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框架下,融入了 全周期 多功能 近自然 差异化 等经营理念,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对技术要素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性表述,包括模式名称、适用条件、经营目标、目标林分、全周期主要经营措施和示范林6个部分,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进行分区汇编。
近年来,我国进口木材的数量和树种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新树种,经过开发利用,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得到了贸易商、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本次的改版,增加了21个新的树种,同时也剔除了9个欠知名的、材质性能一般、用途不广的树种,这些树种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这样,新改编的图鉴共有233 个树种(其中有12 种木材属于红木,有9种木材被列入CITES附录予以管制),分别为南洋地区121 种,非洲地区79 种,其他地区33 种,隶属于60科182 属。对39个树种的文字内容进行了勘误修订,同时也对37个树种的67张图片进行了更新。对部分隶属于红木或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予以管制的濒危树种,在本次修订时,特别给以标识和备注,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本书从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与服务对象需求的维度出发,对为森林康养植物资源的功能应用作科普性介绍。本书上篇为概论,主要包括森林康养植物涵义、作用机理、功能、类型、筛选原则、构建模式、适宜人群、场景应用等内容。下篇为功能应用,主要通过彩色图文形式,对222种常见森林康养植物的基本属性、康养功能、场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引证梳理和应用探究。本书可以帮助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与服务对象认识了解森林康养植物,也能为广大植物爱好者、林业和园林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读者提供多一种不同视角的阅读选择。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介绍了古树名木保护的理念与实操技术,包括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古树名木长寿原因及其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12个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实操案例、2株古槐迁地保护移植案例及古树名木复壮工程监理等。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可操作性,体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编写中,以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主线,以古树名木复壮为核心,将古树名木复壮及移植实操案例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适于古树名木养护管理一线技术人员、研究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古树、林学、园林、森林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林业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把林业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亘古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拥有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林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我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蔚县众多的古城堡,承载的是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面对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你得读懂它们,欣赏它们,能够鉴别和判断它们,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这本书图文并茂,着重反映蔚县文化遗产中古典建筑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和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古建筑所做的工作。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观察和深层文化思考,充满了作者的个性和感情色彩。比如每一章节都附上了作者写生蔚县后的绘画创作和与之相关联的古典家具收藏日志。这是该书写作体例的一大特色。
我国是柑橘的主要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4000 余年。近10多年来,柑橘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柑橘病虫害的发生成为阻挠我国柑橘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给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书收集了包括生理病害和自然伤害等共63 种病害,其中细菌病害、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共32 种;虫害共171 种;天敌63 种。新增的病害4 种,虫害11 种。本书作者经过对柑橘病虫害的多年观察,拍摄病虫害照片,从中选取1500 余幅,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此书,方便给生产者查阅。 本书可为我国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供从事柑橘种植农户查阅对照及教学、科研、科普、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菌种分离技术、菌种生产技术、规模化栽培技术的专门著作。首次系统地介绍了羊肚菌的生物学、物种多样性、生态学、生理学、高产栽培原理,解密了羊肚菌原始菌种的分离技术、母种培养技术、营养料袋制作技术、原种和栽培菌种生产的技术,详细介绍了规模化、商业化栽培羊肚菌的工艺操作流程、大田的各种栽培模式和技术,特别介绍了室内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大面积不出菇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书对重要的细节问题都用精美的彩色图片加以详细说明,重要的技术环节都有技术数据参数和详细的设备、材料、原料清单,是广大羊肚菌研究者、栽培者、爱好者的一部实验和生产操作手册。
林源活性物质来源于森林植物,是能与自身或其他生命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并产生靶向功效的生物小分子的单体化合物或混合物,它是制备维护或保障人类健康,以及控制其他动物、植物疾病的医药、兽药、农药及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因而是发展高附加值林业生物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本书系统介绍了以自主创新的分离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分离技术手段在喜树、长春花、甘草、迷迭香、茶叶、北五味子、刺五加、落叶松等植物中的林源活性物质分离上的应用。
本书为系统梳理收集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图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介绍了火龙果的品种资源概况、品种分类及分类标准、主要品种、产地、品种评价等,全书图文并茂,每个品种文字搭配5~7张高清原色生态图片,以便读者阅读。内容依次介绍了国内育成品种、国外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品系、株系)、野生及近缘种。
《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系统介绍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动态变化、区域分布和功能效益,并客观分析了与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我国总体上依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据此提出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对策。期待该书的出版,能够为林草工作者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参考,珍惜成就,再接再厉,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进程,严格森林资源监管,强化森林科学经营,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也希望藉此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谱写生机蓬勃、波澜壮阔的伟大篇章!
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精)》用精美的植物图片,以文附图的方式,对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主要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及现状。第三部分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保护事业的科研、行政、执法人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师生以及野生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温州植物志(第2卷)》是近100年来温州植物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概论、各论、附录三部分: 概论 简要论述温州的自然环境、植物研究简史、植物区系、植物资源的现状与评价、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等; 各论 按系统记载温州已知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包括科、属、种的检索表,科、属、种的名称、形态特征、产地与生境及主要用途等,80%以上的种类附有实地拍摄的彩色照片。 各论 记载的野生植物共210科1035属2544种36亚种178变种(不包括存疑种),其中近年发现的新种5个、浙江分布新记录属9个、温州分布新记录属29个、浙江分布新记录种32个、温州分布新记录种192个。全书共分五卷,除索引外,*卷包含概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木麻黄科至蛇菰科,第二卷包含被子植物蓼科至豆科,第
自20世纪80年代初,热林所科研人员开始系统地开展木麻黄研究,先后从国外引种2个属25个种260多个种源和620余个家系,并承办了 第四届国际木麻黄研讨会 ,积累了丰富的木麻黄研究与应用资料。本书着重介绍了热林所木麻黄研究者近4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有关木麻黄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全书共有10章,分别为绪论、木麻黄生物学、种质资源引进与遗传多样性、木麻黄遗传改良、木麻黄分子生物学、木麻黄繁殖栽培与经营、木麻黄病虫害、木麻黄利用、木麻黄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以及木麻黄树种介绍。书中正文后汇编了4个附录,即木麻黄科植物的种属名录、木麻黄病害名录、木麻黄主要虫害名录及木麻黄林下植被种类名录。
《世界主要树种木材科学特性(第二版)》是关于树木种类形成木材后的各种木材性质的专著,是对世界主要树种木材性质和用途多年研究的总结。《世界主要树种木材科学特性(第二版)》按主要树种木材的地域分布分章叙述,按章节先后划分为中国、东南亚、南太平洋、中南美、非洲、欧洲、北美等部分,每个部分描述的树种都是该地区或全世界比较重要的商品材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每章中,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树种按科、属、种的拉丁文**个字母先后排序。每个树种均进行了科名、商用名、别名和英文名,树木外形及分布,木材识别特征,解剖要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加工性质和木材用途等方面的叙述,并对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级。同时将树种名称、分布、木材识别特征、解剖要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加工性质和木材用途等制成
贵州普安龙吟阔叶林州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中的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的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温性灌丛生态系统以鹅掌楸、猕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体职责,集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学实习、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公益性自然保护区。本书是该保护区的科学考察集,用翔实的数据记录了该生态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等各项指标,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森林植被、大型真菌、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社区发展、保护区规划等。
《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一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是当今国内外对家蚕转基因的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应用和安全管理介绍*为系统、全面的专著。 本书出版将为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家蚕,推动家蚕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家蚕在基因功能研究、生物反应器开发、新型蚕丝材料创制、安全转基因体系建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另外,家蚕是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为深入和广泛的模式昆虫之一,其科研成果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昆虫乃至其他生物种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及实践的补益。 书中内容分 12 章,分别介绍了家蚕转基因的技术路线,家蚕转基因的载体构建,外源基因导入技术,转基因家蚕的内外源基因整合、功能检测,基因定点突变家蚕的鉴定与筛选,家蚕转基因中特异序列捕获技术、基因特异性表达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编著的《国外荒漠化防治(上下)》旨在讲述全球范围内的荒漠、荒漠化,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分析了世界荒漠化及其影响,对全球10大荒漠,五大洲共117个区域性荒漠和沙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生物与水资源等做了较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亚洲(22)、非洲(19)、美洲(7)、欧洲(5)和大洋洲(1)共54个国家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状况、荒漠化动因和后果、治理措施与未来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国家防治荒漠化、治沙促产业发展以及防治荒漠化成功模式做了经验总结,对哈萨克斯坦开垦草原、美国滥垦滥伐导致沙尘暴和撒哈拉荒漠南部建 绿色屏障 的成败等做了较客观的教训分析。借鉴其他国家治沙的政策、策略、措施和方法等,提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基本对策。面向全球荒漠化的挑战,说明了未来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