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企业获得 20000认证,是实现国际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认可的途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合格评定领域将该系列标准作为认证认可的标准之一,从业人员在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的同时也更关注到标准的本质,更愿意进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本书为有意愿通过系统培训和学习,扎实掌握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感兴趣的人员提供指导。 本书的编写主要参考了/IEC 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部分:服务管理体系要求》,同时融合了作者在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企业审核经验。
环境信息治理历经三个阶段:自给自足、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当前环境信息治理处于环境信息公开向环境信息公共服务的转型与变革阶段。这次变革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等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从根本上减缓或避免中国快速城镇化中发生 公地悲剧 的基本条件、必要途径与有力抓手。这次变革的核心是以公众为本位,表现为环境信息需求的公众主导,以及环境信息供给的公众参与,包括参与环境信息的供给决策、生产过程,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价等全过程。这次变革包括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但瓶颈在制度变革。如何认识这次制度变革的内涵与目标,并提供制度解决方案,设计制度框架,是《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信息治理变革:从信息公开到公共服务》的研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 (15AJY004)的终成果。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界定及相互关系、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及交易成本、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
《环境仪器分析》共分为13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在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离子选择电极、电解和库仑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方法原理、仪器组成和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8年六五环境日全记录》主要内容为收集2018年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照片、视频、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等相关材料,及其他围绕六五环境日开展的宣传活动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8年六五环境日全记录》图文并茂,将6.5环境日的具体活动汇编成册,供相关单位和个人学习和使用。
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与以往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不同的另外一种*做法,即牺牲经济利益来保护自然环境,致使社会公众利益受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起源于西方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相得益彰,通过技术创新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能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生态转向,该理论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有鉴于此,首先,该选题在梳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社会中蕴含的生态现代化思想,并厘清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其次,该选题在对生态环境建设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西方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再次,该选题深入探讨生态现代化与生态环
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是对环境政策制定或实施后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费用及效益进行科学评判,并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开展此项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掌握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信息,提升环境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环境政策的经济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由于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的作用十分重要,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高度重视,纷纷通过立法基本建立了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制度。目前,在我国,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尚未引起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其分析方法还有待科学化和规范化,工作机制和能力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建立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制度已迫在眉睫。 《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理论方法与案例》是在原环境保护部财政预算
本书介绍能源资源计量对于用户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作用,用户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节能减排的内涵、能源资源计量系统以及用户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分析;大数据决策分析及云计算的相关基础;能源资源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构建用户节能减排的大数据平台,用于能源资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和节能形势分析;然后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用户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政策进行分析;通过用户实际用能数据验证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用户的实际用能行为,为用户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党的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并作出了新部署。环境执法是加强环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环节,积极学习国外环境执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合理借鉴各国环境执法中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的做法,对于应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做好新时期国家环境执法工作,特别是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后的环境监管工作,本书结合美国环境法体系、管理体制机制以及环境执法的实践,以简洁明快的问答方式介绍了美国环境法体系、立法背景、历史演变、设计思路、主要内容、相互关系等。全书包括200个问答和8个案例分析,力图用有限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介绍美国环境执法背景、环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手段、执法后果、执法监督、执法赖以实施的
杜群著的《中国国家公园立法研究》内容分为6章,分别是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地立法体系和法律治理机制的现状研究、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缘起和法治方向、国家公园立法比较分析、地方实践立法分析、国家公园立法统一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专家建议稿及说明。 本书研究方法上的新意在于:将对国家公园法这一单项保护地的立法研究放置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景和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使专题研究更具体系性和全局性;以调查为基础择选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中国实际问题和制度难点,作为不同法体系下国家公园立法和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的靶向,使比较研究更具中国问题导向和针对性;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沿循国家 统一立法 和地方 一园一法 两种模式予以考察和分析,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理论探寻与试点区域的实践理性相结合与统一。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技术要求》含7个文件,内容涵盖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的运行管理办法,站房及采排水、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自动监测站安装验收等技术要求,水环境监测点位编码规则,自动监测数据审核技术要求和通信协议。
本书从生态基本理论论述了湿地修复,介绍了国际26国28处湿地和国内较有特点的12处湿地考察的总结,并以实例说明了湿地修复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可供所有关心 地球之肾 的读者、管理湿地的官员和修复湿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问答的形式,介绍自然保护区相关概念、知识、理念和方法。书中包含了自然保护区基础知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知识以及一些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其他知识、名录和行政法规。
本书介绍的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服务人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达到 天人合一 之境界。 本书旨在阐明人文环境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探讨人文环境的内涵与构建方法。通过对人文环境治理的分析,试图提示更多设计师对人文环境的重视,在设计之初理解空间属性,尊重历史记忆,融入更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本书也希望在人文环境方面有所建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
《环保干部知识手册: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制度、权利、义务、责任体系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分现状篇、技术篇、市场篇三篇对室内空气净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状篇全面分析大气环境质量变迁、室内空气质量变迁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媒体对空气质量变迁的报道;技术篇主要分析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市场篇对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及内空气净化行业的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