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 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制度管理体系、区域性战略环评、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其次,从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内涵和功能剖析入手,构建了战略环境评价的一般研究框架,并按这一框架,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和问题诊断;再次,以有效性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在已有的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法等方法,探讨影响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间的影响机理;*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评估的整合框架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群组决策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实践角度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在战略环境评价运行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基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13章。部分立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公众参与7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与应用、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防护距离计算6章内容。全书依据2016年7月颁布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写。 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赵育,男,现任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教学与科研,有图书和专著出版经验。
《流体污染与净化计量检测技术》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要回顾了我国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流体污染的特征与危害、液样的采取、污染的测量和分级方法,详细介绍了颗粒度测量仪器的计量技术及其发展和影响。下篇阐述了流体污染过滤净化性能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液压过滤器、车用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和空气滤清器以及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结构要素、工作原理、试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颗粒度计量、流体污染检测与过滤净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本书针对粉尘、微生物及空气主要气态污染物如甲醛、挥发性有机物、臭氧、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的治理分章予以阐述,重点围绕民用场合如室内居所、隧道、停车场、汽车、美容屋、打印社、医院等封闭、半封闭空间场所的污染特点,结合近十年来相应的空气污染管控标准,以及学界、产业界**研发动向,对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做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的行为和特征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关键因子。当前我国尚未发布暴露参数手册,相关研究基础也很薄弱。本书是*本针对暴露参数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总结,书籍在分析国内外相关进展的基础上,集合了作者现场调查的工作经验和部分研究成果编写而成。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半导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基础(上册 )》涵盖了实现半导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所需的器件物理模型、数据结构、数值算法和软件实施等四部分内容,着重于物理模型的来龙去脉、数据结构的面向对象、数值算法的简洁高效、软件实施的完整详尽,终方便读者快速开发面向自己工作的数值分析工具。《半导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基础(上册 )》建立在作者20年来从事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器件物理与制备技术的经验基础上,相关内容是十几年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异质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软件工作的总结与提炼,部分内容作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生的专业课讲授过。
空气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危害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目前,“全球因空气污染每年死亡超200万人”。迫使“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 2015年1月1日起,环保部实时发布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这将积累海量大气环境数据。如何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借鉴新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大气污染新的科学规律,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选题旨在利用AQI高频海量数据资源,在运用传统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时间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等学科在处理高频海量数据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科学分析方法,充分挖掘西部多个城市群各城市空气污染的独特规律及城市群内各城市空气污染的关联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并进一步设计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治的费用
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巨大威胁。选择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开发的典型区域为例,包括福州罗源县石材矿开采区、江西赣南稀土矿主要开采区、湖北大冶铜绿山多金属矿产开采区、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以及辽宁鞍山铁矿开采区五个区域,利用多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并结合其它基础数据,调查并分析上述矿产开采区域分布及十年变化、矿产开发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状况,分析植被破坏与恢复、尾矿堆放与分布情况以及居民点变化情况,分析典型区域矿产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区生态系统质量十年间变化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
我国在哥本哈根和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相较2005年分别下降40%~45%和60%~65%的减排目标,同时我国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首次承诺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本书基于我国所确定的减排目标,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绩效两条线索对我国区域碳排放进行系统分析,碳排放绩效这条线索主要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方法构建区域碳排放绩效指数并对我国各省份碳排放绩效进行测评,碳强度这条线索主要运用分解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各区域碳强度进行分析。
李淑芹、孟宪林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之相伴的是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垃圾焚烧项目、PX项目造成的社会事件,把 环境影响评价 (即 环评 )这个词带入公共视野。然而,大多数普通公众、甚至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环评。这在给环评业内人士带来不恰当的指责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真正应该承担的职责,也使其他有关方面的责任没有得到追究。 那么,环评是什么?环评的过程中公众应该得到哪些信息?公众参与的空间在哪里?公众通过参与环评,能够给自己身边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笔者希望这本小册子能让公众了解环评的同时,也使环评业内人士能充分认识到并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在自身的工作中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条件。
本书内容涵盖环境监测过程中各类常用的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从常规环境监测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分析,监测对象涉及废水、大气、土壤、生物样品等诸多类型。本书共选择了44个实验,力求将环境样品的多样性和实验方法的互补性相结合,体现实验科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先进性。本书的附录部分还为读者提供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知识、环境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技术、常用环境标准等内容。
《国外环境监测标准目录汇编》主要选择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盟(EC)、美国环保局(EPA)、英国标准协会(BSI)、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7个组织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述机构的环境监测标准齐全,水平较高,权威性得到公认;二是标准均是英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查询方便。虽然德国、法国、日本等的标准也比较齐全,但懂德文、法丈和日文的人较少,而且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标准都与ISO和欧盟的标准一致。
本书着眼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估体系,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并按照资源和环境的大类逐步落实评估体系的要素层、要素和具体的量化方法,从而展示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与预警体系两项工作的重要性及探索属性,本书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第2章和第3章分别对两个体系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总结两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体系的编制思路,搭建体系框架;第4章探讨两个体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第5章以深圳罗湖区为例,详细示范了如何运用本书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体系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与预警体系对区域现状进行
2012-2014年,黑龙江省对省内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和重点湖库进行了水生生物群落和鱼类生物残留等相关监测,分析了监测区域内底栖动物和藻类的群落特征,对各断面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开展了流域背景断面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对鱼类生物体残留进行了监测,同时对鱼体进行了组织切片观测和遗传毒性监测,对鱼体健康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一、监测区域水生生物群落较完整,多样性较丰富 三年间,在46个断面采集底栖动物样品597个,总体上监测区域物种较丰富,物种数逐年增加。流域内多数点位群落结构较完整,较稳定;水生昆虫分布广,种类数量多,是多数点位的优势类群。 各背景断面、松花江下游佳木斯.同江江段及黑龙江均能采集到水生昆虫中的敏感种类,包括(衤责)翅目、蜉蝣目多个物种,有的点位以优势种存在。毛翅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第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本书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MS,多组分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本书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环境空气中超痕量POPs的样品采集、前处理和分析等方法,适合国内各实验室检测技术设备现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包含了目前POPs检测技术的*进展,这些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控制的有机氯农药、毒杀芬、二 英等21种POPs,还可为其他同类化合物的分析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分析等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介绍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包括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布设、气态污染物(SO2、NO、CO、O3)的监测原理和仪器操作、颗粒物(PM10、PM2 5)的监测原理和仪器操作、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国家网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监督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