拟电厂多时空尺度优化策略以及内部成员的精确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建模,并从经济角度分析论述虚拟电厂参与电力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的竞价策略、调度优化、成本分摊机制及典型的商业模式;最后分析虚拟电厂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太阳能是储量最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也是地球上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能源形式的根本来源,发展太阳能利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本书简述太阳能利用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重点介绍太阳能科学转化利用的多种途径和技术,以及相关科学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进展。全书共分6章,内容涵盖光科学及太阳能、自然光合过程中的光生物转化、人工光合成过程中的光催化和光电催化化学转化、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光电转化以及光热过程中的光热化学转化等。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展望未来,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技术将对新时代世界能源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本书在对颠覆性技术和先进能源科技领域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文本挖掘和专家评分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重点围绕能源领域若干典型颠覆性技术领域和主题,对其演变进程和颠覆性影响等进行分析,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战略位置、优劣势和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并对我国相关颠覆性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和治理提出意见建议。
21世纪前20年,能源科学蓬勃发展,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也已经成为能源科学大国、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大国和能源教育大国。《中国能源科学2035发展战略》在总结国际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集中阐述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中的动力装置与热能利用,电力装备,储能装备及系统,氢能的生产、储运及利用,终端用能及节能,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面向2035年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相关建议。
本书首先概述了基于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和制氧的技术,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概念,包括电解槽的电化学性能、将单电解槽堆叠成大容量电堆的技术以及这些电堆的性能和特点;再详细介绍了两种相关技术的工艺流程、配套及辅助设备情况;最后,介绍了当前电解水制氢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对现有技术局限性、技术难点及未来前景也做了介绍和讨论。此外,本书对高温蒸汽电解制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细介绍了该技术所涉及的固态电化学基础、电解槽的性能和耐久性、现有局限性、技术难点及具体的运行模式。 本书可供立足于氢能源行业,尤其是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工程师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参考读物。
本书基于详实的研究结论,系统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各工艺流程对电池性能参数的具体影响。全书分为铅酸蓄电池基本原理、原材料、生产制造、混合动力汽车用铅酸蓄电池、铅-碳电极以及设计计算等内容。本书的主干内容为生产制造部分,该部分理论结合实际,在介绍当代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个关键工序的控制要点,以确保生产期望的负极铅和正极二氧化铅活性物质结构。本书引用和提炼了大量原始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论述了电化学反应机理、VRLAB中封闭氧气循环相关反应,并介绍了铅-碳电极等业内*新研究进展。 本书可以指导铅酸蓄电池生产厂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控制工艺过程,也可以作为大学教师的工具书,用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铅酸蓄电池技术。
本书以昆柳龙直流工程为技术背景,系统地梳理了常规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和混合直流输电的关键理论、核心技术和工程运维规范,内容涵盖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的系统结构、工程运行方式、设备工作原理、系统控制保护、工程参数设计和系统运维要领,归纳总结了当今*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本书将为从事直流输电运行维护、工程建设、科学研究、设备制造、电网规划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将对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将为缓解我国区域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我国 碳达峰 和 碳中和 目标,促进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能源战略(2035)”的研究成果。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以中国工程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重大咨询项目成果为基础,先后出版发行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能源战略(2035)”是在项目第四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系统研究煤炭、油气、核能、水资源、电力、氢能、储能等主要能源的供应能力与发展潜力,在分析研究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能源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以能源科技为重点,面向2035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重点、路线图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本书是在项目层面对
燃烧反应动力学主要关注燃烧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问题,其目的是发展具有高预测性的燃料燃烧反应机理,解释复杂燃烧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相关科学问题,并服务于动力装置燃烧室的设计与优化。本书基于作者在燃烧反应动力学领域的长期研究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旨在介绍燃烧反应动力学实验、理论计算及模拟相关基础知识,并对各类燃料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本书首先介绍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继而对燃烧反应动力学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理论计算及模拟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在此基础上,依据层级结构关系和燃料的类型分别介绍了C0~C4基础燃料机理、大分子碳氢燃料反应机理、含氧燃料反应机理及含杂原子化合物反应机理;最后,介绍燃烧污染物生成机理以及新型燃烧技术中的反应动力学。
本手册介绍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存储类型,并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由于锂离子电池快速的能量转化能力、可分体式的安装、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包括可移动设备领域和固定设备领域),使得锂离子电池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详细描述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的手册,还对电池生产、回收、标准化、电气和化学安全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对今后新能源系统的全面建立是非常有意义的。本书适合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人员、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用精准的词汇,浅显易懂的语言直击液压阀的本质,梳理相关概念,辨识谬误,全面、系统地介绍液压阀(单向阀、液控单向阀、梭阀、换向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节流阀、二通流量阀、三通流量阀、分流集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测试方法、连接方式、特性曲线分析、认识和选用液压阀的方式及途径,为进一步学习、设计、制造、测试、改进、研发和修理液压阀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可供液压技术初学者阅读,也可供大中专师生阅读。
本书重点介绍了各种储能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应用范围、产业现状、技术经济性等,同时对储能技术在电网、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分析。本书内容翔实丰富,涵盖了储能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兼顾关键科学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储能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力争反映我国储能领域的近期新进展。 本书适合储能上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全面介绍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全书共分5部分内容,第1部分为概述;第2部分为能量层,包括:多能存储、多能转换、电能路由器、无线电能传输与能量WiFi、直流配电网、电动汽车及其与电网互动、综合能源系统;第3部分为信息层,包括:能源互联网中的传感器网络、能源互联网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信息物理系统、能源虚拟化与能量信息化、能源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多能协同能量管理平台、分布式自律调控、能源互联网的自愈与保护、能源互联网区块链;第4部分为价值层,包括:能源互联网的市场机制、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第5部分为政策与示范,包括:能源互联网政策、园区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
本书利用大量数据分析了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能源技术发展的前景等,并讲述了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概念及其内涵。内容包括内燃机、燃气轮机、微燃机、燃气热泵、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分布式供能系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及利用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电力系统等多种能源互补协调控制管理技术设计的综合分布式供能系统,还包括分布式供能的蓄能系统、电力系统、控制及经济分析等。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供能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概念、主要设备选择、系统配置、基本理论、设计计算方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能源供给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方向等。
《氢安全工程基础》由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弗拉基米尔 莫尔科夫教授编写,展示了氢安全技术的新进展,凝练了氢安全工程的核心内容,精选汇总了大量经典案例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全书共12章,首先较为扼要地介绍了氢安全的重要作用、氢的性质与危险性、氢安全标准法规以及氢安全工程的框架,然后较为系统地讲解了氢安全领域中氢气未点燃的泄漏、氢气在有限空间中的扩散、氢气混合物的点燃、微焰、射流火焰、氢气的爆燃和爆轰、安全策略和缓解技术,其中氢安全的主要现象和危害行为是本书的重点。
《无线电能传输 电动汽车及移动设备应用》共分为六部分,其中部分简要介绍了移动电源、无线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IPT的耦合线圈模型、回转器电路模型、磁镜模型和通用统一动态相量等理论。第三部分讨论了RPEV的动态充电问题,从引入动态充电开始,总结了RPEV的历史,解释了I型和S型超细供电导轨的设计,以及用于IPTS的控制器和补偿电路、有源抵消的电磁场抵消方法等。第四部分从静态充电和非对称线圈的介绍开始,解释了大容量EV充电器设计,以及EV充电器的电容式电能传输和异物检测。第五部分从耦合磁谐振系统的回顾开始,介绍了IPT手机和机器人的移动应用,阐述了中远程IPT和偶极子线圈自由空间全向IPT,并讨论了机器人二维全向IPT。第六部分阐述了无线核仪器和SMF等WPT的特殊应用,并展望了WPT的发展前景。 本书是电力电子、物联网
本书重点介绍了以介孔基材及纳米级填充物为代表的典型复合材料热传输特性与相变特性。金属纳米基元(如纳米颗粒、纳米线等),是由原子、分子过度到宏观块材的一类新的微观存在。小尺度效应、表面效应以及特殊制备方法形成的特殊结构,使其热物理行为和热物理性质相对于体材料表现出特异性。本书主要研究了微纳金属颗粒/线、有机物的相变行为及相变热特性,以及团聚对纳米尺度熔化的影响。进一步选择典型的介孔基材开展传热特性的研究。*后考虑复合体的相变热特性,尤其是基材的引入对纳米填充物相变行为、热输运行为的影响。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本书通过分析当今世界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剖析了世界能源未来发展的趋势,并详尽介绍了世界上八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经济体(美国、澳大利亚、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能源现状、能源发展历程和当前采取的能源发展战略。在分析挑战、剖析趋势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与启示。本书采用文献分析、国外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手段,具有数据丰富、代表性强、视野广阔等特点。
本书作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应用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固体能带理论和半导体载流子运行规律,系统介绍了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电能产生机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晶体硅的结构和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半导体中的能带与态密度、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输运、半导体pn结、晶体硅pn结太阳电池、金属-半导体(MS)结构与MS太阳电池、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结构与MIS太阳电池、晶体硅异质pn结太阳电池、硅基太阳电池的计算物理、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聚光太阳电池与叉指式背接触(IBC)太阳电池、晶体硅太阳电池的优化设计、纳米硅/硅异质结太阳电池、钙钛矿/硅串联太阳电池、太阳电池热物理分析。
《中国茶文化概论》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共设茶之性、茶之俗、茶之道、茶之文、茶之艺、茶之史、茶之传、茶之习八章。**章“茶之性”,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茶学常识性知识;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了中国茶俗、茶道、茶文学、茶艺术;第六章“茶之史”,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发展简史,包括饮茶的历史与发展,以及茶具、茶馆、茶会、茶书等;第七章“茶之传”,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介绍外国茶文化简况;第八章“茶之习”列入茶艺实训的内容,以满足茶艺实践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