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园》收录潘国灵在港著名小说《失落园》及若干从未结集的新篇,极尽诡异、残酷成长特色,以失落的碎片编织花冠,有时轻盈迷醉如附毒的马鞭草和迷迭香,有时狂暴压抑如乌鸦盘旋的金黄麦田。小说的寓言笔触多有意境,小至一只蚊子、一只乌鸦、一只蝴蝶(〈鸦咒〉、〈小蚊子〉、〈我到底失去了甚么〉可合称为「动物小说篇」)都可以对寻常世界做成骚动,本该温煦的儿时游戏(〈游戏场〉、〈游戏〉)竟也渗出浓浓的哀愁与寒光。其中,〈我到底失去了甚么〉和〈失落园〉都曾被翻译成英语,后者更在美国出版成艺术图书。「失落园」是点题之作,其实也是整本小说的构筑模铸。
“撑过去一天,再撑过去另一天,这究竟算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的人生。’” 弗雷德丽卡28岁,但她觉得人生已经快结束了。 象牙塔里的思辨与诗意,在婚姻的巨塔里一文不值:昔日的机智雄辩,被认为是喋喋不休;曾经的骄傲笃定,被当作是轻浮愚蠢。 所有的失落、痛苦与挣扎,如今逐渐归于沉寂,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它们正在安静的表象之下寻觅一个裂缝。 一天深夜,丈夫向她砸来一把斧头,终于打破她内心长久的沉默: 我曾是一个重要的人,我要让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巴兰沙家族的人都说,它们的老祖宗朱穆克的儿子巴兰沙生下来的时候……
【新华书店直营】 约翰欧文系列小说共4册 作者 (美)约翰·欧文|译者:孙璐 原价 ¥285.80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出版时间 2017-08-01
张百年著的《静静的军天湖(亲历七千三百天)》是靠前部以作者亲历20年,而写出的关于劳动教养和改造的纪实性作品。宣城军天湖,先关劳教后关劳改,有公开性,也有秘密性。万般痛苦,历历在目。不过,那里也是好人多,有的干警,好得让人放声大哭……
在战争动乱年代,一个家境贫寒只读过十年书的小知识分子,读了毛泽东《新民主义论》,走上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把建立独立、民主、平等、富裕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礼会主义革命时期”,他感到现实的社会与理想的社会并不相同,在信仰、事业、婚姻等许多问题上不断发生碰掩,成为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的批判重点,还通过下放“北大荒”等手段强制改造,时光在迷茫、痛苦、挣扎中流失。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强制思想解放、社会和谐,虽然不再有人对他强制改造,他仍然认真反思70年,尤其是参加革命工作后的曲折历程,豁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拥有共产党员称号的民主主义者,但不是旧民主主义者,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新民主主义者。
褐色的鸟群扑闪着羽翅,掠过“水过”银白钢蓝色的天空,在看不到边际的棕红沙滩上布下如歌的哨音。这些褐色的候鸟天天飞来“水边”的公寓,但它们从不停留。
《平凡的世界(共3部)》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 联合国 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
程民德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外知名的学者。学生们的成长,也都时刻得到他慈父般的关怀和指导。程民德教授高望重,得到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公正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待人宽厚,对已严格,乐于助人。他在中国数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是我国数学界具有极大凝聚力的领袖人物之一。我们悼念他,要更加加强团结,实现他的遗愿,为在21世纪把中国建设成数大国而努力奋斗。
“世界上变好的路是谁都拦阻不住的。”《甘特先生/孟加拉语文学名著译丛》是印度文学巨匠萨拉特·昌德拉·查特吉的自传性长篇小说。主人公斯里甘特既是一个正直、富有学识、具有进步倾向的绅士,又是一个踪迹不定的流浪汉。有一次,他在王子的宴会上遇见了歌姬拉吉拉克什米,认出她就是自己少年时期的同学。拉吉拉克什米善良美好的品质令他心动,不幸的寡妇遭遇又令他同情。但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两人不得不离别。斯里甘特重新踏上漂泊之路。在流浪生活中,他见到了许多不同遭遇的妇女:默默承受丈夫折磨的忠贞妇女安诺达、敢于冲破封建牢笼与心爱之人结合的奥帕娅、为维护道德和公理而毅然放弃富足生活的苏南达、勇于赎罪的虔诚信徒科莫尔洛达……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旅途的见闻深深影响了主人公,促使斯里甘特和拉吉拉克什米大胆挣脱封建
《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是伊凡·蒲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蒲宁又是俄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1933年获奖后对记者说:“我深信瑞典科学院首先要褒奖我的是最近一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本书是“钟情蒲宁三十年”的戴骢先生的译本,配插图出单行本。
汪长明体魄健壮,退休后,将夫妻的交欢等同于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体现,兴趣不减,始终认为那是快乐,人生也因为有它,才特别兴奋,才有期待,不愉快和烦恼也会炯消云散。然而,当妻子拒绝了他的床上的需求后,他一下子迷失了方向。他买了性仿真用品;他几次试图出轨另找性伙伴,始终在最后的道德底线上苦苦徘徊。以至于后来想回到自己年青的时代,几多向往;在一次战友组织的到当兵的地方旅游时,汪长明独自去寻找那条曾经的山中小路:这条小路,是他认识初恋女孩的地方。最后,汪长明在这条山中小路中失踪。《寻找曾经的山中小路》作者黑泥以朴素的笔触,叙述了小说主人公下半生被常人看来近乎“低俗”的生活经历,以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呼吁社会给中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更贴心的关注、更多的指引和帮助。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尽管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学院派极为不同。卡内蒂采用的是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如卡内蒂通过深入分析患者席瑞柏的回忆录,揭示统治者和偏执狂的共同点:、慷慨、藐视他人、幸存感(即比别人活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