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翼(1849-1917)字逖先,號磊会又號磊廬。因寓居無錫,又號梁溪坐汉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篆宗石鼓、鐘鼎。隸法漢碑,亦工行、楷。時與吴昌碩、高邕之、汪询同稱海上四人書法家。光绪中曾隨朝賀使赴英,參加英女王维多利亞登基五十年慶典。中年後其作品上常鈐有鄧石如所洽一白文長方印,文曰“八分一字直千金”,可見其時譽之高。著有《磊盒金石跋尾》、《漢碑範》、《倫敦風土記》《倫敦竹枝詞》《清代野記》等。這批由張祖翼生前收藏的魏碑拓片,均為整拓本,歷經百年,保存完好。我們從中精選出最精彩的部分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和研究者。為了盡量傳遞山原拓的整體信息,我們特依照拓片原件整張拆叠的方式,原太原色精印、力圖限度地再現原件風貌。《北魏光禄大夫于纂墓誌》,北魏孝旨二年(52
在六朝墓志中以魏为最盛,乃因其亭国既永,艺业日臻,特别是孝文皇帝好文,喜润色金石之故。北魏为与三国时期曹魏相区别,故又称后魏。公元四世纪末,鲜卑族部落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拓跋珪于公元三百九十八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即为魏王朝。从出土的平城时期的墓志来看,还保持着较浓的隶意,公元四百九十四年又迁都洛阳,可以说在迁都活阳后的近一百五年的历史中,是北魏墓志的大宗,唐有为《广艺舟双辑》谓:“北碑莫盛大于魏,莫备于魏,兽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黼黻,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原先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墓志沉睡了千余年,直至二十世纪初,在建陇海铁路进,才纷纷出土,并焕出它迷人的魅力,受到世人的重视,北魏墓志以洛阳出土为最多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十月为祀山颂神而立。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45里王村之封龙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植城中薛文清书院,无奈此碑过重,运输工匠苦其太重,擅自将碑凿分两段起运,不料竟断裂为三,实为可惜。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高汉尺六尺七寸四分,广三尺八寸五分”,“字径二寸余”。此碑因发掘较晚,所以从名声上比《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西狭碑》之类稍微次之,但《封龙山颂》确实有其特殊的意义,堪为经典。
无
《名碑名帖完全大观11: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在全国书法读物出版中倡导“以人为本”和“完全大观”的理念,借用现代电脑技术,对传统碑帖字进行适当放大,有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修复;对原碑帖中极度漫漶而难以辨识的字,则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和碑帖本身固有的法度,优选碑帖字中的相关笔画和部首,进行严谨的组拼,追求一笔一画的原汁原味,仅供读者参阅。
黄自元是清代楷书大家,他总结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爱,其书法雅俗共赏,目前市面上多为单本小字,本集收录《正气歌》、《治家格言》、《励志诗》、《读书乐》、《周自庵先生寿叙》及《楷书九十二法》6种,放大印行,甚便书法爱好者临习。
人美书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2018年重点推出的书法碑帖类图书,近期将陆续面世。全书采用大八开彩色印刷,由名家主编,选本精良、图版清晰、释文严谨、技法娴熟、印装精美。 n n该系列书分为:天卷 真书、地卷 草书、玄卷 隶书、黄卷 篆书、宇卷 行书五个大的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多部分卷,其中天卷 真书30卷和玄卷 隶书12卷将提前上市。 n天卷 真书系列由北碑名家孙伯翔先生主编,后附孙先生名作《怎样写魏碑体》等真书技法和历代集评文章; n玄卷 隶书系列由隶书名家著名学者华人德先生主编,附有华先生著名隶书研究文章和技法讲解,以及历代集评文章,方便读者欣赏、学习、临摹。 n
《曹全碑》由赵国英主编
《石鼓文》系先秦战国刻石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且代表性。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时原,唐初被发现。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特别是后两者,曾先后作《石鼓歌》称颂。自此《石鼓》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一○四九至一○五三)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一一○七至一一一○)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人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据载宋人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害,曾填嵌金泥加以保护。金人获得后剔去金泥进行拓印,辗转流传至今。一
本套碑帖精选历代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之贴。
李邕(公元675~747年),字泰和,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世称“李泰和”、“李太和”,或因其曾任北海太守而称作“北海”、“李北海”,有“书中仙手”之美誉。其父李善,乃当时学者,因贺兰敏一案被株连,配流岭外。赦还,不复入仕,闲居汴、郑(今河南开封、郑州)之间。所注《文选》60卷,被视为经典。邕幼从父学,善辞章,有文名。知遇于当时名士李峤、张庭圭。因性格直拗且狂放自矜,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李邕资质甚高,才华横溢,有“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为一时之主”之称。((旧唐书·本传》称:“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李邕书写的碑文和所撰碑文数量之多,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也从侧面看出李邕书法与文辞俱佳。其所作碑版基本上是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流传至今很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郑和新、洪亮编著的《三国皇象急就章》是书法入门者以及青少年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料。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南扬旗田(今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咸丰二年(1852)移置曲靖城内,今存于曲靖一中校园内。此碑整体长方,高183厘米,宽68厘米,厚21厘米。碑首半椭圆形,碑额5行,每行3字,内容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书体与碑正文相同。碑正文13行,每行7至30字不等,共336字。碑下端另刻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除末行一字残缺外其余均可识。
《衡方碑》全称为《汉故卫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是衡方的门生故吏朱登等人为其所立颂德纪功之碑。碑高2.4米,宽1.1米,厚0.25米。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计有815字,字径4厘米。碑阴原有字,据载可辨者有23行71字,在清嘉庆时尚留“故吏故民门生”清晰可辨,今已漫漶不存。碑额也是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府君之碑》,计2行10字,字径9厘米。原碑立于山东省汶上县,清雍正八年(1730),汶水泛决,碑卧陷,后由乡人郭承锡重立,现藏山东泰安岱庙。《衡方碑》笔力雄健,朴茂高古,是著名的汉碑之一。自宋欧阳修以来多见著录,如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
很早就想编一套有关书法的书了。这十年来从事的大中专书法教学工作,让我对书法的学习和教育都有不少体会,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教学别是现在在艺术院校书法本科专业从事教学,对专业学习和业余学习书法更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书法学习,视为正统,当从历代名碑名帖入手。对某名家法帖碑书临摹到程度,明其运笔、结字等法理后,就应逐渐应用和创作。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对联、条幅、横幅、中堂、扇面、册页和手卷等,都是传统书法艺术的瑰宝。对联字数简约,章法简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形式,因而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初涉创作的,不管是对专业还是业余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都备受青睐。对联是讲究对仗的独特文学体裁,历史悠久,雅俗共赏,文人好悬挂书斋雅赏自勉,百姓爱贴门户庆喜纳福,因而对联还有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将历代书法
《北魏元昭墓志(初拓本)》是一件品相清新、书刻俱优的佳作。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细腻之情,具有高度的耐心和稳定的技巧,以至于首尾一致,毫不苟且,纵横有致,灿然而成。该铭用笔为方,但不峻切锐利,方中带圆,既见筋骨气力又能婉转柔和。行笔为楷,楷中略带行书笔意,因而生机活泼。
“走近翰墨·名家书经丛书”特邀书法家以自己擅长之书体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每种经典均有楷、草、隶、篆、行五体,书写形式为小品册页,原大彩印,展现书家作品原貌。书后附有书家自撰“书经随想”一篇,细说抄经心得与书写要领,指导读者临摹,可为习书范本。《黄庭经》是中国道家重要经典,它包括《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统称《黄庭经》,传说是西晋魏华存夫人所作。书法史上,书圣王羲之曾有“写《黄庭》换白鹅”之典,并有小楷《黄庭经》拓本留传。故抄写《黄庭经》历来为书家所重。《篆书黄庭经》录自唐务成子注明刊《正统道藏·云笈七籤》本《太上黄庭外景经》,由书法家韩天衡先生用篆体书写于彩色笺纸上,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集字古诗放大本:颜真卿》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选自楷书名碑《勤礼碑》。《勤礼碑》全称《汉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碑侧5行,行37字。1922年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勤礼碑》为颜真卿晚年成熟作品的代表。笔法精妙纯熟,结字雍容闲逸,章法浑穆有庙堂气,笔力道劲不失婉约。沉着内涵,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此碑堪称典范之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楷书的极好范本。
此册《竹山堂连句》,系绢本,原为大幅,后改装成册,现为十五开,各开大小稍有出入。楷书,字大二寸许。为颜真卿六十六岁时所书。但亦以伪为迹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宋米友仁鉴定跋,并绍兴连印。元有张氏珍玩。明入朱?晋府收藏,后有王世贞藏印。清初归梁清标,曾刻入秋碧堂帖。嗣经安岐、铁保等递藏。墨缘汇观曾著录。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遒劲雄逸而时时吐姿媚,真蚕头鼠尾得意笔。大较与《家庙》颉顽。而此乃手迹,又当远胜之。〗清安岐《墨缘汇观》:[结字端严,运笔裕如,有天然沉着之气。』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此联句书其大字虽近于《家庙》诸碑之样,而波磔间已用古藤古钗之脚,则是精熟争坐行书而用于正楷。』
《邓石如隶书三种》选编的邓石如三种隶书法帖,是房弘毅多年于日本收藏的珍贵品种,在国内较少见。种《周易谦卦六屏》选自日本青砚会《完白山人隶书周易谦卦·双石先生遗墨集》(一九九四年十月版);第二种《崔子玉座右铭》选自日本二玄社《中国法书选五十六清邓石如集》(一九九〇年五月版);第三种《张子东铭》选自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一百五十二·清邓石如张子东铭》(一九七〇年七月版)。
《是“原迹放大碑帖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图书是以中国历代的碑帖精品为母本,以高清放大的形式进行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临摹学习的范本。全书由“原迹放大碑帖精粹”班委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