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男,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原院长,现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曾入选首批中核集团 111 和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 511 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 第一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四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钱三强科技奖 ,曾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系列 之一,主要介绍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的科学原理、工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托卡马克型聚变堆的原理、堆芯等离子体物理、主机部件、氘氚燃料循环系统、聚变能量提取与发电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的辅助支撑系统,聚变堆使用的特殊材料及其发展情况,聚变堆的安全特性、放射性源项特征、可能发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通过讲述世界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国际热核实验堆的发展和主要特性,以及人类终极能源聚变能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并结合物理与工程,使读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托卡马克聚变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托卡马克基本原理、物理基础、国内外托卡马克聚变进展、未来聚变工程示范堆重大的科学问题、建设工程示范堆的技术挑战、聚变堆材料及聚变能源发展前景展望等八个方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托卡马克聚变堆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围绕核动力工程实践,系统地介绍了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核反应 堆压力容器设计法规与标准、输入条件、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设计、结构完整性评价等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安装、调试、运维等工程技术的最 新发展,核安全与各堆型压力容器特征,以及目前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挑战。本书可供核电、化工、航空航天行业从事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材料、机械和核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阅。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聚焦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四代核能系统候选堆型 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以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为代表的铅基快堆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发展堆型,本书介绍了与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相关的反应堆物理、热工安全、燃料材料、系统设备、源项屏蔽以及设计规范等内容。此外,本书对该堆型的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主要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介绍,点面结合,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地了解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和发展动态。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先进核能研发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多种池式、壳式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现状,特别是NHR5低温核供热反应堆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及NHR200-I型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对NHR200-II型核供热反应堆的特点、主要参数、非能动安全特性及与海水淡化装置的多种耦合方案做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介绍。NHR 200-II型核供热堆采用了NHR5低温核供热堆实 际验证过的先进理念和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一体化布置、全功率自然循环、内置式水力驱动控制棒、非能动余热排出等,具有更高的设计压力和温度,在供热的同时也具备提供工业蒸汽的能力。本书从纵深防御角度分析了低温核供热堆安全方面的多重防 护措施和如何确保消除设计扩展工况,论证了低温核供热堆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核能供热和核能海水淡化相关领域的各级领
本书共6章,针对超临界水冷反应堆内的材料辐照损伤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首先综述性地介绍了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概括性地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基于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实验研究为手段,探究了带电粒子、 射线以及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建立了定量描述材料辐照损伤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针对超临界水的化学特性、辐照条件下的感生放射性以及反应堆运行过程中的水质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针对超临界水堆中材料的常规化学腐蚀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书总结了空间核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放射性同位素电源与空间核反应堆系统的安全相关议题,包括安全原则与分析方法、安全问题与事故场景、安全防护措施及事故缓解方法,以及相关安全测试等。主要内容涵盖辐射防护与屏蔽、推进剂火灾与爆炸、轨道动力学、大气再入、撞击分析、反应堆临界安全、反应堆瞬态分析、风险与可靠性评估、事故后果分析以及空间核安全监管。 每章还对空间核安全项目中常用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书适合核安全领域的师生、核工程师、航天安全专家以及其他从事相关研究和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参考阅读。
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了高能X射线照相的基本原理、装置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章介绍了高能X射线闪光照相技术涉及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物理过程。第3章论述了由电子束击靶所产生的轫致辐射源的性能、光源尺寸与能谱的测量方法。第4章介绍了图像探测系统,包括屏-片接收系统和CCD接收系统。第5章对高能X射线闪光照相系统的散射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和解析推导,重点讨论了降低散射与扣除散射的方法和技术。第6章阐述了实验布局优化的物理思想。第7章介绍了用于高能X射线照相的图像复原技术,主要涉及图像处理中的去噪声、去模糊、边缘检测方法。第8章介绍了密度重建方法及其在X射线照相中的应用。
本书在国内外首次系统性描述了聚变工程实验堆的概念设计方案,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聚变反应堆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工程技术支持。针对聚变反应堆工程的各项运行指标和关键等离子体参数要求,本书系统总结了装置主机设计中涉及的超导磁体系统、真空室系统、冷屏和杜瓦系统、先进偏滤器和包层系统、遥操作维护和主机装配等原理和方法,同时针对聚变工程实验堆装置主机设计中涉及的创新设计及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服务于我国和世界未来高能粒子对撞机的设计、研究与建设的专业人群。主要内容包括高能粒子对撞机发展历史、高能粒子对撞机及加速器理论基础、高能粒子对撞机及加速器关键物理问题、高能粒子对撞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高能粒子对撞机的未来发展展望等。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专业研究人员,本书所包含的*研究成果与方法会成为其在专业上必不可少的高水平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对于新进入该领域的读者,本书可以使其很快了解和掌握高能粒子对撞机及加速器相关前沿领域的*成果,获得理论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大幅提升。
本书为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本书主要针对目前放射治疗设备的主流 电子直线加速器,阐述和介绍其原理、构成、应用以及前沿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类型、临床应用中发展的技术、放疗设备的相关控制软件、放射治疗设备的前沿技术 各类图像引导的电子直线加速器设备,以及电子直线加速器设备的常见质量控制方法。本书可供研制医用电子加速器的科研人员、加速器应用的从业人员以及加速器相关专业青年学者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聚焦极具潜力的第四代核电系统堆型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以钠冷快堆和铅基快堆这两种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发展堆型为主要参考对象,介绍了包括中子学、燃料与材料、液态金属冷却剂、热工流体力学、屏蔽与辐射防护、系统与设备、仪控与供电系统、安全分析、瞬态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还就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电站涉及的关键设备、系统和运行工况进行了介绍,点面结合,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情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近年来,里德堡原子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成为研究若干量子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平台。《里德堡原子》全面地描述了里德堡原子的物理性质,通过剖析里德堡原子在各种物理条件下的行为,突出了其显著特性。 《里德堡原子》*先从简要的历史回顾开始,介绍里德堡原子的基本特性、制备方式及探测方法。随后,讨论里德堡原子相关的黑体辐射效应对其的影响、静电场中的光激发、脉冲电场的电离过程、高磁场中的里德堡光谱,以及微波激发和微波电离等现象。此外,《里德堡原子》还详细研究了里德堡原子与中性原子、分子、带电粒子和其他里德堡原子之间的碰撞过程。《里德堡原子》提出了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的高效方法,并用该方法描述里德堡态的自电离、谱系间相互作用和双里德堡态。
本书为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按照离子加速的原理,加速器主要分为高压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三类。其中,高压型加速器是利用高电压形成的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的一类加速器,是低能核物理研究与核技术应用常用也是有前景的工具之一。本书主要介绍高压型加速器的原理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包括高压型加速器的原理、结构、部件以及技术现状;高压型加速器在核物理实验研究和加速器质谱仪研究中的应用;高压型加速器在离子束分析技术、辐射物理与生物及材料辐射损伤研究中的应用。本书适合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及相关应用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书中结合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从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熔盐堆的科学技术体系,详细阐述了熔盐堆的背景与意义、物理与化学特性、热工水力与安全特性、基于熔盐的高温核热梯级利用,以及支撑熔盐堆的冷却剂技术、燃料技术、材料技术、设备与系统技术、后处理技术等。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系严整、内容翔实,研发进展的时效性强,具有本领域的权威性。本书可供从事熔盐堆相关研发、制造、集成、建设或维护工作的研究人员、工程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核级泵》,下册为《核级阀门》。本书基于当前国内外核行业工程和科研实践,吸收了华龙一号等工程项目中国外核主泵和核级设备的设计计算方法,制造、试验及相关经验,对核级泵和阀门知识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核电站用核级泵阀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分类分级、工作原理、结构形式、选材、试验及故障诊断等。书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本书可作为相关科研工作者以及从事核级泵阀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
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之一,具有良好的核燃料增殖与核废料嬗变潜力,拥有突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被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GIF)认为是有望率先实现工业示范化的堆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是研发和设计关注的重点。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欧盟框架下SESAME项目中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以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液态金属热工水力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进展。 《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可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研发和设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放射源制备及应用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放射源的基础知识、制备技术、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全书共分14章,第1章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发展历程及技术基础、放射源的基本特性及国内放射源的发展历程等。第2章到第10章介绍了放射源的基础知识及分类,并分别介绍了 放射源、 放射源、 放射源、低能光子源、中子源、同位素光源、同位素热源等放射源的制备技术、特性及应用。第11章介绍了放射源的活度、中子发射率、量热、亮度、污染、泄漏的质量控制方法。第12章介绍了放射源的应用技术和主要应用领域。第13章介绍了放射源的辐射防护知识。第14章对未来放射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教材的编制目的,主要倾向于研究生教育。从放射性的基本特性、放射源的基本要求、应用要求等多方面出发,由简入深,力求全方位介绍放射源的制备
本书是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本书将核电理论知识与核电项目实际经验相结合,从核安全级电气机柜的特点、设计基本要求、核级物料选型规则、印制线路板组装件装焊技术、模块及电缆制造、整机装联、系统敷设、验证试验、包装运输九个主要方面介绍了核安全级电气机柜电子装联过程及工艺技术知识,其中主要涵盖了导线端头处理、导线端子无焊压接、电缆组装件制作、屏蔽处理、线束布线绑扎、机械装配、螺纹连接等典型工艺,并包括了核级产品装联关键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素的介绍和讲解。本书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工艺技术人员、电子产品装配人员、检验人员以及从事核电相关行业的人员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