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及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污水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过滤、气浮、厌氧(水解)工艺、生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膜、氧化沟、消毒(脱色)、高级氧化技术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等。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增加内容的直观性,方便初学者更易理解工艺与技术。本书可作为污水(水)处理行业入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污染治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 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 活动(以下简称 大比武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 大比武 的成功举办,是对参赛选手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在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营造了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种,厚植了 严、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本书结合国内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环境政策分析》(第二版)基于*版的框架进行了大量补充和更新。第1章环境政策分析导论对存在问题部分做了更新和补充;第2章环境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我国环境政策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并进一步细化了理论的应用和分析;第3章增加了大量已有成熟的环境政策手段;第4章仍然是给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和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也简要分析了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第5章以一般模式为基本框架,分析了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大大增加了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内容,便于读者详细和深入理解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发展趋势;第6章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增加了美国地表水质管理的知识,给出了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一般框架和基本知识体系;第7章分析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政策;第8章全面系统分析了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提出了基于源头分类
本书针对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的应用展开,全面介绍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 cscode,EFDC)的基本原理、建模技术和案例实训。全书重点描述了可视化工具EFDC_Explorer(EE)的基本功能和建模操作方法,并提供6个模型案例作为实训素材,涵盖河流、浅水湖泊、深水湖泊(水库)和河口区域等;同时还将EE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书共10章。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意义展开,主要内容包括VOCs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讨论我国部分地区的VOCs浓度水平及其化学活性,基于外场观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进一步探讨了光化学反应对来源解析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提出VOCs源排放化学成分谱数据库构建方法,以及基于外场观测资料验证排放清单的技术;针对我国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探讨VOCs对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作用和对SOA的生成贡献;最后介绍了VOCs总量控制思路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评估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书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GEP)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内涵、评估方法及其在不同地理区及行政区的应用。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进展。
数学生态学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生物的生存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本书着重阐述生态学模型的建立和各种模型的研究方法,介绍了最近几年国内 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本书所用到的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已列入书末的附录之中,附录中对常微分方程基本理论的介绍采用了比较通俗的方法,便于生态学工作者理解本书的内容。
《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收录了截至2016年11月底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布的现行有效标准106项,其中国家标准67项,行业标准39项。《锂及锂电池材料标准汇编》分五个部分:矿产品、锂盐产品、金属锂及其合金产品、锂电池材料及其电化学测试方法、分析方法。每部分的编写顺序为先国家标准后行业标准,然后按标准顺序号排列。
无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矿区土壤的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重点介绍了重金属的超积累植物吸取机制、高耐性植物根际稳定机制、配位诱导强化吸取机制、配位蒸发浓缩机制和物化稳定机制。并以镉、锌、铜等污染农田土壤为例,系统介绍了修复植物的筛选与鉴定、耐性与积累、修复技术发展与评估、田间示范应用与修复后植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利用技术。同时介绍了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蒸发修复及钝化修复技术发展,以及矿区尾矿基质改良与稳定化修复技术发展。本书还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生物学评估方法与指标,提出了既不改变土壤肥力、又能净化土壤污染的绿色超积累植物修复新途径。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持续修复原理与技术、推动土壤修复学和
《植物碎石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和我的工程案例(第二版)(套装上下册)》由以我研究所研究员汪俊三为首的科技人员编写,2009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植物碎石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和我的工程案例(第二版)(套装上下册)》总结了编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承担的多个***课题研究成果,包括 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华南地区氧化塘设计参数研究 、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人工湿地植物碎石床污水处理系统研究 、农业部 八五 畜牧业重点科研资助项目 人工湿地在猪场污水净化中的应用 、国家环境保护局课题 华南地区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净化城镇污水研究 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 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课题 高水力负荷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示范研究 等。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水环境承载力提升、
本书是笔者在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湿地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战略与对策研究”成果和国家973计划课题“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时空演进和湿地生态格局变化”(2013CB430401)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三篇十二章:*篇论述了我国主要湿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与保护,第二篇研究了我国湿地保护的若干战略与对策,第三篇总结了我国实施湿地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模式。
首先,以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目标、厌氧消化技术的定位为导向,介绍了污泥的产生、组成、性质等基本特征和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污泥厌氧消化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艺特征、污泥厌氧消化池的设计方法、污泥厌氧消化的几大主流工艺、污泥厌氧消化的物质转化过程、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控制、产物(沼气、沼液、沼渣)处理和利用;此外,对于近年来污泥高效厌氧消化领域的重要成果,如污泥改性提质预处理、高含砂污泥厌氧消化、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和有机质协同厌氧消化等技术,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后,介绍了污泥厌氧消化研究领域的方法、手段,以及国外和国内的典型应用案例。
能源和环境是当前发展的两大主题,如何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能源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为指导,尽可能减缓或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打赢 绿水蓝天保卫战 的重要措施。 本书主要针对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分别对其开采(开发)和利用方式、技术方法、工艺过程及主要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工艺路线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本书全面介绍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的开发利用及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后从绿色发展和能源安全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助力实现能源工业绿色发展。 本书可供从事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行业,以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本书主旨重在探讨如何将生态学原理中的 生态语言 转化为规划设计的 空间语言 ,通过对经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与全球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全面梳理,遴选出24个可直接被空间化应用的知识单元,将之进行逐一解析和空间转化形成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理体系。其写作结构突出 小专题 TPC 图解化 ,专题结构多采用 TPC 模式,即Theory(原理解说)、Pattern(空间格局)和Case(案例解析)模式。其语言形式采用 小品文 科普化 ,在风格上追求学术小品文的短小且隽永,在文字上追求浅显易懂。
本书专门论述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它总结了作者20年来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的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为代表中国三类典型地区大气气溶胶所取得的成果,论述了各类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揭示了各典型地区的雾霾形成机制,发现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是大气中产生雾霾的4类决定性组分,提出交通源排放日益严重是触发很多地区大范围雾霾的主要原因,并论证了气溶胶长途传输是大气污染和雾霾形成之重要途径,阐明了颗粒物严重污染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可能影响。本书还提出了气溶胶长途传输途中及大气海洋物质交换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等一些涉及大气化学的基础理论,发展了气溶胶科学研究的若干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