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宣示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锤繇的代表作,几十八行,今所传世者或谓王羲之临本。梁武帝萧衍尝评锤繇书法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古今书人优劣评》)。此书笔法厚重,结体宽博,意态古朴,纵横使转,备尽法度,洵为正书之祖。 《乐毅论》为东晋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此文为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所撰,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之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付与其子王献之的。释智永将此作推为王羲之正书之首。褚遂良《右军书目》亦称此作为王氏正书*。现所传世者均属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宝晋斋法帖》本、明《停云馆帖》本、清《快雪堂帖》奉等,其中以《越州石氏帖》本为*。它写得雍容大方,笔势精妙,行笔自然,充分表现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和优雅的神采。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四种,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走向新区域、新高度。
颜真卿(公元七○九~七八五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玄宗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后封鲁郡公,因有「颜平原」、「颜鲁公」之称。他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代宗师。「祭侄文稿」是其年届五十,为堂兄之子季明在「安史之乱」中不屈牺牲而写的祭文。书家将悲愤之情倾注于笔端,奋笔挥洒,写就这篇行书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卷墨迹为纸本,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七十五点五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东北朝碑刻作品分布于山东莱州云峰山等二十一座山上,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摩崖刻经)之一。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在2019年,山东美术出版社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合作推出了《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将在近期再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的四种大字临习本。以《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陈思王庙碑》《郑文公下碑》和《论经书诗》这四件经典的石刻作品为出版内容。《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坐落于水牛山上,镌刻于南北朝时期,书体结体茂密,隶楷兼蓄,方圆并用,给人以风润厚美之感。《陈思王庙碑》立于山东东阿鱼山祠内,陈思王,即曹操第四子曹植。此碑
《历代行草精选》曾是我社早期书法碑帖类图书中比较成功的品种,当时推向市场后,该丛书以其新鲜的经折装订样式让读者阅读临习时耳目一新,引起出版市场的争相效仿。该套丛书在走过数年的图书市场周期后一直未有新的替代产品推出。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总结《历代行草精选》后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一、该丛书为单色黑白印制,已经显著落后于碑帖图书市场巨量的四色印刷字帖;二、当时内页采用的廉价的轻型纸,印刷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风貌;三、稿源图片质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四、该套丛书定价低,导致发行利润不佳;五、采用统一书号,导致发行不畅;六、该套丛书未将历代碑刻字帖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读者群。 此次出版,针对上述缺陷逐项做出整改,315mm乘140mm,成品书更长且略狭,四色精印,计划分楷、行、
《晋高丽好大王碑集联》简称《好大王碑》,又称为《好太王碑》无书刻年月。本书将碑刻以集联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将释文同时呈现出来,更便于读者临写与研究,此书的出版,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创作根据与创作范本。降低了书法创作门槛,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
本套技法精讲系列丛书第三辑,是本社针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碑法帖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历代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故宫数以万计的碑帖藏品中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相关碑帖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竖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结体特征(包括难辨字、形近字、同字异形)等方面,是一套专为临写与研究名碑法帖而编写的参考书。
《石鼓文》系先秦战国刻石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且代表性。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时原,唐初被发现。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特别是后两者,曾先后作《石鼓歌》称颂。自此《石鼓》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一○四九至一○五三)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一一○七至一一一○)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人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据载宋人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害,曾填嵌金泥加以保护。金人获得后剔去金泥进行拓印,辗转流传至今。一
本书对王羲之所书《圣教序》的笔法与运笔、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体变化及章法与创作等进行了详细讲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领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一通一晤一一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一已一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一览一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圃,中年后更字昌硕,民国元年后署苍石、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缶道人、苦铁道人、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破荷亭长、石人子室主人、石尊者、五湖印匀、老缶,小名乡阿姐,浙江安吉人。曾在杭州“诂经精舍”拜经学巨擘俞樾为师习辞章和训诂之学;又在苏州入书家杨岘门下学金石学和书法;并与的金石文物收藏家过从,得吴大潋、吴云和潘祖荫等人赏识,以遍观诸家收藏的金石碑刻拓本及书画真迹,眼界为之大开。吴昌硕精研金石,善摹《石鼓文》,兼有书、诗、画、印四绝。其画因受徐渭、朱耷、石涛、李弹、赵之谦诸家写意画影响,博取众长,自创新貌,开吴派艺术之先;其诗初学王维、杜甫,后法唐宋诸家,清新淳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创为一派,一九一三年被公推为西
唐代颜真卿是书史上居了在先启后地位的的巨匠,他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特别是他的正书,向以雄浑丰腴、骨力遒劲、气概凛然著称。他在继承前人书风的基础上锐意革新、一变古法,创造了君临天下、雄视千古的〔颜体〕书法,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变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是历代珍藏碑帖精选系列丛书之一。 《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的盛年之作,是其楷书作品。该碑笔法结构严整、清雄刚健、骨力遒劲、气势开张,为颜碑中的精品,千百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 本书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参考、临摹、学习。
书法学习,视为正统,当从历代名碑名帖入手。对某名家法帖碑书临摹到一定程度,明其运笔、结字等法理后,就应逐渐应用和创作。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对联、条幅、横幅、中堂、扇面、册页和手卷等,都是传统书法艺术的瑰宝。对联字数简约,章法简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形式,因而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初涉创作的,不管是对专业还是业余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都备受青睐。对联是讲究对仗的独特文学体裁,历史悠久,雅俗共赏,文人好悬挂书斋雅赏自勉,百姓爱贴门户庆喜纳福,因而对联还有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将历代书法名碑名帖集字对联佳作编辑成书,使书法艺术和对联艺术相得益彰,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砑(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早年从卫夫人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成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中国历代碑帖技法导学集成·笔法导示(12):王羲之十七帖》坛亦有很大影响。所书作品有《兰亭序》《穴快雪时帖》《奉橘帖》《丧乱帖》《上虞帖》等。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代碑刻。太宗李世民制文,高宗李治又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今存有四种石刻。一、褚遂良正书。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称 雁塔圣教 。碑分二石,序、记分刻。《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三寸,宽三尺五分。前碑共二十一行,满行四十二字,后碑自左至右,共二 十行,满行四十字,书法遒健雅丽,是褚书晚年代表作。近人沈曾植以为: 《雁塔》专趣超纵,例以《房玄龄》(碑),却病其夫和 。 二、王行满正书。显庆二年(657)建于偃师(今属河南)。《金石草编》载:碑高八尺四寸,宽四尺三寸五分,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中州金石记》云: 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 三、褚遂良正书的临本,一说是褚氏的别写本。序、记同刻一石,款记 龙朔三年 (时褚氏已殁五年)。建于冯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