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框架下,融入了 全周期 多功能 近自然 差异化 等经营理念,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对技术要素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性表述,包括模式名称、适用条件、经营目标、目标林分、全周期主要经营措施和示范林6个部分,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进行分区汇编。
......
本书重点阐述了木材的解剖、化学、生物、物理、力学和环境学特性及其与加工利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介绍了木材改性、木材与林产品检测、木材科学保存、制造新型木材、现代波谱分析和计算机视觉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技术及最新进展;评说了我国的林木资源及当今世界木材科学研究等内容。
本书为系统梳理收集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图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介绍了火龙果的品种资源概况、品种分类及分类标准、主要品种、产地、品种评价等,全书图文并茂,每个品种文字搭配5~7张高清原色生态图片,以便读者阅读。内容依次介绍了国内育成品种、国外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品系、株系)、野生及近缘种。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介绍了古树名木保护的理念与实操技术,包括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古树名木长寿原因及其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12个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实操案例、2株古槐迁地保护移植案例及古树名木复壮工程监理等。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可操作性,体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编写中,以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主线,以古树名木复壮为核心,将古树名木复壮及移植实操案例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适于古树名木养护管理一线技术人员、研究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古树、林学、园林、森林
.
枣树是我国原产的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栽培面积3000多万亩,产量900多万吨。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枣树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枣树设施栽培也是枣产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结果。本书详述了枣树设施栽培概况、枣树特性及品种、枣树栽培设施规划与建设、枣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枣树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运等内容,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典型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枣树设施栽培的管理方法。本书以实用技术为主,对于指导枣农操作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枣树现代化设施栽培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广大枣农、枣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菌种分离技术、菌种生产技术、规模化栽培技术的专门著作。首次系统地介绍了羊肚菌的生物学、物种多样性、生态学、生理学、高产栽培原理,解密了羊肚菌原始菌种的分离技术、母种培养技术、营养料袋制作技术、原种和栽培菌种生产的技术,详细介绍了规模化、商业化栽培羊肚菌的工艺操作流程、大田的各种栽培模式和技术,特别介绍了室内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大面积不出菇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书对重要的细节问题都用精美的彩色图片加以详细说明,重要的技术环节都有技术数据参数和详细的设备、材料、原料清单,是广大羊肚菌研究者、栽培者、爱好者的一部实验和生产操作手册。
自20世纪80年代初,热林所科研人员开始系统地开展木麻黄研究,先后从国外引种2个属25个种260多个种源和620余个家系,并承办了 第四届国际木麻黄研讨会 ,积累了丰富的木麻黄研究与应用资料。本书着重介绍了热林所木麻黄研究者近4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有关木麻黄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全书共有10章,分别为绪论、木麻黄生物学、种质资源引进与遗传多样性、木麻黄遗传改良、木麻黄分子生物学、木麻黄繁殖栽培与经营、木麻黄病虫害、木麻黄利用、木麻黄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以及木麻黄树种介绍。书中正文后汇编了4个附录,即木麻黄科植物的种属名录、木麻黄病害名录、木麻黄主要虫害名录及木麻黄林下植被种类名录。
茶产业是福建省农业优先发展的九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涉茶人口超过300万人,是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茶树良种是高效生产的物质基础,在特异品质、产品多样化与市场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事实证明,国内外茶叶生产的每一次飞跃总是与新品种的育成和利用分不开的。 陈常颂、余文权编*的《福建省茶树品种图志》介绍了45个福建省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 定的茶树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每品种还配以新梢、植株和生产茶园、成熟叶片、花朵等图片,对茶树品种鉴别、品种选择应用等具有实际意义。 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茶树品种工具书,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茶树育种和茶业技术人员以及茶叶生产者等提供参考。
本书首先从 科学共 识、 共同应对和 林 业规则的角度入手,向读者 全面介绍了 应对气候变 化的认识和行动过程,帮助 读者进一步深化对林业碳汇 在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 要地位的认识;接着,本书 从林业在 双碳 进程中的战 略任务、奋发作为、现实差 距、战略谋划和前景预期着 眼,帮助读者深人了解 总体部署对林业碳汇工作提 出的要求,了解林业碳汇工 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对 工作中存在差距的分析,深 化对巩固提升林业碳汇能力 的行动的理解,了解森林碳 汇将给森林保护、森林可持 续经营和林业发展带来的重 大影响;随即,本书从林业 在 双碳 进程中的市场机制 和供给角度介绍了许多读者 为关注的 外碳市场发 展状况及碳汇开发交易的 新要求; ,本书又用近 一半的篇幅,从坚持统筹推 动、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试 点示范、开发碳汇项目、加 强
《森林疗养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篇》以林学、心理、旅游、医疗、服务、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知识基础,服务于森林疗养的基础理论、基地建设、课程编制、实施方法等领域,从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的角度,为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教材将从森林疗养元素、森林疗养与人体健康、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森林疗养师能力要求、森林疗养途径及有效实施方法等方面全面论述森林疗养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和重要意义。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森林疗养基本原理,了解森林疗养的相关硬件及软件建设。森林疗养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交叉学科,其涉及的林学、心理、文化、旅游、医疗、设计、服务等多个领域,均为热点行业,且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森林疗养已成为主流。通过本教材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森林疗养实践中综合应用
人参(PanaxginsengC.A.Mey)为五加科(Aral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黄参、地精、神草,被视为百草。主要产区为吉林省抚松、通化、靖宇、长白、集安、敦化、安图、珲春、汪清等县市,占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脉的45,是长白山系的主体。目前,河北、山西、云南、四川等省,凡引种较易成功的,多为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壤为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年降雨量为600~1000mm。现主要为栽培的园参,以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其对日光、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要求比较严格,本书结合外人参产业的发展情况,对人参种植过程中典型注意事项、常见病虫草,尤其对农田栽参、林间栽参、老参地再利用进行重点解释。
随着林业综合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教育功能紧密融合。城郊休闲异军突起、日益火爆,依托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各部门从生态文明教育的协调机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在森林公园发展中建设设施完善合理、权责划分明确、利益分享均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让众多的城郊休闲游客在森林旅游活动中享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 兰思仁和董建文主编的《2016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研究进展--森林公园主体功能和国家公园建设》,围绕森林公园发展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公园与自然资源保护、森林公园与自然教育、森林公园与森林健康产业等展开交流、探讨。
本书是马尾松近自然经营项目实施4年来的实践和总结,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一套适合南方地区马尾松林实际情况的近自然经营技术和方法,为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经营提供了参考示范。内容包括我国马尾松资源现状、马尾松传统经营模式、马尾松资源面临的问题、马尾松经营的基础理论、近自然经营研究与实践、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经营的探索以及新出路。
本书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以两山理论的具体含义为切入点,以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主线,首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著名科学理论,梳理两山理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哲学、经济学和产权视角深入剖析两山理论的内涵、理论基础,并提出中国发展走 两山 之路的制度体系如何构建;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资料收集的方式,梳理了各地践行两山理论的历程,总结出可以推广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检验构建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内容全面、论述科学准确,研究探讨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根本问题。相信该书的出版,不但对从事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学者、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等有所启示,也将对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两山理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高翔伟、戴咏梅、韩玉洁、刘祖英、牛香等编* 的《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 究》充分反映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成果,为在市域尺 度上构建一个观测站布局合理、观测技术先进、信息 处理和发布设施完善的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网络奠 定了基础。该监测网络将为居民生活游憩提供环境信 息服务,促进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全面监测城市森 林生态系统特性和过程变化,积累长期动态变化基础 数据;构建城市森林和生态环境研究平台,提升城市 林业研究水平;全面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 森林生态连清提供科学有效数据支撑;向广大市民群 众开展科普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书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园林观赏树木300余种(含变种、变型品种)。书中骡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系统进行编排,详尽地介绍了各种观赏树木的学名、科属、识别要点、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方式。全书共有1000余张彩色高清晰照片,每种植物都配有植物整株图片及树干、枝、叶、花、果等局部特写图片,力求全方位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全书图文对照,描述详尽,可作为园林从业人员、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以及植物爱好者进行植物识别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