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商业和现代生活中,团队合作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高效团队表现出集体智慧的特征。集体智慧指的是团队、团体或组织中人们以一致和协调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有效的集体智慧的成果就是所谓的“生生不息的合作”。生生不息的合作是指人们一起工作,创造或产生一些新的、令人惊讶的、超出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东西。通过生生不息的合作,个人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能力,发现和应用他们尚未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资源。他们从彼此身上汲取新的想法和资源。因此,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或产出要比个人单独工作时的表现或产出大得多。 本书将会展示生生不息合作的原理、模型、工具和实践,它们是专门为你提高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并贡献你自己内在hao的部分而设计的。
本书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为核心,采用遥感与GIS、地面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以2010年为基准年,系统评估近十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针对长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生物生境丧失开展调查,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15)》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CCG)2018年的重要成果之一,来自76个单位的137名研究人员,分成19个工作组(城市组+专题组),分别从企业、行业、部门和城市层面对涉及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活动水平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核对和分析,结合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 3.0),建立了中国2015年的城市温室气体数据集。《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15)》是这个体系中2015年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整理结果。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标准化研究及实践》分为绪论、相关理论研究、外生态环境治理状况、外生态环境治理标准化现状、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标准综合体、生态环境治理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价体系研究、环境标准推动环境管理转型等总计8章内容。通过对外以及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标准综合体的方法以及体系结构,对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相关标准以及标准应用的案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合相关行业的评价方法、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化工作现状提出适合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方法。
本书利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对采集的京津冀城市灰霾数据进行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1)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多尺度数据的兼容。实现了长期站点小时监测数据的采集,实现了监测数据(小时尺度)、经济相关数据(年、季度、月度尺度)的兼容,站点数据、市区数据以及城市数据的兼容。(2)多层面展示灰霾特征。从站点、城市、区域的对比和小时、日均、月度的对比,多层面分析城市灰霾特征及其变化。(3)多方法挖掘灰霾关系。结合分类、关联、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挖掘站点与站点、城市与城市间的灰霾空间关系,以及灰霾与其它污染物之间的关系。(4)动态和静态角度探索灰霾的形成。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的视角,分析灰霾、灰霾污染形成的背后“推手”,从静态、灰霾分布特征等角度分析地形地貌、人文活动对灰霾的影
《退化草地恢复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主要依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01049)的试验和研究成果著作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北方典型研究区域概况、锡林河流域草地水土流失时空特征、基于“3S”技术的退化草地土壤侵蚀现状分析、退化草地水土流失阻控技术、基于边坡植被需水与稳定的灌水调控技术、植被快速建植土壤保育技术、退化草地人工建植稳定技术、生产建设项目影响区草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模式等。 《退化草地恢复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可供从事牧区草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低碳,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耗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因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的碳排放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平衡,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也在升高,由此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濒危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能源结构转型不仅是供给侧的革命,也需要消费侧的响应。作为能源消费的部门(工业、建筑和交通)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用能的使用主体分散且数量大、负荷强度随昼夜和季节周期性变化、使用者行为方式对负荷影响大、建筑服务水平与能耗呈现非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