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系统论述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是傅抱石。一九五八年,即齐白石逝世的第二年,作为现代画家中学术素养超群的傅抱石就在《文汇报》发表《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一文,称“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发挥的实在不亚于绘画”,“把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霹雳一声”开始《齐白石作品集·印谱》撰写的万言长序——《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认为《齐白石作品集》所收“三百多方印章也是他为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极力赞扬“老人在篆刻艺术上‘胆敢独造’的革新精神”。除了这些溢美之辞,傅抱石对齐氏印艺的具体评述可谓穷源竞委、条分缕析,尤其是论齐印篆法既“平易近人”又“妙招频生”、章法既“生动活泼”又“化险为夷”、刀法既“干净利落”又“奇崛多姿”,因此“看到了健康清新的意
书法作品创作完成,一般要在署款后钤上名印,有的还要在右上角钤引首印,以及在适当的位置钤闲章,这样,一件书法作品才算完成。也就是说,一件作品要钤盖一至三方甚至更多的印章。这应该是几百年来已成定式的一项书法创作规则。其实,不光书法作品,水墨画也是一样,作者在画完后需要落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钤上名章,以及压角章等。如果只署名而未盖章,总觉得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可见,印章在书法绘画创作中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以系统的架构、翔实的史料,辨析入里地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时代——明清以降的流派时代及其艺术精神,堪称是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数十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以“推陈出新”的史学观念,建构五百来篆刻流派发展史的框架。 二、以篆刻发展和流派孳变视角遴选篆刻艺术家。 三、体例严谨,脉络梳理清晰,编排主次分明。 四、引入新见资料,体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