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框架下,融入了 全周期 多功能 近自然 差异化 等经营理念,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森林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对技术要素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性表述,包括模式名称、适用条件、经营目标、目标林分、全周期主要经营措施和示范林6个部分,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进行分区汇编。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介绍了古树名木保护的理念与实操技术,包括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技术的研究现状、古树名木长寿原因及其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12个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实操案例、2株古槐迁地保护移植案例及古树名木复壮工程监理等。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可操作性,体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编写中,以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为主线,以古树名木复壮为核心,将古树名木复壮及移植实操案例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实践(精)》适于古树名木养护管理一线技术人员、研究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古树、林学、园林、森林
本书重点阐述了木材的解剖、化学、生物、物理、力学和环境学特性及其与加工利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介绍了木材改性、木材与林产品检测、木材科学保存、制造新型木材、现代波谱分析和计算机视觉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技术及最新进展;评说了我国的林木资源及当今世界木材科学研究等内容。
本书为系统梳理收集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图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介绍了火龙果的品种资源概况、品种分类及分类标准、主要品种、产地、品种评价等,全书图文并茂,每个品种文字搭配5~7张高清原色生态图片,以便读者阅读。内容依次介绍了国内育成品种、国外育成品种、地方品种(品系、株系)、野生及近缘种。
.
枣树是我国原产的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栽培面积3000多万亩,产量900多万吨。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枣树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枣树设施栽培也是枣产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结果。本书详述了枣树设施栽培概况、枣树特性及品种、枣树栽培设施规划与建设、枣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枣树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运等内容,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典型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枣树设施栽培的管理方法。本书以实用技术为主,对于指导枣农操作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枣树现代化设施栽培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广大枣农、枣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自20世纪80年代初,热林所科研人员开始系统地开展木麻黄研究,先后从国外引种2个属25个种260多个种源和620余个家系,并承办了 第四届国际木麻黄研讨会 ,积累了丰富的木麻黄研究与应用资料。本书着重介绍了热林所木麻黄研究者近4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有关木麻黄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全书共有10章,分别为绪论、木麻黄生物学、种质资源引进与遗传多样性、木麻黄遗传改良、木麻黄分子生物学、木麻黄繁殖栽培与经营、木麻黄病虫害、木麻黄利用、木麻黄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以及木麻黄树种介绍。书中正文后汇编了4个附录,即木麻黄科植物的种属名录、木麻黄病害名录、木麻黄主要虫害名录及木麻黄林下植被种类名录。
人参(PanaxginsengC.A.Mey)为五加科(Aral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黄参、地精、神草,被视为百草。主要产区为吉林省抚松、通化、靖宇、长白、集安、敦化、安图、珲春、汪清等县市,占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脉的45,是长白山系的主体。目前,河北、山西、云南、四川等省,凡引种较易成功的,多为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壤为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年降雨量为600~1000mm。现主要为栽培的园参,以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其对日光、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要求比较严格,本书结合外人参产业的发展情况,对人参种植过程中典型注意事项、常见病虫草,尤其对农田栽参、林间栽参、老参地再利用进行重点解释。
茶产业是福建省农业优先发展的九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涉茶人口超过300万人,是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茶树良种是高效生产的物质基础,在特异品质、产品多样化与市场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事实证明,国内外茶叶生产的每一次飞跃总是与新品种的育成和利用分不开的。 陈常颂、余文权编*的《福建省茶树品种图志》介绍了45个福建省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 定的茶树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每品种还配以新梢、植株和生产茶园、成熟叶片、花朵等图片,对茶树品种鉴别、品种选择应用等具有实际意义。 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茶树品种工具书,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茶树育种和茶业技术人员以及茶叶生产者等提供参考。
本书首先从 科学共 识、 共同应对和 林 业规则的角度入手,向读者 全面介绍了 应对气候变 化的认识和行动过程,帮助 读者进一步深化对林业碳汇 在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 要地位的认识;接着,本书 从林业在 双碳 进程中的战 略任务、奋发作为、现实差 距、战略谋划和前景预期着 眼,帮助读者深人了解 总体部署对林业碳汇工作提 出的要求,了解林业碳汇工 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对 工作中存在差距的分析,深 化对巩固提升林业碳汇能力 的行动的理解,了解森林碳 汇将给森林保护、森林可持 续经营和林业发展带来的重 大影响;随即,本书从林业 在 双碳 进程中的市场机制 和供给角度介绍了许多读者 为关注的 外碳市场发 展状况及碳汇开发交易的 新要求; ,本书又用近 一半的篇幅,从坚持统筹推 动、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试 点示范、开发碳汇项目、加 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林业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把林业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亘古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拥有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林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我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基于竹材细胞壁的壁层结构及微纳观力学的研究,是竹材材性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探索竹材复杂力学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书基于目前**、前沿、全面的壁层结构及微纳观力学测试技术,研究了竹材纤维、薄壁细胞及导管的壁层结构,重点研究了竹材纤维细胞壁的力学特性,分析影响竹材细胞壁力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与木材细胞壁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探索发育过程对竹材细胞壁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竹材卓越的力学特性,促进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竹材微观力学方面的发展。
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精)》用精美的植物图片,以文附图的方式,对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主要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及现状。第三部分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保护事业的科研、行政、执法人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师生以及野生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白茶作为中国的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非常珍稀的茶类,全世界只有中国福建出产,政和白茶堪称世界白茶之祖,近年来全国掀起 白茶热 ,市场亟需一本全面描述政和白茶的专业图书。《政和白茶(第2版)》从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美学等各个全面描述政和白茶,行文质朴,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一本关于政和白茶的百科全书。
林源活性物质来源于森林植物,是能与自身或其他生命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并产生靶向功效的生物小分子的单体化合物或混合物,它是制备维护或保障人类健康,以及控制其他动物、植物疾病的医药、兽药、农药及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因而是发展高附加值林业生物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本书系统介绍了以自主创新的分离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分离技术手段在喜树、长春花、甘草、迷迭香、茶叶、北五味子、刺五加、落叶松等植物中的林源活性物质分离上的应用。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油果兼用的独特树种,油橄榄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重要的木本油科产业。本书展示了作者长期不懈努力从事油橄榄的生产管理、深入一线考察调研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发展油橄榄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及技术参考价值。
本书论述了中国五千年森林思想,目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包括:先秦时期,受五行和天人关系思想影响,诸子们提出仁者乐山、森林以时禁发的主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思想家们提出人工种植竹木桑果以满足百姓物质生活需求的建议,森林的宜居功能受到重视,森林哲学、美学思想得到发展。宋辽金元明清时期,林业政绩考核的思想和制度得以建立,深化了森林佐食、入药、园林、护田、防水灾等功能的认知。近代时期,在水旱灾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学者们放眼看世界,提出发展林业教育、振兴林政、大规模造林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业思想从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步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城市林业、森林美学等思想理论蓬勃兴起。本书可供从事林业、生态
本书是对一种红树林可持续开发利用创新模式的总结,反映了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研发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全书共分为九章,*章详细介绍了现有红树林养殖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第二章到第九章分别介绍了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研发历程、原理技术、构建过程、适养动物及苗种供给、运行管理、内部环境特征、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健康评价和在人工红树林湿地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展示了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可借鉴的典型案例,探索了解决传统养殖跟红树林争夺滩涂空间难题的一个新途径。
本书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以两山理论的具体含义为切入点,以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主线,首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著名科学理论,梳理两山理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哲学、经济学和产权视角深入剖析两山理论的内涵、理论基础,并提出中国发展走 两山 之路的制度体系如何构建;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资料收集的方式,梳理了各地践行两山理论的历程,总结出可以推广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检验构建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内容全面、论述科学准确,研究探讨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根本问题。相信该书的出版,不但对从事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学者、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等有所启示,也将对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两山理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徐庆生、徐希西著的《正山堂茶经金骏眉(精)》以历史为起点,条分缕析,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金骏眉红茶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融专业性、理论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创红茶,开创了世界红茶之源,名为正山小种,被认可为红茶鼻祖;后流传于世,漂洋过海,成为世界统饮名茶。2005年,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颠覆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用奇种茶树品种的芽顶*JIAN,研究创制了金骏眉。它的创新与突破,开启了中国很好红茶的业界传奇,引发了靠前的红茶热,为中国红茶的重新崛起做出了贡献。如今的金骏眉,已成为中国红茶很好品质的代表和象征。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理论,是一项强调土地化利用和功能效益化的规划理论,能够对新城的绿地规划和实践给予有益的指导。它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及社会学等融入到规划领域,成为构建新城综合性绿地网络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支撑,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整合与空间分析。 本文以新城绿地系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园林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城市绿地发展历史和国内外新城绿地实践进行归纳、比较,在GI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探索新城绿地系统网络化构建的适宜途径,并将其运用于南京仙林新城绿地系统网络化构建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