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青年鲁滨孙不安于中产阶级的安定平庸的生活,在去非洲途中遇风暴只身漂流到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了近28年。他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改善了生活条件。乘英国商船回国。作品歌颂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冒险进取的精神,在歌颂人和自然界斗争的同时又极力美化殖民掠夺行为。鲁滨孙成为资产阶级企事业家的英雄典型。画家黄云松根据笛福的这部小说曾先后四次创作了同一题材的连环画作品,这里发表的是1991年第三次创作的《鲁滨孙漂流记》。
《德国民法典》版于2004年、第2版于2006年、第3版于2010年出版后,获读者普遍好评和广泛认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德国民法典的动态,译注者依据德国民法典的版本重新进行了翻译、修订。第4版对比了德国民法典的德文原版与多个英、法、日文译本,力求使译文更为准确;吸纳了读者的批评意见,并参考截至2014年7月的德语文献对全书的注解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使译文和注解的质量又上一个新台阶。 本书是拥有中、德两国法学博士学位的陈卫佐教授历时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无论在严谨态度和翻译技巧,还是在学术功底和专业水平上,均堪称最值得信赖的德国民法典译本和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民法著作。
18世纪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杰作《斯泰封插图本:浮士德》,坊间多有译本。我们的这个版本既属于“名著图文馆”系列,则依照我们的编选原则,为名著、名译、插图的合璧版本。译本采用郭沫若先生的经典译文,此为80年代末以来首次推出的版本。插图采自郭沫若先生于40年代编印、绝少流传因而弥足珍贵的《浮士德百三十图》,由弗兰兹·斯泰封绘图,亦是《浮士德(斯泰封插图本)》的经典插图作品。因此《浮士德(斯泰封插图本)》不仅体现郭沫若先生译介《浮士德》的思路,亦是这本名著在华语译界次以名译、插图的方式推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痛苦选择中演进的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它所表现的深刻历史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承续与终结,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先声。作为历史“中介物”——过渡转折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其承先启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