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项目的主要研究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分析评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剖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典型地区以及 京津冀 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针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保护中发展 、 生态资源资产正增长 及 平衡、美丽、协同发展 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各课题研究重点突出,提出了相关领域的战略对策与重点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与环境相关的一般概念、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环境法规、大气污染及防治、水体污染及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土壤污染及农业环境问题、物理性污染及防治、清洁生存、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
本书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提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体系框架.运用脆性理论、可拓决策、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论等理论模型和方法.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安全的本质、作用机理、预警管理和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实例研究.探索在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预警的具体应用.并指出未来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需要关注的热点和方向.
十二五 期间,北方城市中小型河流的整治逐步由单一污染控制模式向水生态修复的模式转变。国家重大水专项也开展了相关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本书基于水专项研究成果,结合代表性河流的解析,论述了北方中小河流水生态修复的途径和策略。全书共分为9章,包括绪论、沈阳市水系和中小型河流概况、河流污染与水生态修复、水生态考核指标与监测技术、北方城市河流水生态的特征与解析、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设备、典型河流水生态修复与技术支撑、水生态监控与管理、水生态实验研究基地建设。
本书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土壤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与管理的基本方法、途径,重点通过国内若干工业企业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方案制定、资金筹措、招投标、修复工程实施与监理、修复工程验收等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适用于我国场地修复与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本书充分考虑高寒沙地人工防护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青海共和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大量野外实地观测数据,在回顾国内外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固碳及改良土壤等主要功能指标,构建了高寒沙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对共和盆地防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区域尺度上,采用固碳释氧、防风固沙、营养物质循环和涵养水源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遥感(RS)分析,对共和盆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高寒沙地后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 真、准、全 ,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 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 的管理目标。 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
本书是我国较为系统地研究海岸工程建设对渤海海湾生态环境影响的专著。全书共15章,涉及我国及渤海湾海岸工程建设概况、渤海湾岸线变化生态影响、渤海湾生态资产变化,海河水环境化学要素长期变化过程及其生态风险、渤海湾水环境和沉积环境化学要素变化过程及其生态影响、渤海湾赤潮生态风险、渤海湾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渤海湾海域溢油事故和有毒化学品事故风险与应急、港口工程建设生态风险等诸多方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正在加快部署相关的规划、政策和行动。本书重点对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及其关注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内容包括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和低碳社会转型六个方面。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 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料丰富,并与学界现有研究积极对话,新见颇多。
《生态文明关键词》精心梳理出251个关键词由撰稿者独立成文,并按照各关键词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分为十二篇,汇编成一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读者一书在手,既可深入了解每一个关键词的涵义,又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关键词 的撰稿者分别来自中央、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不同单位和学科领域,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与通常意义的词典不同,书中的 关键词 既有已经形成定论和广泛共识的学术观点,也有作者本人的独到见解;既注重科学性,又讲求可读性和实用性。我在浏览书稿时感到,此书既可作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各级党校、干校和大中专院校生态文明教学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辅导读
本书介绍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运行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特性,阐述了实施城市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优化运行过程建模、控制以及优化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中,依据实际污水处理厂运营和城市污水处理过程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需求,从多角度详细阐述城市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的内涵,并分别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建模、过程控制以及优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应用案例进行了详述;另外对城市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的前沿技术也进行了论述。 本书主要面向高校信息类与环保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城市污水处理自动化运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工业运行优化控制的科技人员。
生态功能是草地的*大功能,草地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在国家保障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本书的研究表明,我国草地资源总体下降的趋势还在延续,而且未来草地生态安全和草地生产力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开垦开荒、工业化开矿与城镇化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胁迫作用不断增强,造成草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的严重退化,必须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草地保护与建设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本书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保障草地生态安全与食物安全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及保障措施,并提出了重点实施保障草地生态安全战略、发展草牧业与保障食物安全战略和粮草兼顾农业转型的示范基地工程、启动国家草地生态安全和草业发展研发计划等八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