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治理: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的福利效应与机制创新》在梳理和总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国内外实践经验基础上,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大量翔实的一手实地调查数据和二手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演变所带来的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和对微观主体的经济福利效应变化及其影响机制,总结了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的机制体制创新与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治理机制与政策保障体系。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滩地演化机理》围绕中小河流生态保护的重要需求,以滩地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分析中小河流滩地的类型、分布格局和组分变化,提出滩地类型定量划分方法,揭示滩地形态、基质组成、植被分布等演化的水动力学驱动机理,构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的思路和技术体系。《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滩地演化机理》从滩地的基本特征到演化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中小河流滩地演化的基础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中小河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在近十年来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生着剧烈变化,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等产生多大的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能否支持目前的产业开发方式,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其与区域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这些都是该区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著作基于生态十年课题成渝经济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在探明2000-2010年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能源消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重点产业等时空异质性的基础上,探明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高新技术、能源、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对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胁迫等因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并采用情景分
本书基于长期野外实地调查、固定样地监测资料与数据,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与社会概况,分析了该区域农林景观布局现状,退耕还林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分布与地形地貌、立地条件的关系;并以典型退耕还林流域为研究实例,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植被类型的恢复演变特征和抗水蚀能力,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土壤固碳、养分循环与平衡、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综合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提出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方案及农林复合系统构成要素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途径,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配套集成技术。
本书共分8章,首先综合介绍了流域的自然概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上探讨了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对比。分析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也分析了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灾害的十年变化。并重点关注松花江流域湿地变化及流域水环境污染潜在风险源识别及评价。*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流域管理和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全球草地资源大国,在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中蒙俄草地资源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通过6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三国草地资源概况及其管理实践。第1章介绍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基础;第2章概述中、蒙、俄三国草地资源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草地资源分布的情况;第3~5章深入分析三国草地资源的组成特点及在草地恢复、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管理实践;第6章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资源的挑战及适应性管理策略。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本书全面探讨了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特征、来源解析、表面性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章为绪论。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鉴定和表征方法,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陆海环境、农用地和潮滩土壤、近岸海域及河流水体、近岸海域及红树林沉积物、海岸带近地表大气等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第八章至第十章聚焦于微塑料在生物体内和土壤中的积累、表面风化和形貌变化,以及滨海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组成和性质的变化,探讨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进一步探讨了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特征,微塑料对土霉素、铜和矿物的吸附及影响因素,以及微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省、国家,定量揭示老挝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老挝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在能源技术革命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本书系统性地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研发的交叉创新及应用,为新能源材料开发、电池工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前沿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本书以 数据驱动 模型构建 场景应用 为主线,通过AI辅助锂电池材料设计开发、AI辅助电池先进表征技术、AI辅助电池器件开发平台、AI辅助电池状态感知与寿命预测技术等四个部分构建起完整的学科交叉体系,揭示人工智能重构能源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为读者打开了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智能化研发新视野。作为国内系统论述AI 与锂电池交叉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既可作为新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者的理论参考,也可为电池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把握技术趋势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系统回顾了我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洁净水与卫生)目标下,大力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历程与经验;从科技布局与重大研究,技术体系构建,标准、监管、应急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国际经验交流等角度,展现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事业的阶段性成就;以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梳理挑战和需求,提出应对策略,展望“中国式”城市供水现代化的未来。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本书为三江源一带遗址、村落、风俗的考察调研,通过对文化资源调查与内涵分析研究,分析人类文明形成与自然地理演变的关系,更深入地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重要性。本书旨在将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三江源建成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让三江源成为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以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总结作者团队多年调查成果,阐述海南岛主要河流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资源现状,并根据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先介绍海南岛主要河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阐明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别分别叙述调查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各大流域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对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海南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为海南省淡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在现代商业和现代生活中,团队合作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高效团队表现出集体智慧的特征。集体智慧指的是团队、团体或组织中人们以一致和协调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有效的集体智慧的成果就是所谓的“生生不息的合作”。生生不息的合作是指人们一起工作,创造或产生一些新的、令人惊讶的、超出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东西。通过生生不息的合作,个人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能力,发现和应用他们尚未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资源。他们从彼此身上汲取新的想法和资源。因此,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或产出要比个人单独工作时的表现或产出大得多。 本书将会展示生生不息合作的原理、模型、工具和实践,它们是专门为你提高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并贡献你自己内在hao的部分而设计的。
《环境心理与危机决策》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完成了生态监控评估系统的构建,探索了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的心理行为特征,提出了青少年心理筛查与危机干预的新方法,并将漂浮疗法引入患者治疗和心理辅导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从网络大数据整合角度,在人职智能匹配、领导危机决策和360度反馈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环境心理与危机决策》共六章:**章探讨了生态文明的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研究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危机管理方法,第三章验证了社区风险认知和民众情绪引导的途径与方法,第四章揭示了医患救治关系与民众抗逆成长的规律,第五章探索了网络数据背景下危机决策等新型途径和方法,第六章对《环境心理与危机决策》内容进行了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总结,并展望了环境心理学与危机决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附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