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年调查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和长沙市区两个层面上,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十年变化、环境资源效率及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等,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的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质量及胁迫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调查评估结论。*后,从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 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料丰富,并与学界现有研究积极对话,新见颇多。
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这一热点问题,《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将基于农户尺度的多主体模型 MAREM与荷兰学者开发的流域营养盐输出模型NEWS通过数据输入输出相连接,形成一套分析 “农业环境政策变化-农户行为响应-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变动-河流输运量和河口环境改变” 全过程影响链条的集成方法平台。《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详细阐述了模型集成和政策设计思路、NEWS模型的本地化修正过程、MAREM模型的程序结构,以及利用该集成模型组,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江流域三个不同流域尺度的化肥税、农药税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案例研究结果。该模型集成手段将为我国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以及近海富营养化控制提供探索性的分析思路和技术支持。
本书以《京都议定书》管控温室气体为对象,主要研究介绍了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工具。内容有:热电联产中的GHG排放、已二酸生产N2O的排放、制铝过程和氨生产过程中的GHG排放、制冷与空气调节设备的GHG排放,碳管理计算工具排放因子的数据来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计算统计参数的不确定性评估等。本书可作为全国范围内有意愿参与自愿减排的企业进行碳排放的盘查、核算的指导读物,亦可供国家有关政府机构、学术研究机构人员参考。
《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选编2017》共分五篇,*篇为水污染防治设备,涉及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脱水机、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四类设备;第二篇为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涉及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设备、VOCs吸附回收装置、生物治理VOCs设备、VOCs燃烧装置六类设备;第三篇为固体废物处置设备,涉及机械炉排炉一类设备;第四篇为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涉及烟气排放连续监测仪、氨逃逸激光在线分析仪、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析仪、重金属水质自动分析仪四类设备;第五篇为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涉及阵列式消声器和阻尼弹簧浮置板隔振器两类设备。每类设备又细分申报单位、规格型号、产品简介、典型案例等11项具体内容。《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选编2017》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为地方税务部门判定申报设备是
针对不同区域、畜种、粪便收集方式和处理利用差异产生的粪便污染核算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团队组织全国相关优势研究单位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务院*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专项等项目资助下,创立了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监测核算方法,分别核算粪便污染物的产污系数和排污系数,体现了粪便资源利用等对污染减排的贡献。本书重点介绍了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监测核算方法。基于监测核算方法、粪便污染动态时空排放特征和迁移转化定量关系,计算获得了全国*套畜禽养殖业产排污系数,该系数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畜种、不同清粪工艺、不同处理利用方式使用率和效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项目的主要研究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分析评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剖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典型地区以及 京津冀 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针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保护中发展 、 生态资源资产正增长 及 平衡、美丽、协同发展 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各课题研究重点突出,提出了相关领域的战略对策与重点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正在加快部署相关的规划、政策和行动。本书重点对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及其关注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内容包括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和低碳社会转型六个方面。
毫无疑问,人类和动物都要排泄。粪便产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如何消失,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却常常选择回避。在城市中,粪便被轻松地冲入下水道,等待它们的是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和200多幅插图,“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你见过方形的、五颜六色的粪便吗?除了做肥料,粪便还有哪些奇怪用途?蝴蝶、兔子、猫头鹰也食粪?粪食性昆虫如何利用粪便,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会被粪便淹没吗?……这本书是关于粪便的有趣研究,也是严谨的自然科学。
本书针对我国村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低、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趋势日益加重、净水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供水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相关管理与政策体系不配套等问题,以国家新颁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为基础,以村镇分散式地表水、地下水和集雨水等饮用水类型为对象,重点研究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水质净化处理和安全供水等关键技术,目的是强化村镇饮用水环境管理与安全保障的科学与工程基础,建立完善分散式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村镇饮用水质监测与控制管理体系,支撑水环境质量改善和饮用水水质达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规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燃煤电厂环保从业人员关注的研究重点。 本书根据 环保政策,重点介绍了电力行业环保发展概况,燃煤电厂污染物概述,燃煤电厂三氧化硫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氨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可凝结颗粒物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其他 规污染物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有色烟羽控制,有色烟羽治理技术的后评价等内容。 本书不仅适合燃煤电厂环保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煤化工、电力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丹麦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到修复与治理的全过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总体流程、环境调查、风险评估、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修复措施与工程设计、过程监控与评价等。此外,附录部分还列举了相关技术工具、模型、方法与案例等,主要包括土壤钻孔与采样、地下水建井与采样、土壤气采样、地质评估、抽水试验、风险评估计算模型与案例等。
《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陕西卷)》以秦巴山脉陕西段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地提出该区域的战略性发展思路,以绿色循环发展为宗旨,从绿色交通体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战略、绿色工业及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绿色城乡空间建设战略、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战略、农林牧药绿色循环发展战略及绿色循环政策体系八个方面综合研究,评判秦巴山脉这八个方面未来发展的方向,并*终确定秦巴山脉的发展战略及实施建议。 《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陕西卷)》以绿色循环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解读状况、剖析问题、构建理念、明晰措施、完善规划、落实政策的研究体系,基于问题和目标导向、区域发展理论支撑,提出了秦巴山脉陕西段从项目实施到政策落地的 虚 实 结合的研究成果。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组依托其中“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这一课题编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 本书是丛书的一个分册,根据全国 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收集到的国内已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进行赋值,并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文献中方程进行迭代优化,拟合出涵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两种尺度优势树种[W=a Db和 W=a(D2H)b]的生物量方程,并运用样地标准木实测数据对各类方程进行检验,估算误差在 10%以内。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科学地运用统一的方法构建森林生物量估算方程的著作。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