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年调查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和长沙市区两个层面上,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十年变化、环境资源效率及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等,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的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质量及胁迫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调查评估结论。*后,从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 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料丰富,并与学界现有研究积极对话,新见颇多。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与环境相关的一般概念、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环境法规、大气污染及防治、水体污染及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土壤污染及农业环境问题、物理性污染及防治、清洁生存、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
在进化 ,人类出现的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地球,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在21世纪,人们面临着其扩张带来的各种副产品:自然资源枯竭、 变暖、 范围的流行病……我们如何克服当下所面临的这些危机?本书追踪了人类征服各大洲的旅程,穿越北极和沙漠,畜养动植物,克服看似 的自然边界;并展示了人类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危险中得以幸存的方法。
本书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提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体系框架.运用脆性理论、可拓决策、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论等理论模型和方法.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安全的本质、作用机理、预警管理和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实例研究.探索在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预警的具体应用.并指出未来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需要关注的热点和方向.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及生态效益评估》立足地学前沿,紧扣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需求目标,以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过程中不同本底类型的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效益、经济成本和社会生态需求等方面,构建生态补偿标准多元化指标体系,通过生态补偿标准(额度)与指标体系之间的量化关系,引入地理生态等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构建差别化模型,科学确定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分配标准,以动态化模型构建为切入点,提出生态补偿强度的概念,探求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的变化规律,引入选择性奖惩机制,构建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剖析生态补偿利益群体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优化环境保护稳定策略,完善生态补偿动态演化机制,评估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生态效益,该成果能为三峡库区,乃至其他类似大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正在加快部署相关的规划、政策和行动。本书重点对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及其关注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内容包括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和低碳社会转型六个方面。
本书以调查我国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土壤中溶解性腐殖质的电子转移能力为基础,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电子转移与有机质分子结构、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堆肥过程有机质演变规律、堆肥过程有机质电子转移能力、堆肥过程腐殖质还原菌演变特征、堆肥过程有机质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堆肥有机质电子转移介导硝基苯降解特征、堆肥有机质电子转移介导五氯苯酚还原脱氯特征、堆肥有机质电子转移促进土壤五氯苯酚降解、堆肥有机质电子转移促进Cr(Ⅵ)转化特征、土壤有机质电子转移能力特征、土壤有机质电子转移对长期汞污染的响应、土壤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对异源污灌的差异性响应、堆肥有机质对水稻土壤中汞形态转化影响的研究、土壤污染物修复影响因素等。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村镇环境整治和环保行业的技术人员、科研
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这一热点问题,《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将基于农户尺度的多主体模型 MAREM与荷兰学者开发的流域营养盐输出模型NEWS通过数据输入输出相连接,形成一套分析 “农业环境政策变化-农户行为响应-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变动-河流输运量和河口环境改变” 全过程影响链条的集成方法平台。《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详细阐述了模型集成和政策设计思路、NEWS模型的本地化修正过程、MAREM模型的程序结构,以及利用该集成模型组,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江流域三个不同流域尺度的化肥税、农药税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案例研究结果。该模型集成手段将为我国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以及近海富营养化控制提供探索性的分析思路和技术支持。
本书系统给出了污水热能资源化从源端到末端的全程解决方案,包含了作者大量的原创成果。从内容上看,本书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在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政策探索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主要涉及污水特性(水质,流变,流动,换热,软垢,腐蚀),关键设备(防堵设备,换热设备,热泵机组),系统设计(形式,构成,引退水,规范设计),工程评估(资源评估,技术评估,经济节能评估,环境评估),社会管理(开发规划,管理收费)等五大方面内容,以及未来污水热能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本书以经济平稳增长为主线,探讨了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趋势;并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减排形势,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实现减排目标双重约束下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本书从平稳增长的内涵讲起,介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对平稳增长的定义和建模方法,通过对模型的深入扩展研究,围绕能源效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引入不同的减排机制,对平稳增长框架下的**减排控制策略进行模拟分析。本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涉及模型构建、数据准备、求解算法、软件编程和模拟分析等多个方面。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项目的主要研究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分析评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剖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典型地区以及 京津冀 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针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保护中发展 、 生态资源资产正增长 及 平衡、美丽、协同发展 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各课题研究重点突出,提出了相关领域的战略对策与重点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是我国较为系统地研究海岸工程建设对渤海海湾生态环境影响的专著。全书共15章,涉及我国及渤海湾海岸工程建设概况、渤海湾岸线变化生态影响、渤海湾生态资产变化,海河水环境化学要素长期变化过程及其生态风险、渤海湾水环境和沉积环境化学要素变化过程及其生态影响、渤海湾赤潮生态风险、渤海湾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渤海湾海域溢油事故和有毒化学品事故风险与应急、港口工程建设生态风险等诸多方面。
《土壤风蚀原理和研究方法及控制技术》以土壤风蚀原理?研究方法及控制技术为核心, 详细介绍了土壤风蚀的影响因素?起尘机理和造成的综合影响?土壤风蚀研究方法和预报预测方法?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内容包括: 土壤风蚀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土壤风蚀的研究现状?我国土壤风蚀分区; 土壤风蚀的影响和危害;土壤风蚀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土壤风蚀起尘机制和运动规律; 土壤风蚀研究方法; 土壤风蚀预报WEPS 模型; 同位素示踪研究方法; 土壤风蚀的控制技术及效果评估等?
本书立足于废气生物净化及其过程强化的理论基础,从高效降解菌剂(反应强化)、优质生物载体(传质和反应强化)和新型工艺及设备(传质强化)这三个方面出发,系统阐述废气生物净化及其过程强化的研究现状、思路及趋势;着重介绍废气生物净化过程强化技术对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脂肪烃及其含氧衍生物、苯系物及氯代烃废气类等典型气态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并探讨废气生物净化过程机理及模型;同时,介绍一些工程案例,力求使读者能对废气生物净化过程强化技术有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