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隶书字汇
中国碑帖精选系列,顾名思义,精选了我国古代代表性的、影响力最广泛的碑帖。每册均系原碑影印,每页均附释文,书后还附有解说,实是我国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及书法研究人员的选择。 本书为其中的自叙帖。 怀素《自叙帖》,纸本,墨迹,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七百五十五厘米,一百二十六行,六百九十八字,狂草,前六行早缺,宋苏舜钦所补。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卷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卷尾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九四O年)重装题记。苏辙、文征明、项元汴等跋,文彭释文。《宝章待访录》、《东观余论》、《墨缘汇观》等均有著录。 书者怀素(公元七二五-七八五年),唐代僧人书家,俗姓钱,长沙人。好豪饮,与[草圣]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酒酣兴发,遇寺壁粉墙、衣物器皿,靡不书之。钱起赞之日:[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唐
陆康先生乃海上金石书法家与篆刻大家,近年来,除书法、篆刻之外,他以一己之力广搜博取,分类整合中国闲章萃语,汇编成实用词典,以期惠泽流播,传布久远,为同道者提供查阅的便利。之前编撰的《中国闲章萃语综汇》早已一书难求,成为海内外篆刻家、书画家案头常设的工具书宝典。原书分修养类、励志类、吉语类、禅意类、山水类、景观类、翰墨类、书斋类、蔬果百卉类、虫鱼鸟兽类等,并以专业眼光精选现当代名家印痕作为示范参照。此次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新编闲章粹语》,新增养生类与感怀类,又在原来基础上新增180枚名家印章,品类与内容宏富。
在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怀素是和他的《自叙帖》紧密相连的,也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不仅因为《自叙帖》是一件狂草的旷世杰作,引人入胜、叹为观止,而且还有那“少年上人”对艺术的痴迷癫狂和惊诸凡夫的言行举止,由此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特有的魅力,同样令人浮想联翻! 清代理论家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尤其草书是中国书法五体书中抒情性和艺术性的书体,是最能反映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才华,从而又是难度的书体。汉末张次把草书创作推向高潮,世称其草书为“一笔书”,有“草圣”美誉,确切可信的作品却是章草。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草书历朝书家青睐,笔势上血脉贯通不断得到强化,然终究受到制于实用,至武周时期的孙过庭尚在延续《二王》轨辙,不敢越雷池一步。
《熊伯齐谈篆刻》由熊伯齐先生多年授课讲义精 编而成。对篆刻源流的概览、对识篆习篆的导引、对 工具技法的解析在书中渐次展开。至于历代篆刻名作 的布局奥秘、作者创作的构思细节等珍贵独特的内容 ,读者皆可由此一窥究竟。本书用平实晓畅、切中肯 綮的阐述构建了一座津梁,使研习篆刻者于此有所启 悟,普通大众亦可获得鉴赏与深入的门径?br/>
《麓山寺碑》镌于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因碑立湖南长沙岳麓寺,故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行书,碑阳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碑阴亦为李邕书,字较碑阳为小。因曾一度嵌入壁间,加之后人妄刻题名于原形阴文字之上,致使字画损伤,故碑阴拓本稀见。碑侧刻宋、明及清人题字、观款。 国家图书馆藏拓本为已经剜洗之南宋拓本。第三行『地位尝高者』之『尝』字左下损,『高』字左半损,右半已挖讹为『焉』字形。十六行『搜』字之『臼』部已成『曲』字状。十七行『止』字成『心』,而碑未『黄仙鹤』三字完好。共四十八开,外框高28.5厘米,宽14.5厘米;内框高23厘米,宽12.5厘米。跋半开。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古文化修养对古代书论中的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进行了甄别筛选、归类整理、考证考据、分析判断、概括总结,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古代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的总结性的著作。 这本书体系独特、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独到、论证逻辑、论据详实,尤其是对书法执笔法、用笔法之诸法的口诀化,这些必将会对书法实践起到很进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书法实践的“工具书”,也是大专院校书法教学、甚至艺术教学的好教材。
怀素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据《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御府所藏怀素草书多达101件,仅次于书圣王羲之。可惜由于战火频仍,朝代更迭,怀素草书如今存世已相当稀少,较为可信的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食鱼帖》、《藏真帖》、《律公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和《小草千字文》。 《中国书法教程:怀素草书习字帖》根据怀素草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草书用笔五法——基本笔法、代笔法、逆笔法、连笔法、曲笔法,结体七法——相加法、省减法、相似法、偏旁法、错落法、尽态法、异形法。从《自叙帖》、《小草千字文》中选出结体美观且为现代所常用的字,依用笔、结体、章法为序排列,对具体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说明。以便使初学者在领略视觉艺术的享受外,在草书知识方面也能有所收获。
本书是晋·唐·五代墨迹选,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鉴赏。
本套丛帖精选了荣宝斋收藏的部分明清书法珍品,分真、草、隶、篆诸体,其中大多为首次正式出版。为了尽可能地方便读者体会、理解原作品精神,丛帖做了展示作品全貌、再现原大、局部放大以及封面附部分彩色原作等编辑加工,对临习、创作和研究均有补益。 黄慎(1687-?),清代书画家。字恭懋,后改字恭寿、菊庄,号瘿瓢、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久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绘画艺术上主要工人物,其次山水、花鸟。常用狂草笔法作车,纵横排行,气象雄传。书法学怀素,工草法,极古劲之致。善用破豪秃笔,笔法狂放不拘而又错落有致。本帖为纸本轴幅。轴心高61.8厘米,宽49.9厘米。
《唐法津禅师塔铭》刊刻于唐元和二年(八○七)四月八日,一九八○年四月于西安市东郊席王公社卞家村出土,同时同地还发现了刊葬于唐大历五年(七七○)的《法津禅师墓志铭》一盒,现均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塔铭为卧碣形,高七三、宽一一七、厚二八厘米,铭文四六行,满行二五字,行书,沙门锐璨撰,沙门法开建。 法津俗姓姚,讳常一,冯翊莲芍人,曾祖绰,朔方节度(墓志作隋内散大夫、忻州刺史》,祖信(墓志作奔信》,秦州成纪县令,父恭,陇右南使、飞驎监(墓志作成州刺史),皆不载于史。法津开元中出家,先后受业于襄阳明(墓志作真》律师、长安花严、东京大照禅师,依次修功德于长安花严寺、秦州灵驽山、长安宝台寺、长安荷恩寺、三原化城寺、长安化度寺,大历五年八月十七日隐化于荷恩寺,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一(墓志
文征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初名壁,字征明,以字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诸体皆能,而且皆有所成。其篆书师法李阳冰,一笔一画不出李氏左右,书风温和,不失书卷气。其隶书则深受《受禅碑》的影并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所书字法之准 结字方整,笔笔入规中矩,于端庄雄健之中透出一股雅致。而其草书。取法怀素与黄庭坚,确,笔法之娴熟,已达到了精炼的程度,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流美气息。 上述三种书体,草、隶是文征明不常书写的书体,传世作品不多,成就也不如其它书体影响大。 代表文征明书法艺术成就的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征明的小楷以晋唐小楷为基础,具体地讲,师法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和欧阳询
滕西奇先生编著的《史晨碑写法与注译》靠前部分写作技法方面,包括对每一碑的总体论述和写法介绍等等。既有常见公允的说法,又有他自己多年教学的真切体会和独到见解。在书中,他强调了如何才是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汉碑和已出土的简帛隶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知识切中要领,具体方法切实可行。第二部分是对碑文的注释和翻译,这对学习隶书至关重要。汉碑碑文大多艰涩难读,异体字甚多,加以年代久远,剥蚀严重,给认读和临写带来诸多困难。在这本书中,西奇将文词难点加以注释,并译成现代语体文,对残缺的字句依据资料加以补订,又将汉代某些文字与现代不同的写法进行考证,给予注明等等,这可免于误认误写和书而不知所云之苦。第三部分把残缺和模糊字用黑白两种线条加以修补,既保留了原拓原貌,又尽量
《中国历代经典法帖》精选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十余部法帖,通过重新组合编辑,影印成册,以供书法爱好者研习使用。本书在书法研究及临习角度具有高度的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启功先生应王伯祥先生索,临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19米手卷,十分精彩。是我社十余种启功临帖选题新增加一种。
明代初期,书坛被赵孟俯书风所笼罩。赵孟俯倡导书法复古主义,书宗魏晋,承祧二王巍然为一代帖学造化主。自元代至明初皆莫逸出其樊篱。 及至明代中叶,随着理学思想的松驰,书法领域的反叛意识趋于强化。祝允明的出现,成为明代书法打破趟孟俯书风笼罩、复归唐宋强化个性表现意识的发端,而他的草书则作为明代中期草书深化的标志,引动潮流,直接对徐渭及晚明王铎、傅山草书构成巨大影响。 祝允明(一四六○?一五二六),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一生仕途蹇顿,嗜酒,性豪放,疏钱财,晚年窘困潦倒。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草书被推为[国朝] 祝允明可谓明代学古等人物。其于魏晋唐宋元诸家书法无所不窥。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二乐兆楷
在上海博物馆,珍藏一卷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墨迹。此件纵三十一点三厘米,横十余米。纸地为金粟山藏经纸,系国家一级文物。祝允明被称为明代「草书人」,他书写的这卷《前后赤壁赋》,气势雄强,神采飞动,一气呵成,诚为其狂草书作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