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粮库:顶层设计与规划建设》以粮库智能化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业务系统、智慧化应用为重点,综合分析粮库智能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智能化粮库的总体架构、单元构成,并对顶层设计、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全书分为基础篇、、技术篇、管理篇三部分。其中基础篇,重点讲述了智能化粮库的内涵、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作用以及具有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对粮库智能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政策要求、技术规范等进行了归纳列示。技术篇,重点分析了智能化粮库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及软硬件选型原则,并对粮库信息化基础设施、粮食出入库系统、粮情检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安防、业务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系统、信息安全等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污染农产品毒性 的一类真菌毒素,其高灵敏检测技术,尤其是适合现场使用的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农产品食品消费安全和农业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者团队将近二十年系统研究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凝练成此著作。在 版基础上,新增了新型免疫标记、非标记及 替代物绿色免疫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等内容,形成了第二版。李培武等著的《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抗体创制原理与检测技术(第2版)(精)》阐明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及其对抗体的高亲和力靶向诱导效应学说、靶向诱导效应从免疫动物到体外杂交瘤的高效传递途径,系统介绍了黄曲霉毒素总量与分量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体、纳米抗体创制与特性表征、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与标准体系构建、试剂盒和检测仪器等系列产品研发及
本书主要介绍2016-2017年我国BIM应用案例,共21个真实的实施方案,涉及设计、施工、成本管理、综合运维等方面,内容原创,图片精美,实用性强。 本书适用于所有BIM领域从业人员,所有有意向学习BIM技术的人员,也可作为高校BIM课程的教材。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发展篇,分别对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直辖市)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下篇是研究篇,结合正在进行的 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并注重吸收、引用 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冬作-双季稻三熟制”“早籼-晚粳双季稻”“直播稻”“再生稻”“ 温度对区域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稻田耕作制度的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服务价值”等6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总体来看,上篇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宽度”“长度”;下篇体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的“深度”“精度”。
本书旨在广泛而全面地介绍高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在食品和农业中的应用。全书分两部分,第部分总体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技术、高光谱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的仪器和实现。首先从基本的图像和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入手,然后详细介绍了用于处理和分析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分类及预测应用中高光谱成像的具体技术和方法。第Ⅱ部分包括10章,涵盖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植物健康检测与监测、精准农业、实时检测和高光谱显微成像等方面的系列应用案例。 本书适于那些致力于或有兴趣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以及希望获得有关高光谱成像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等专业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甘肃省食用菌资源利用与高效栽培技术》介绍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及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甘肃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食用菌科技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阐述了甘肃省食用菌野生资源收集保藏与研究利用进展,总结了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海鲜菇等甘肃省食用菌主栽种类在优良品种筛选、新型基质配方、栽培设施建造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理论成果,提出了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及技术要点。《甘肃省食用菌资源利用与高效栽培技术》所提各项技术新颖,实用性强,注重理论性、科学性、 性和适用性,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国硒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理分布不均匀,城乡居民硒摄人量不足,是 的缺硒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富硒农产品备受市场关注和青睐,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从2015年开始,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起并组织编写了《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每年出版1部。郭岩彬,赵桂慎,于建泉主编的《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2017)》在〈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2016)》的基础上重点 新了 外富硒农业发展产业数据、新的技术研究进展、全国各天然富硒区和缺硒区富硒农业产业新发展情况、相关标准及认证等内容。此外,在天然富硒区和非富硒区的产业发展报告中还增加了区域品牌建设情况。 《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
三北工程区大部分区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稀缺,如何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布局和实施三北工程区林草植被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书从不同空间尺度,系统分析三北工程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及变化趋势,确定基于水资源约束的林草植被理论分布格局,提出不同空间尺度乔灌草水平衡的林草资源配置方案。 本书可供从事林业、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以及地理学、环境科学和遥感应用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考。
遥感技术是 获取农田环境和农作物长势信息的现代手段。本书针对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依据田间试验,将试验观测数据与光谱仪辐射数据和地面高光谱影像相结合,进行玉米叶片和植株的长势高光谱遥感监测,及其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高光谱监测。主要内容包括:玉米长势遥感监测实验设计与数据测定、处理方法,玉米长势及其高光谱特性分析,叶片花青素、叶绿素,植株生物量和含水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玉米种植区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高光谱监测。
本书系统介绍了鸭的解剖与生物学特性、鸭病综合防控措施、鸭病诊断技术、鸭传染病、鸭寄生虫病、鸭代谢病、鸭中毒病、鸭普通病的病原(病因)、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类症鉴别、预防和治疗措施。全书含有 幅高清图片,具有图像清晰、直观易懂、文字简练、系统性与科学性强、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可让读者“看图识病,识病能治”,以达到快速、准确掌握各种鸭病诊断与防治的目的。 本书是广大鸭病防治工作者和养鸭场技术人员、动检工作者、基层兽医的 工具书,也是大专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食品卫生检验专业的重要参考书。
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水稻现代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其配套装备是水稻绿色优质生产的可靠保障。目前我国水稻产中环节仍处于瓶颈时期,严重制约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亟须实现耕管机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突破与应用。本书以农机农艺融合为指导,以突破水稻耕管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为目标,介绍了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与趋势、秸秆深埋还田技术、标准化田埂修筑技术、旋耕喷施土壤消毒技术、水田中耕机械除草技术和高地隙运秧植保技术等,涵盖了多种水田耕管机械化装备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为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可作为农业工程和作物学等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可供从事水稻生产,特别是在耕管机械装备领域进行科研、设计及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相关院校农业工
盖希坤、单胜道、李翀*的《竹加工废弃物炭化实用技术》是在作者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后编*而成。全书对竹加工废弃物炭化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共分5章。**章对我国竹加工产业及竹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进而对竹炭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详细介绍了热解炭化、水热炭化以及微波、催化炭化等辅助炭化技术原理、工艺特征、关键设备等。在介绍各种炭化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实例的同时,力求反映各项技术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结合国家在生物质能源尤其是竹加工领域的方针政策,启发和激励读者能够在竹加工废弃物炭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竹加工废弃物炭化产品的理化性质和应用。本书适合从事竹炭生产的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人
本书系统介绍了鸭的解剖与生物学特性、鸭病综合防控措施、鸭病诊断技术、鸭传染病、鸭寄生虫病、鸭代谢病、鸭中毒病、鸭普通病的病原(病因)、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类症鉴别、预防和治疗措施。全书含有 幅高清图片,具有图像清晰、直观易懂、文字简练、系统性与科学性强、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可让读者“看图识病,识病能治”,以达到快速、准确掌握各种鸭病诊断与防治的目的。 本书是广大鸭病防治工作者和养鸭场技术人员、动检工作者、基层兽医的 工具书,也是大专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食品卫生检验专业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生物动力农场的构建方案和耕作方法,如农场动物的养殖、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堆肥的准备以及生物动力制剂的制作。作者在这本具有实用性的书中,倡导一张“整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场看作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这是生物动力农业的核心。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总产量已达约8亿t,其中,稻秆约有2亿t。目前,农作物秸秆主要应用于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方面。在饲料化方面,在自然状态下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劣质粗饲料,其粗蛋白质含量仅为2%~7%,仅饲喂秸秆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因此,秸秆需要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并改善其适口性。农作物秸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处理法等三种,目前很受青睐的是微生物法中的青贮(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消化率高、饲料来源广等特点)。
《典型稻作区土壤肥力时空变化与提升原理》是作者针对我国典型稻作区农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协同关系缺乏系统研究的突出问题,基于各稻区长期定位试验和典型区域的调查数据,由点到面,开展稻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和肥力提升原理研究的成果。《典型稻作区土壤肥力时空变化与提升原理》系统归纳了我国典型稻作区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和内涵,重点从施肥和耕作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典型稻作区水稻土的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和微生物等土壤肥力指标变化及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稻田肥力提升的原理,针对不同稻作区提出了相应的培肥技术模式,对于不同稻作区土壤可持续培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肥料包括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有机肥料使用有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近代无机肥料的推广和使用,使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由低产、中产、高产、再高产,目前达到了亩产超吨粮田水平,使我国人民达到了丰衣足食,结束了“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历史,并向小康社会进发。当前,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用量亦不断增大。有机肥用量减少,盲目、过量使用无机肥料带来了土壤板结、酸化、盐分积累,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水体副氧化,“粮不香、瓜不甜、菜无味”等种种危害正逐渐显现,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从2016年我国提出了“科学施肥、控量增效、高效环保、生态施肥”的理念。在全国开展了“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