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梁先生以 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第 次清晰梳理了 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出 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 征: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它既是 迄今无法取代的 建筑技术史,也是 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家是什么?对于“家”这个承载着生活重量的名词,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在中村好文著蕾克译的《住宅读本(精)》中,日本著名建筑师中村好文从“住宅设计师”和“居住者”的双重身份出发,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理想中的家宅图景。 与一般家居类书籍不同的是,中村好文观察住宅,常常着眼于发生在住宅内外的日常琐事和生活机微。相对于宽阔的居住面积和奢华的装修,他认为温柔的触感、自然的光线、暖洋洋的炉火、一个让心灵休憩的舒适角落、一处让孩子孕育梦想的小天地等,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内心更贴近的元素,才是一座理想住宅最不可或缺的。他更认为:“所谓住宅,不仅仅是一个让人的身体栖息在内过日常生活的容器,还必须是能让人的内心安稳地、丰富地、融洽地持续住下去的地方。”
《中国的运河》是史念海先生推进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史事件与其中的人事变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它让我们看到了运河那交织着无数赞歌和悲剧的历史,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与运河的盛衰息息相关的社会图景。史先生的《中国的运河》兼合了历史的质感和现实的品格,开启了当代中国运河历史研究的先河。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这是一本讲解室内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教程。全书共10章,包括对室内设计行业的介绍、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方法、室内装修施工流程与工艺、家装辅材、家装主材、量房与报价预算、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软装搭配技巧、设计方案与平面布局优化分析。此外,附录中还列出了135个家装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术语及释义。本书适合硬装设计师、软装设计师、全案设计师、家装施工人员和准备装修的业主阅读,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及室内装饰公司员工的参考书。
每栋建筑都起源于一个创想。如何从一个概念出发,最终完成一件作品呢?为什么某些想法比其他想法更好?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被称为“好”设计? 这本简明易懂的指南,能帮助对建筑感兴趣的每一个人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书语言流畅,图片丰富,囊括了设计过程的方方面面,佐以形形色色能够激发灵感的建筑案例,陪你思考建筑的真谛,找寻设计的路径,探索独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中轴线是中国营城智慧的优选体现。本书从作者探访的角度,深入考察北京中轴线的各个段落、建筑,以及中轴格局引领下的北京城规划建设,与城市历史相伴生辉的河湖水系,北京中轴线第一坐标万宁桥所在地什刹海的古今变迁。 本书融知识、见闻、情感抒发于一体,既有作者作为“老北京”的真挚情感流露,也有作者作为文物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以专业视角对北京城规划与保护的解读。一根“线”见证中轴文化的变迁,更加深入思考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
本书是一本专门讲解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焊接及应用技能的图书。 本书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结合行业培训规范,依托典型案例全面、细致地介绍各种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功能、应用等专业知识及检测、应用等综合实操技能。 本书内容包含:万用表的特点与使用、示波器的特点与使用、电阻器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电容器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电感器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二极管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三极管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场效应晶体管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晶闸管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集成电路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电气部件的功能特点与检测应用、电子元器件检测应用案例、焊接工具的特点与使用、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等。本书采用全彩图解的方式,讲解全面详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
这是一本系统讲解酷家乐效果图制作与应用的工具书。前半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软件从开始的下载安装到效果图渲染的全部流程,全程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效果图的制作过程,并对经常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后半部分则是在入门教学的基础上精细地讲解各部分的设计、制作与变化,包括定制橱柜设计、手动灯光的添加、榻榻米衣柜书桌组合,以及全屋漫游图等。全书以实操案例的形式分步骤图文结合进行讲解,让读者快速掌握全屋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技巧,从而独立完成全案效果图制作。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空间-行为-感知”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本书重点通过对蜂窝状PMUT数值模型的建立和等效电路等效模型推导, 建立蜂窝状PMUT的特征参数表达式。依据得到的参数表达式结合有限元模型对蜂窝状PMUT进行设计和工艺实现, 并将加工的蜂窝状PMUT阵列进行高性能电子听诊器样机开发和水听器系统实现。
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梁先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次清晰梳理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本书紧密结合光伏电站现场的运行与维护工作,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光伏电站的运行及生产管理的相关技术、案例等进行了系统性介绍。本书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光伏电站的运维基础、运维管理、设备图解及维护巡检、设备缺陷和故障处理、安全管理和预防控制、远程运维平台、生产运行指标、能效管理与效率提升、电站性能检测与预防性试验、电站后评价等内容。
本书是由资深建筑人士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所描述的城市空间考据,揭示了上海城市在历史变迁之中的朴实一面。相对于租界曾经的繁荣和虚荣,“巨富长”细腻的城市街区朴素地留存至今,令每个探访者感到触动。这里仿佛是与新世纪“掉队”的区域,任何上海大张旗鼓的开发运动均与此无关,但这里又是最受国际化社群欢迎的区域,任何一个“上海玩家”都乐意选择此地漫步,甚至居住。本书将让业界真正认识到这个区域的重要性,其收录的图片均由作者曹嘉明以及建筑摄影家田方方自摄,是一种“去掉妆底”的朴实写照。
林徽因先生近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稿,总计14篇。以1932年至1955年为时间轴,既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又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流露出对动荡时代古建筑难以保存的惋惜之情;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里,表达了对现代住宅的殷切期待;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文中,则呈现出对中国建筑彩画的深入考证与由衷赞叹。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描写的生动性,诗意的语言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此外,书中还配有30余幅重新绘制的手绘图。因原文图纸精度欠佳故进行重绘,涵盖屋顶、斗拱、平面布局等内容。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简便、直观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
本书系统介绍的相关知识、技能, 以及案例的场景和分析, 为警务实战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持, 为警务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实用的指导, 提高其对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更好地应对广泛应用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为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作出贡献。本书分为八章, 系统介绍的相关知识、技能, 以及案例的场景和分析, 为警务实战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持。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存在着被不法分子利行偷窥摄、宣传、暴恐袭击的风险。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重要的理念倡导者与教育践行者。本书收录了他发表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十六篇文章,并以逐层推进的框架重新编排,呈现出格罗皮乌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下,对“建造”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历史化的意识。整本文集从教育入手,经由建筑师的角色与当代任务,到城市规划与住房问题,最后论述了与书同名的“总体建筑观”。本书也是在历史转折阶段为将要发生的论战而做的事先张扬的论辩,它倡导的不只是一项尚未完全实现的事业,更是一次对当下学科、技术以及社会愿景等议题仍具启示性的构划。格罗皮乌斯的这一场跨越三四十年的写作,为后人深入理解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的理念与困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空坐标。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各种各样的电网工程新技术的实现,使其在完善电网工程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着电网工程的竞争激烈度。《电力系统运行理论与应用实践》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基本信息、电力系统运行理论与应用实践、电力工程BIM技术的应用,同时对电力运行的风险辨识管理与电力运行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分析,其次着重强调了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实践与基本理论。希望通过本书可以给从事电网工程与电力工程技术建设与智能电网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由政府、高校、国际组织、国内社会组织等领域专家共同拟定的全民“碳中和”科普的整体大纲。包括实现“碳中和”的根源及必要性,国际国内“碳中和”的形势进程,近期新研究成果,各行业减碳现状,减碳技术手段、碳经济、公众行为规划等等。视角全面,涉及的领域丰富,适合传播,本书可作为碳中和背景下的全民科普大纲和指导手册,推动行业内更多优秀科普内容和人才诞生,从而达到科普内容全民普及、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作出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要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在本书中,史蒂芬·巴黎西恩考察了汽车丰富多彩的130年历史中的影响、发展与意义。他讲述了汽车及其创造者们的故事: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那时只是一辆四轮驱动的电动四轮车,到早期的先锋汽车制造商,再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20世纪50-70年代的战后年代,最终停笔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今天。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汽车的马力与性能的书,更是一本人的故事。里面讲述了奔驰、阿聂利、罗伊斯和雪铁龙这样的超级汽车制造商;伊思古尼斯、勒夫布维尔、麦克罗蒂、邦格拉这类杰出设计师,还有福特、塔塔和保时捷等有远见的汽车产业专家等。这是一本史诗般的关于汽车和其背后的人的伟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