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和背景,并重点分析了几类典型的高难度废水;水处理工程中的催化理论与工艺,包括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述、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催化剂的分类原则等内容;水处理高级催化氧化工艺中常见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与表征方法;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光催化氧化工艺、电催化氧化工艺、Fenton催化氧化工艺、微波催化氧化工艺、湿式催化氧化工艺、超临界催化氧化工艺。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环境分析监测实验》是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环境监测、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等相关课程编写的实验教材。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环境分析监测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按照环境要素选取典型的环境指标及其分析监测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具体分析监测方法的选择上, 既考虑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考虑了当前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在内容编写上,尽量翔实具体,便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共50个实验。第二章至第五章包括水质分析监测、大气分析监测、土壤分析监测、生物分析监测四个方面的技术实验。第六章为拓展实验,能够满足对实验难度有更高要求的高校师生。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
为了及时进行必要的系统技术总结积累,建立更加全面的全国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体系关键组成部分的预报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和应用系统框架,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保预报部门的联网预报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省市环境监测和环保预报成员单位和专家,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问题分析和环境管理及预报业务发展需求,集中研究讨论编写了这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指南》,以期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报部门技术人员提供现有可供利用技术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南和参考资料。这本指南是新标准环境质量预报这个新核心业务的相关联技术的系统规范化应用发展的标志性开端,未来随着环保预报领域的拓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望将获得进一步的更新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提出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明确要求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将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 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现代原子核物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围绕 源项 途径 剂量 影响 这一主线,系统地描述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我国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经验,吸取了国外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有益知识,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现代原子核物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可作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因为它包含大量的模式和参数,以及可查算的图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作者作为手册使用,同时也可作为读者了解核设施环境影响一般知识的入门书。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与质谱分析——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
《量子力学(第3版)/高等学校理工科物理类规划教材》在系统阐述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同时,把量子态的纠缠性、不可克隆性、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等概念引入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并介绍了量子力学的新进展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及其物理实现、量子密码、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学的基本内容,以更新和丰富量子力学的内容。
《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较系统地介绍效率评价和航空碳排放政策建模的相关知识与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三块:航空公司效率评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对航空公司的影响评估、20战略(2020年航空碳中和增长战略)对航空公司的影响评估。《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既注重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和模型的创新性,也注重模型在实证研究上的应用。读者只需有的数理基础和经济管理学初步知识即可学习《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可供交通运输管理和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数据包络分析、政策建模模型等方法和实证研究感兴趣的教师及科技工作者阅读。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总结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适合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与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步骤及方法,并以全国及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黑河、东江、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十大重点流域为对象,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应用示范,为全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供从事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作者杨士瑛、陈培雄及众多科研人员历经25年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凝聚而成。内容涉及湾区海洋水文气象、泥沙与沉积、地质地貌、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和岸滩稳定性等众多内容。 《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料翔实,内容齐全,分析有据,图文并茂。客观地反映了三门湾的动力环境、水质环境、地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与海湾和谐相处,协调绿色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海湾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多方面的生态问题与公共空间需求产生的人地矛盾已成为突出的两大城市问题,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简称GI)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多尺度且可实施的生态手段。《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宜居城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GI的分项基础研究出发,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GI规划辅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整合等层序系统地构建了GI导向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框架。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GI网络进行系统地结合研究,构建了GI影响下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理论,在宏观与中观层面以南京为例实证了两者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对解决城市多重生态问题与公共空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绿色基础设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做了详尽和深入的描述,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德和人格完善的规律,介绍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知识和规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大类教材。
本书以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为主线,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机理、烟气净化系统的构成、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烟气中酸性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技术、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排放与控制技术、烟气中二英的生成与控制技术、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典型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本书展示了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全貌、现有技术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揭示生活垃圾焚烧及其污染控制的概貌,指出技术的关键所在及发展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焚烧及污染控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是一本专门介绍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的科普图书。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意味着从源头开始治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提高科普质量,《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首先建立了一个系统、科学的科普框架,常识篇带你重新认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基本知识,应用篇教你轻松搞定社区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同时你还将了解到垃圾再利用的妙处。其次,彩色插图、人物对话、国外成功经验、应用小窍门既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充实了内容,又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和指导性。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一点通》既适合作为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图书,也可作为社区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滨海蓝碳 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碳储量和碳排放因子评估方法》将为野外测量和分析滨海生态系统的“蓝碳”储量和通量提供标准和统一的定量方法。对蓝碳碳储量评估感兴趣的自然资源管理者、科学家、社会团体、地方和国家机构,都可以使用《滨海蓝碳 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碳储量和碳排放因子评估方法》。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这一套评估方法,为管理和政策制定、“蓝碳”的自愿性碳贸易、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