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 早 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 早 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知识,也是古人的生活知识宝库。 《齐民要术今释》是该书 较为完备的点校译注本,由 农学家石声汉教授整理,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本书对正文做了大量校勘工作,核校了明抄本、金钞本以及若干种明清刻本,并进行标点分段分节,加以详细的注释和翻译,使这部古奥难读的古书得以读通。 这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改正若干编校错误,以贡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包括十部分内容, 部分为总论;第二部分为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物联网平台;第三部分为温室大棚物联网平台;第四部分为夏玉米氮肥 管理系统;第五部分为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第六部分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全过程溯源系统;第七部分为作物表型性状采集与管理系统;第八部分为牛场管家;第九部分为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第十部分为畜禽疫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信息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及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农学类专业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自学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分析了作物根系调控下秸秆覆盖耕作模式的优选,揭示了秸秆覆盖-灌水量耦合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构建递进水盐嵌入神经网络模型(PSWE),模拟水盐运移及作物生产效益。全书共9章,主要包括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试验设计方案,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下耕作模式优选与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基于PSWE模型夏玉米灌施制度优化,秸秆覆盖-氮耦合对土壤养分分布、莠去津消解及夏玉米根系和植株氮吸收转运率影响等。 本书可供农田水利、农学、土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肉品绿色保鲜技术原理及应用内容涉及肉品加工保鲜、食品非热杀菌新技术等研究应用领域。论述超高压、冷等离子体、超声波等技术在肉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揭示其杀菌机制、杀菌作用及对肉品品质影响。主要内容包括:肉品微生物污染概述、新型保鲜技术(超高压、冷等离子体、静电纺丝技术、超声波等)的原理、新型保鲜技术对肉和肉制品杀菌保鲜作用及品质影响等。可供从事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的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对肉、蛋、奶食品的需求增加,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饲草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优质饲草短缺,草品质差导致饲喂效果不佳,影响了肉、蛋、奶的生产和品质。近年来,国家根据农牧业存在的问题,调整农业结构,提出了“粮改饲”的发展战略,饲草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燕麦草产业发展尤为突出。本书系统介绍了饲用燕麦及其栽培和加工利用,内容包括饲用燕麦的起源分布、生产现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品种资源、育种概况、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加工与利用以及当前新形势下饲用燕麦的发展前景与研究趋势,是国内**本全面而系统介绍饲用燕麦的专著,既考虑了内容的系统性,又突出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本书主要介绍丛枝菌根真菌与溶磷细菌对大豆生物量及根腐病病情指数等的影响。本书共4章:第1章主要阐述中国大豆的需求与生产现状、菌根与根际促生菌诱导的植物抗性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等内容;第2章介绍土壤微生物菌群组成分析及根内根孢囊霉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第3章介绍根内根孢囊霉对大田大豆生物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4章介绍根内根孢囊霉与溶磷细菌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本书旨在为大豆迎茬障碍的生物防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升黑龙江省有机绿色大豆生产地位,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做出贡献。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土壤微生物学、植物学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本报告主要回顾、总结和科学客观地评价本学科近年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在学科的学术建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平台等方面的进展;阐述本学科取得的 新进展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 粮食安全、绿色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和贡献;深入研究分析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我国作物学学科与 先进水平的比较,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扶贫攻坚对作物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需求及其研究方向;立足全国,跟踪 本学科发展前沿,展望本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提出本学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本报告包括两个主要的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与生理学专题报告以及作物种子、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共16个
本书共分为六章,系统介绍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的产生及危害,着重介绍典型真菌毒素的性质及限量标准,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真菌毒素的提取与常规检测方法,涉及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传感器以及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光电化学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分类,涉及相关敏感材料、传感策略及器件的 进展,结合编者的研究工作,系统综述上述方法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提出电化学方法在农产品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展望。
《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 早 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 早 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知识,也是古人的生活知识宝库。 《齐民要术今释》是该书 较为完备的点校译注本,由 农学家石声汉教授整理,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本书对正文做了大量校勘工作,核校了明抄本、金钞本以及若干种明清刻本,并进行标点分段分节,加以详细的注释和翻译,使这部古奥难读的古书得以读通。这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改正若干编校错误,以贡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主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等量城市生活污泥配施不同量鸡粪对不同pH的三种土壤Cu和Zn有效性以及供试植物小白菜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以期揭示生活废物城市生活污泥和农业废物鸡粪中重金属Cu和Zn在三种供试土壤中存在活性差异的原因, 以及土壤pH和有机质对其产生的影响, 进而针对山西及广大西北地区广泛存在的石灰性土壤普遍缺Zn和Cu的情况, 研究等量城市污泥配施不同量鸡粪对三茬供试植物玉米 (锌敏感植物) 苗期石灰性褐土Cu和Zn有效性以及对三茬玉米苗期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同时在田间条件下, 研究不同用量城市生活污泥对石灰性褐土Cu和Zn有效性以及对供试植物玉米 (锌敏感植物) 生长和籽粒Cu和Zn含量的影响, 进而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城市生活污泥作为肥源在石灰性褐土上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本报告由中国作物学会组织了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共设置17个专题。针对作物学学科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设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作物种子专题;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设水稻、小麦、玉米、油料作物、大豆、棉花、马铃薯、谷子/高粱/糜子、大麦/燕麦/荞麦/藜麦、麻类作物、食用豆、甘薯、糖料作物13个专题;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特设智慧农业专题。本报告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作物学领域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与发展前沿,提出本学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相信能为社会各界准确了解作物学学科发展态势提供重要窗口,为优化布局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持续开展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发布基础农学领域 研究进展,能够为 农业农村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对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跟踪基础农学学科发展动态、指导农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由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编写,选择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保护学、农业信息学、农业资源环境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贮运与加工学6个分支学科领域,总结学科 发展状况,分析研究热点和重要进展,开展 外学科发展比较,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农业强国建设提出学科发展建议。
龙眼是亚热带的重要果树,经长期自然演化与人工培育,产生了丰富的种质。 随着品种管理工作和育种工作的推进,对种质资源的鉴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书公布了利用MNP技术构建的99个中国主要龙眼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还公布了构建该数据库的引物信息及MNP标记技术的方法,对中国主要龙眼品种的品种管理工作与育种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龙眼的原始品种鉴定、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品种真实性鉴定、品种质量检测、品种管理、品种权保护、侵权案司法鉴定、品种选育、农业科研教学等从业人员的参考书籍。
《袁隆平全集》是 “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入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 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九卷)》收入了袁隆平院士 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手稿《育种讲稿》,包含绪论、孟摩学派遗传学、杂交育种 优势的利用三个篇章。本卷除对原件进行完整扫描收录外,还对原件的内容重新整理编排,并与原件逐一对应,方便读者阅读。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袁隆平精神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引导读者学习、传承一代科学家胸怀人民、热爱祖国、为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粮食问题而献身科学的拼搏精神,同时,全面记录和再现袁隆平院士的教学和科研思想,还原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温暖、亲切、立体的科学家形象,具有重要
本教材主要针对农学和生物学中非植物保护类专业本科生编写。 本教材分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大篇。基础理论篇系统介绍了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蜱螨学基础知识、昆虫学基础知识、有害生物调查与预测预报,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技术与策略。实践应用篇系统介绍了水稻、旱粮和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本教材旨在满足非植物保护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触类旁通地掌握研究或解决相关作物有害生物危害等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培养目标。 本教材不仅可作为全日制大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农
中国是名优茶和茶树品种 多的 。有关茶类和品种的单独论述和著文甚多。本书特点是将两者结合,让读者对历史名茶、十大名茶、获奖名茶、创新名茶等所采用的品种、关键工艺、品质特点有所了解;二是可以借鉴以往名优茶所采用的品种和工艺,推陈出新,创制 多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和提高茶叶附加值。全书共介绍了126个品种(其中无性系品种87个)的性状和适制性,50多个名优茶的工艺要求和品质特点,配图110幅。 本着将专业知识科普化、浅显化的要求,文字深入浅出、质朴流畅,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具书。 可供种植户、企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爱茶人等阅读参考。
本书记录了一群从浙江大学走来的农业品牌人多年来寻访祖国大好河山,发掘各地优质农产品的精彩历程。在书中,有大山里的世外桃源,也有都市旁的纯净生活;有西北大漠的雄浑壮阔,也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秀美;有极境雪山的神秘物产,也有深蓝大海的无尽宝藏……内容均来自于实地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是对各地地道风物、山川美景、自然环境的真切记录,也是对深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不同于以往常规的行记文章,本书多注重于对当地的农业、农村和农人风貌的记录,以一个品牌人的视角去看待当地的三农风物,以一个品牌专业人士的视角行走,是品牌创造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