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北京丛书”包含四个子系列,分别为《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选取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门类——诗歌、戏曲、散文和楹联,广泛搜集、整理历史上在北京创作,反映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并约请名家精心解读背景内涵,详尽注释字词典故,助力读者品读理解北京历史文化。该丛书全面反映北京的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让广大读者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记住北京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莱茵河底的众仙女守卫着一块魔金,用这块魔金铸成指环戴上后就能统治世界,但此人必须抛弃爱情。尼伯龙根侏儒阿尔贝里希盗得魔金铸成指环,成了世界。众神之主沃坦建造供诸神栖居的瓦尔哈拉宫的计划给故事带来了波澜。之后,英雄齐格蒙德赢得了指环,但他却遭到了背叛引来杀身之祸。齐格蒙德的情人、沃坦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把这指环带回了莱茵河。最终,众神们的栖居之地瓦尔哈拉宫付之一炬。
品特是一位富于演出经验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不仅具有文本价值,而且富于舞台效果。 《品特戏剧集》分为《送菜升降机》、《归于尘土》两卷。 本卷为《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 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
译者力图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既忠实于原作,又晓畅可读的译文。但前者显然应置于首位,因为翻译是一英受限制的工作,要让马基雅维里说中国话,更重要的却是要让读者能读到马基雅维里写下的话。译者心目中的本剧读者,除了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还包括对也基雅维里其他方面思想感兴趣的人.这两类读者的要求似乎是有所不同的,要想同时满足,犹如一仆二主,好像不大可能。剧中的诗歌。马基雅维里原作是很优美的韵文,译者尽量想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但往往力有不逮,也只好空留一份遗憾了。 译者在意大利语和文学这两方面都是外行,此次“越界飞行”,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thymos),很不自量力,繁荣昌盛漏这处,还望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本剧的语言,在语法、词汇等诸方面均与现代意大利语差别甚大,有许多单司,译者手头的《意汉词典》,
作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初探,魏城璧、李忠庆所著的《中国戏曲翻译初探》尝试以专题形式通过质化、量化的研究方法,探讨几个与中国戏曲翻译研究有关的重要课题,并对个别译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及讨论,希望借此为中国戏曲翻译研究略尽绵力。再者,为了彰显中国戏曲翻译研究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特性,《中国戏曲翻译初探》所讨论的专题同样涉及不同的学科范畴:我们先从西方戏剧翻译理论概述切入,进而探讨西方戏剧翻译标准中的“可表演性”在中国戏曲的语内及语际翻译的应用。为了让中国戏曲翻译研究更全面,我们加入了有关戏曲传播的专题,初步阐述了中国戏曲早期在欧洲的翻译及传播概况。此外,我们特别选定了《牡丹亭》英译本进行专门研究,探讨译者在戏曲翻译时遇到的困难,以及采取的翻译策略,其中更深入讨论与跨文化翻译有关的两个专题—
粤讴,又称越讴,也可泛称为“广东调”,主要是指流行于广州地区的粤语说唱曲艺,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同属粤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起的粤讴多由文人用广东方言创作,本来是珠江花艇、欢场所唱的情歌。粤讴多为作者有感而作,因此反映的历史面貌、民生状况、男女心声或论者意见,都是实在、率真而深刻的。20世纪初,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粤讴的通俗和传唱功能,纷纷在期刊发表包括粤讴、弹词等通俗作品。后来复因政治需要、潮流需要、革命需要或宣传需要,粤讴发表更是风行一时。所以,粤讴除了可以折射出曲艺、文学、语言的价值,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口述、说唱历史,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 《岭南文库:粤讴采辑》收录招子庸《粤讴》,香迷子《再粤讴》,《欢喜果粤讴》,廖凤舒《新粤讴解心》,《黄鲁逸粤讴》,冼玉清《碧
布莱希特最早阐述自己对戏剧新观点的文字,多系以剧本说明的形式写就的,如《关于 跋语》《关于 跋语》等,希特勒上台后,布莱希特流亡国外,疲于奔命和致力于反法西斯斗争,更无暇作系统的理论梳理。《戏剧小工具篇》是作者战后回国途中在瑞士撰写的,可说是布莱希特篇系统的理论著作,素有“新诗学”之称。
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编著的《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试图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新的社会现实,以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所选凯恩《摧毁》和《渴求》、尼尔逊《审查者》、马勃《亲密》、麦克多纳《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这六部剧作均热演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和世界各地,它们已成为西方的当代经典。
《张协状元》通过分场的舞台处理,随着上、下场,场景与环境随着变换。这种上、下场本身就突破了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使之具备了宏大的结构体制,展现了复杂而广阔的人生场景。温州南戏又是以“代言体”作为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完成由叙事体的讲唱到代言体的扮演这一关键性转变。它的历史价值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本书的校注是在钱先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和王季思先生主编《全元戏曲·张协状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参考受益良多,凡加引用之处均一一注明。这次校释采用以《古本戏曲丛刊》影印的《永乐大典》本的抄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