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虽是小概率事件,一旦赶上,就是100%!防震减灾常识,你了解吗? 6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用小主人公的视角,讲述防震减灾,助您安全避震。
灾害和险情通常在大家毫无准备之时突然降临,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学会科学预防,正确自救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本书列举了各种灾害和险情,并通过直观的图文介绍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预防险情、发现险情、迅速逃生或救命。
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明了我们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办刊理念。因此,我们欢迎任何学科关于风险、灾害、危机的研究,只要研究符合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重点对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的重大事件以及重大决策相关应急前沿话题展开探讨。
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和火山,这些灾难都来自赋予我们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给予我们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当这些力量超过我们的承受限度时,它们才成为灾难。总体来看,这些自然事件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并影响了我们思考、感受、斗争和团结的方式。一部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自身的历史。 在书中,露西·琼斯博士对于一些 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看法,这些灾难的“余波”直至 我们仍在感受。琼斯探讨了公元 1世纪庞贝的火山喷发,回顾了 1862 年的加州洪水,考察了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及2017年的美国飓风等,由此揭示了 化在发扬人性、治愈伤痛方面的潜能。 当危险地区的人口增长、整个世界的温度上升,自然灾害的冲击将变得 。《大灾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对行动的号
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是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基础。为摸清北京建筑物的承灾能力,掌握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急需开展北京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平台建设的工作。明确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总体技术方案和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北京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平台,为全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提供技术支持,为震灾防御和地震应急提供决策支撑。首先,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为底图,提取全市16区范围房屋建筑单体矢量数据,作为房屋建筑实地调查的基础底图数据。然后,利用外业调查APP,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单体建筑物数据调外业查,收集包括建筑物名称、层数、建造年代、功能用途等在内的多个建筑物属性数据,形成全市范围内1:2000房屋建筑矢量数据,并在一体化数据管理构架的管理下,建设建筑物抗震性能普
本书共有八章。 章是概述,主要介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风险与风险感知,以及风险决策的定义、特征和影响;第二章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风险感知,结合案例分析了信息传播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第三章结合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文化差异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个体和群体层面,阐述了风险偏好和团体决策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第六章和第七章总结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风险决策机制及模型;第八章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风险决策管理进行了讨论。
当今社会,我国的防灾救灾工作条块分割,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灾种的救援模式,地震、消防、公安、交通、卫生、防汛等许多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都有各自的防灾救灾指挥机构,方案和救援队伍。而学生对于这样的意识还不够清楚,对于急救知识的了解的重视程度也不高,知识掌握较为匮乏。所以应为他们总结一套较为系统、详实、容易掌握的通识教材,从学生的视角着手,去了解与认识他们在急救方面的不足,并弥补他们的欠缺,从而掌握相关的急救能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全书共分八个章节: 章 应急救援的概述.第二章 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基础知识.第三章 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基础知识.第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基础知识.第五章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基础知识.第六章 意外伤害现场的应急救援基础知识.第七章 一般应急救护基础知识.第八章
地震避险不是标准化的, 不是模式化的,它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有环境、建筑、位置、通道、体力等因素的制约与作用,或许还有幸运的成分,常常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应对、灵活应对。书稿取材于北川幸存者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真实情况,内容针对性强,编写35个案例并配以作者科学的分析和理解,以事实为依据对地震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进行的讲解,形成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案例教材,以简单、易懂、科学相结合地讲述,既填补了面向大震断裂带上基层的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培训教材的“空白”,也是公众地震安全教育的良好读物。;系统总结科学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住宅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总体上形成了面向基层和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的实用化教材。书稿立意新颖,图文并茂,案例鲜活,内容科学,文字通畅,质量较好,
本书分四部分。 部分“我的成长路”,讲述了作者的农家子弟成长经历和军营锻造历程,造就他成为一名 救援队员“吃苦耐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基本人生品格;第二部分“我的救援路”讲述了他加入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过程、参加 外培训训练的典型例子、参加党的十八大的体会感受,成就他成为一名 救援队员“理论过硬、专业扎实、技术精湛”的基本职业素养;第三部分“我的实战路”讲述了他参与及 的 外11次典型案例,成就他成为一名 救援队员“业绩突出、功勋卓著、影响广泛”基本职业能力的现实路径;第四部分“我的思考路”讲述他对4个方面的思考和5个方面的总结,成就他成为一名优秀救援队员“智慧与力量、勇气与挑战、危险与生死”人生考验的成熟标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的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示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概论,洪水敏感区域水文特征分析与预报,复杂边界和地形上水动力洪水演进数值计算,洪水灾害风险
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和火山,这些灾难都来自赋予我们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给予我们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当这些力量超过我们的承受限度时,它们才成为灾难。总体来看,这些自然事件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并影响了我们思考、感受、斗争和团结的方式。一部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自身的历史。 在书中,露西·琼斯博士对于一些 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看法,这些灾难的“余波”直至 我们仍在感受。琼斯探讨了公元 1世纪庞贝的火山喷发,回顾了 1862 年的加州洪水,考察了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及2017年的美国飓风等,由此揭示了 化在发扬人性、治愈伤痛方面的潜能。 当危险地区的人口增长、整个世界的温度上升,自然灾害的冲击将变得 。《大灾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对行动的号
地震虽是小概率事件,一旦赶上,就是100%!防震减灾常识,你了解吗? 6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用小主人公的视角,讲述防震减灾,助您安全避震。
作者是一位理学(环境学)博士,近年来结合自己家乡(山西省)的地理,深刻考虑到中国北方地区近代历 多次发生的因干旱致灾的状况,尤其例举了明朝崇祯未年和清朝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两次典型大的干旱事件,并相应细致地査核历史文献佐证和经过实地考察,研究提出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特大干旱的突发和做好及时救助、恢复生产自救等工作。本书追溯、复原历史事实,细致陈述了崇祯未年、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两次典型特大干旱事件,论证了特大干旱造成的生态变化、社会影响,总结了当时人们实施的应灾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的地表环境,提出未来北方地区还会发生特大干旱,并针对未来特大干旱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本书着眼于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防灾学的新进展,城市防灾对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制度。根据城市防灾学的目标,本书在理论上共包含三个主题:灾害发生前,为降低灾害发生时城市所受损失的预备措施;灾害发生时,为防止损失扩大化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以及灾后受灾城市的重建和复兴。本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了城市灾害和城市防灾学等基础理论、防灾城市规划的历史和法制、城市防灾对策的目标和评价;以及地震和城市火灾、群体避难论、防灾信息、地区防灾力等理论专题;重建与复兴、国际防灾合作和实践体系。
本书是继地震、火山、海啸、空间灾害等科普读物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先生的又一防灾科普力作。内容以重力作用为线索,以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