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字数500万字,彩色图片共计3万幅,每卷787mm 1092mm1/16开、平均320页,105g铜版纸四色印制。本图鉴旨在以常见植物的主要生态功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及水土保持)、园林及经济应用为分卷依据,从常见植物的形态、习性、分布、生态功能、应用、经济及文化价值等进行精炼的文字描述,每种植物均配以生境、叶、花、果、枝、干等多幅(平均8幅/种植物)典型图片,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地展现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识别手册》基于国务院2021年批准公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收录了117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苔藓5种、蕨类129种、裸子植物101种、被子植物925种、藻类6种、真菌4种。本书除了提供相关植物的彩图外,还提供了鉴定特征描述和物候、分布等相关信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鉴定和保护服务。
本书在总结作者多年教学科研成果及指导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积累的大量原生态素材及创新模式集合而成。本书以全彩的形似,分别详细介绍了苹果、梨树、山楂、桃、李、杏、樱桃、葡萄、猕猴桃、核桃、板栗、柿树、枣树、石榴、草莓、蓝莓、花椒、枸杞等18种落叶果树的700多种病虫害(含病害400多种、害虫300多种)的发生与为害、症状及形态诊断、发病(生)规律、防控技术等全程植保防控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每种病虫害均配以高清图片,全书精选4800多幅高清原色图片相配应(含病害照片3200多幅、虫害照片1600多幅)。另外,本书还精心编绘了300多幅重要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模式图(病害防控图150幅、害虫防控图160多幅),使防控技术措施更加直观、一目了然,这也是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作为当前果树栽培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大型工
《广东植物图鉴》的编撰,拟分上下两册出版,共精选出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维管束植物彩色图片7000多张,含近300科,1938属,6160种(含亚种、变种),约占广东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其中蕨类植物54科,133属,种416;裸子植物10科,31属, 62种;被子植物236科,1774属,5637种。为节省篇幅,方便使用,图谱力求简明扼要,每种植物仅记载了中名、学名,以及所属科、属名称。科的排列,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1975年系统,被子植物按哈钦松1934年系统;科内属、种则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科、属名称索引。
本书针对柑橘黄龙病研究和防控中的瓶颈,以“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创新、集成示范”相结合的思路,系统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病原细菌.媒介.寄主的互作关系、柑橘黄龙病病原检测鉴定、柑橘木虱发生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柑橘木虱综合防控技术、柑橘黄龙病分区治理体系构建与示范等方面的进展。
《植物病原物》是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作者团队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是一部系统介绍植物病原根肿菌、植物病原黏菌、植物病原卵菌、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毒、植物寄生线虫、寄生性植物的专业著作,包括病原物属、种的形态特征描述。《植物病原物》共六章,重点阐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病原物属、种。作者从历年积累的研究材料中精心挑选出植物病害症状照片265幅、植物病原物显微照片446幅,并手绘病原物形态或结构模式图170幅。《植物病原物》收录这些图片以记述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病害的因果关系,立意新颖,内容翔实,图文精致。
本书在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兰科植物资源研究中心(The Orchid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ibet, OCCT)团队成员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西藏兰科植物资源,共统计到116属491种,其中正文收录了110属410种,包括中国新记录21种,西藏新记录69种。书中以APG IV分类系统以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为参照对兰科植物进行分类和排序,每种兰科植物都配以形态特征描述并辅以野外拍摄的图片。部分野外采集时未遇花期的,引种至保护基地,待开花后拍照。未拍摄到照片的植物,仅在附录中收录。希望借以本书的出版为西藏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培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及产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为西藏自治区兰科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本书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中国南方灌丛91个群系类型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分布和生境特征,及分布于灌丛中的454种常见维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为每个群系绘制了一幅区(县)级样方分布图,为每种植物绘制了一幅区(县)级分布图,并展示了若干张反映群落和植物特征的彩色照片。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为修订我国灌丛分类系统、评估灌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育体系提供基础资料,是生态学、植物学、农林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管理和科普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观测北京地区植物物候现象,拍摄了大量的植物物候现象照片,经筛选、整理将图片编辑成册出版。 本书选取了北京常见树木39科 93 属 152 种(含种下单位),图册中植物科的排序依据李德铢主编的《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该志裸子植物依据克氏裸子植物系统,被子植物依据 APG Ⅳ系统;属、种按字母顺序排序。每种植物的物候现象,首先呈现的是植物的夏态和冬态,之后按照植物物候现象发生的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或种子生长发育期、叶秋季变色期和落叶期等的次序呈现。所选照片尽可能地反映树木物候期的特征。
《西藏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精)》以2021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依据,通过标本、照片、文献和专著等资料查询和专家审查,最终共收录西藏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1目68科246种,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昆虫类。 为提升实用性,该书记载了每种动物的学名、分类地位、保护级别、鉴别特征、生长环境、地理分布、价值、资源及保护现状等信息,配以具有显著特征的照片1~5张,并以分布图的形式直观标注了每个物种在西藏自治区的县域分布情况。
.
《青海海东常见野生植物图鉴》及其附件《青海海东野生植物名录》,依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排列系统,按照真藓门Bryophyta、地钱门Marchantiophyta、维管植物门Tracheophyta排序共收录了3门9纲56目140科565属1952种(包括部分亚种、变种、变型等)野生植物,其中,真藓门3纲14目31科63属75种;地钱门2纲3目6科6属7种;维管植物门4纲39目103科496属1870种。维管植物门包括木贼纲3目11科16属44种;石松纲1目1科1属2种;松纲3目3科6属26种;木兰纲32目88科473属1798种。常见植物介绍其中文名、学名、别名、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等,并配1~2幅彩色照片,近距离呈现植株的外观、生态环境或花、果、叶的局部特写,为读者提供zui佳的辨识特征及必要的指引。 为了便于服务林草业生产,促进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也为科研、教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提
《西藏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植物(精)》以2021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依据,通过标本、照片、文献和专著等资料查询和专家审查,最终共收录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陆生植物47科73属169种,包括苔藓植物、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以及大型真菌。 为提升实用性,该书记载了每种植物的学名、别名、分类地位、保护级别、鉴别特征、生长环境、地理分布、价值、资源及保护现状等信息,配以具有显著特征的照片1~4张,并以分布图的形式直观标注了每种植物在西藏自治区的县域分布(分布图仅体现物种自然分布区域,不合栽培引种区域)。
本志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石蒜科植物22属58种,其中本土植物29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高等植物卷》(2013)濒危植物1种、易危植物6种、近危植物1种、中国特有植物17种,原产于南非、大洋洲、南美洲和欧洲的境外分布植物19属29种。每种植物包括了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精美彩色图片展示物种形态学特征;科的范围采用克朗奎斯特(Cronquist)分类系统,属和种分别按照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 本志可供植物学、农学、园林园艺学、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及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研究的成果。吉首大学、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及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在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多年的大型真菌野外调查,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000余号,经鉴定和整理,编写了本书。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大型真菌研究概况及大型真菌标本采集情况;第二章为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编目;第三章为大型真菌图鉴,每个物种均配有彩色生境照片,并对物种的形态特征、生境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简要介绍了物种的价值情况。文后附有中文名和学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查阅。 本书可供真菌学、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生物资源监测保护工作者参考,也可供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科普参考。
《土壤水运移——土壤水势与渗流的动态演化理论及应用》是研究和探索土壤水运移领域非饱和带土壤水势与渗流动态演化理论的一部专著。《土壤水运移——土壤水势与渗流的动态演化理论及应用》系统介绍了土壤水势函数动态分段单调性理论、土壤水渗流动态分带单向性理论、入渗蒸发连续动态演化过程土壤水运移、季节性冻结冻融期土壤水运移、土壤水盐运移机理与动态调控、土壤水分通量法、潜水上渗损耗极限深度与土壤水势梯度分带性、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原位测定方法、土壤水势监测技术与土壤水取样技术、土壤 温度与水汽运移等。
.
我国药用植物同在对药用植物引种驯化、迁地保护、药用价值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对药用植物的资源保存、药用价值的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共收录了55科140种药用植物,物种的拉丁名依据《Flora of China》;科与种均按照APG Ⅳ系统进行排列。每种药用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拉丁名、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分类鉴定形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培要点、药用部位和主要药用功能,并附有彩色照片显示物种形态学特征。为了便于查阅,书后附有各药用植物保存本册植物名录和各药用植物园的地理环境资料。 本书可供农林、园林园艺、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使用。
本书主要介绍我国华南地区主要观赏树木,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植物类群分类,以叶的特征(如叶的着生方式、叶的类型和叶缘特征等)为中心,将植物分为不同的小类群,从树形和习性、树皮、枝条、花、果、种子、花果期、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并附以多张植物部位图辅助辨认,让读者能迅速认识、熟悉植物并掌握识别要点。本书为方便专业人员使用,还配有目录、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供查询。目录中裸子植物科按《中国植物志》第七卷排列,被子植物科基本是按 Cronquist系统排列,科内树种以出现顺序排列。本书对科学研究、教学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植物学家和植物学爱好者常用的工具书。
本书共收录531种维管植物,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4科7种;裸子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53科520种。每种植物配彩色照片1~3张。本书收录了那曲市常见的维管植物,可以作为那曲市、藏北草原植物调查和研究,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参考资料。
本书共11章,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6章,介绍黄土高原草地和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刈割覆盖、氮添加、火烧、耕作措施等人为因素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内容揭示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完善黄土高原恢复生态系统生态学相关研究内容,可为相关领域学者开展土壤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第二部分为第7~11章,主要介绍土壤动物的生态作用,特别是大型地栖类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水分入渗和坡面水土过程的影响,对比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