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黑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黑土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黑土的形成,黑土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长期施肥对黑土肥力的演变规律,黑土有机质平衡理论与应用,黑土养分管理与高效利用,黑土耕地地力评价,作物适宜性评价,黑土区粮食生产能力,黑土保护机械及农化产品,黑土培肥改良关键技术与模式,障碍土壤培肥改良技术与模式,肥沃耕层构建,黑土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使读者对黑土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
棕壤是世界上 重要的农业土壤,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在我国集中分布在暖温带湿润地区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低山丘陵,向南伸延到苏北丘陵,此外也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淮阳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山地垂直带谱中,是重要的农业土壤。本书共分二十一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不同地区有关棕壤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分类特点、理化性质、污染状况、地力评价、分区利用、测土施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优选残留限量 GB2763-2019 代替GB 2763-2016、GB2763.1-201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将有宋以来与耕图、织图有关的诗歌收录于《耕织图诗校注》一书,对组诗中的方言、俚语以及农业专词进行校注,并附有其对每一组诗的题解以及组诗有关的序跋等资料,且收录了历代零散的耕织图诗,对于学界甚至一般读者赏析耕织图诗大有裨益。此外,该书在对诗歌进行文字整理与校注之外,还提供了与组诗相关的耕织图彩图百余幅、黑白图贰佰余幅,有利于更全面、直观、系统地研究和理解耕织图及耕织文化。
本书记载了徂徕山林场范围内野生及露地栽培的植物161科574属1152种(含17亚种、86变种、15变型),其中蕨类植物13科20属40种1亚种2变种,裸子植物5科15属30种3变种,被子植物143科539属963种16亚种82变种15变型。各类植物有分科检索表,各科有分属、分种检索表。科、属、种有形态描述;种除形态描述外,还简述了在徂徕山及国内外分布和主要用途。本志中的植物中文名及拉丁名,以《中国植物志》用名为主,同时部分参考《Flora of China》等近期新植物分类研究成果。
本书介绍了农业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和与农业模型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同时提出了作物模型研究的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方向。本书设计领域广泛、学科众多,可供气象、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等行业及部门工作人员及相关院校学生参考。
本书是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教授团队多年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汇编,分章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梅花全基因组测序及精细图谱构建、重要品种重测序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与重要性状QTL定位、花香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花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花色分子调控机理分析、抗寒分子机制研究,适合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使用。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人开始进行植物驯化来生产食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国人不但发展出辉煌的中华文明,而且也造就了世界上一个主要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作者结合地理环境、区域开发、发展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民族融合等,总结了我国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指出稷、水稻、大豆、桑树、苎麻、桃、柑橘、茶、漆树等是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一类作物。它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作者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和遗传学资料,分粮食、蔬菜、水果、纤维、油料、糖料、饮料和嗜好等门类,对我国种类纷繁的农作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研究。书中还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仅作物的名称发生变化,用于发展生产的栽培植物也在不断变化,提出为了人类的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潜在的作物资源很好必要。
《六堡茶种植与加工》系统介绍了茶叶的基本常识,包括茶树的起源、茶叶的传播、茶叶的种类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六堡茶,不仅对六堡茶的历史进行了追溯,还介绍了六堡茶的栽培(主要包括种苗的繁殖、茶树的种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等)、六堡茶的加工(主要有古代的六堡茶加工、现代六堡茶的加工、六堡茶加工机械以及六堡茶产品的质量要求)、六堡茶的贮藏(如六堡茶大容量贮藏及家庭用茶贮藏),可谓对六堡茶的主要方面均有所涉及,为人们全面了解六堡茶提供了范本。 《六堡茶种植与加工》是一本关于六堡茶的学术专著,主要适合于从事六堡茶种植和加工的基础研究者阅读,同时对涉及茶叶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医药、农林、食品、饮料、日用化工、饲料及其他诸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宋代以降,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很多地区开始凸显出来,农民开始向山要地、与水争田,努力从广度上扩大着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随着宜农土地被耕种殆尽,人们开始意识到“买田莫如粪田”,遂通过在已有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在原有田地上增加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肥料技术被视作农业增产的一种重要措施而倍加受到重视,施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比前代有了重大改变。首先,《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尝试把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部分,即士人学者的技术与农民在实践中使用的技术,厘清其不同之处,这在科学史与经济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探索创新农村治理以及农村人才培育四个方面研究国际社会在相关领域成功的政策措施与实践,结合我国“三农”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洪涛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美洲重点国家、欧美国家、东北亚日韩等国家或地区乡村振兴国际经验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国际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案例、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工具、乡村治理创新政策举措、农业农农村人才培育等重要议题,总结经验做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思路与政策建议。
《稻之路》作者庞乾林深感我国水稻发展历史和现实留下的知识的厚重及无穷,受水稻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启发,对水稻从物质(包括起源、栽培、品种等)的演变,到文化和精神的发展以及中国精神进行了探讨,新描绘了水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图,提出了中国精神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