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傅山(1607-1684),字青主、青竹、公它,号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他自幼聪颖,禀性刚直,崇尚气节。明亡入清后不与清廷合作,并因反清复明图谋被捕入狱。后经朋友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生还。出狱后的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二十年不见生客。康熙十七年(1678)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后在病中强行抬到京都,但仍以病为由拒绝叩上谢恩,为人处世以及作学问,处处表现得孤傲不群。特别是在以寄托胸臆,抒发性情为载体的书法方面,更是把表现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主要目的。他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他的书法一直秉承正气,注重个性宣泄,并把这种创作原则追求了一生,发展到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傅山出身于书
《秦西汉印章研究》是在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不仅对秦和西汉的印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还收录了秦西汉时期几千枚印谱,是目前为止收集资料最为完备的,为后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成果曾经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林甘泉等专家学者评审鉴定,被认为是作风严谨、最见功力、超迈前人的成果。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家园,同样,一门艺术也不能没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做支撑。《书法美学论稿》(作者周俊杰)以中西方经典思维方式,全面、深入地解析书法本体,剖析其美的内在流程,将人们引入到一个独特、绚烂的美的世界,向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是当代书法界以及学术界的重要成果。
《王阳明法书集》终于编成付印了,这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王阳明逝去四百余年后首次整理汇编的,是收录其一生中留下的大量诗文、书札、碑刻等手迹的专集。由于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影响久远。本集以王阳明亲笔手书的手资料为依据,由此可以来校正弥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缺陷和失误,无论从史料;书艺等角度去深入加以研究,其意义是显见的。 作为阳明故里的后学,编者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手征集、整理、汇辑工作,历时近十年。曾先后赴江西、安徽、湖南、贵州、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顺着王阳明生前足迹进行考察寻踪,步履所至,或攀岩拓取,或摄影笔录,逐年累积,近有
古老的方块汉字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写好汉字,学一点书法,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本分之事。 本书是顾仲老生的字清秀端庄,整齐挺拔,十分适合中小学生临写。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下一点苦功夫,把字练好,在改革的大潮中大显身手。
沙孟海先生是我国现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被世人公论为书壇泰斗。本帖集沙氏正行草书精华于一编,其中险以兰亭三序列前外,其它均依年编次。沙老书法风格强烈。高雅绝论,具有振撼人心的力量,亦无昝不以人于法,我们可从此窥见其不同凡俗的书法艺术。
此为书法字帖,内容是书法家谢云生用魏碑字体书写《坛经》,《坛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经典之一,历来诵读、抄写之人不少。谢云生用魏碑书体书写一通,共396幅,可算鸿篇巨制。《魏碑体六祖坛经》是当代为数不多的魏碑《坛经》字帖。可供书法爱好者及《坛经》爱好者族参考。
本书内容简介:精选沈尹默节临《孔羡奉家祀碑》、《中岳嵩高灵庙碑》、《刁遵墓志》等魏碑,结字严谨,圆腴厚劲。
《艺术巨匠·米芾》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巨匠的艺术成就,已先后推介了颜真卿、赵孟頫、米开朗基罗、莫奈等艺术大家。此次出版的米芾卷,对米芾的生平事迹、艺术特色、技法特点、艺术理念等进行了重新梳理,共收入米芾书法作品单刻帖和丛刻帖几十种。
明善先生情性刚直,有古高士风,处世有实无虚、有方无圆,重道德,重学术,于权贵、金钱皆鄙社之,绝非一般艺术家所可比擬。以明善先生书法言,要均见其品格,书作中每蕴清正刚烈之气。先生作上承周秦,笔宗汉魏,精章草,善北碑,而用笔结体则虚实相映,方圆互济,大至榜书,小若蝇类,无不笔笔见心,笔笔见力。读其笔结体受益于艺术,更得益于道德之感受。明善先生无论课堂上下,所授均以古籍文史重,非独书法史,使受教者得益不浅。余读书作文每多求教于先生,从而求其教正,蓋先生所识多,读书亦多也。老桥所言乃指天下事,非独指书画,凡凡真求中华传统而有所前进者,必信服其言。
《名家临碑帖》系列字帖是以历代书法家所临写的碑帖为蓝本。以原碑帖与临写帖相对照的式,方便读者领会笔法提按转折的交代。通过临写《名家临碑帖》系列丛书,可以更好地从中领会原碑之精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书收录字形的材料依据包括简牍文献和石刻文献,共收录字头4608个,收录字形2800余个。
牌记又称墨围、碑牌、墨记、书牌子、木记、木牌等等。本书取宋元书刻牌记65家92种104幅汇为一编。其中,宋刻本38家51种56幅,元刻本27家41种48幅。内又细分为官刻、家刻与坊刻。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首次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锦里篆刻徵存》共六卷,搜罗了半个世纪前成都篆刻家、收藏家(如沈渻庵、周菊吾、易均室、崔龙潜等)的相当一部分精品。20世纪60年代,徐无闻先生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将由其师易均室选拓的印蜕编辑成册,勾勒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的大概风貌。
《隶变》是从大量有关隶书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来的一本文字汇编。为隶书创作提供-份别样的文字参考数据。《隶变》在同类书中,第-次将隶字的结构组成与隶字的书写风格区别了开来。全书紧紧围绕着字的结构变化这一主线,从散落在十五万多个隶字中进行了筛选。《隶变》突出了一个“变”字。在所收集的数万个隶字中,字字相殊,个个迥异。此书目前在同类型的书籍中,收录的变异隶字最多也最全。凡若寻求隶字变化者,执此一书,几可观止。不仅方便于学习也有利于研究。
《名家临碑贴》系列字贴是以历代书法家所临写的碑贴为蓝本,以原碑贴与临写贴相对照的形式,方便读者领会笔法提按转折的交代。
《铜印原》原钤印本系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汪启淑所辑。注启淑,字慎仪,号秀峰,又号訒庵,自称印癖先生。安徽歙县人,官至工部郎中,久寓杭州。嗜古有奇癖,生前藏书极富,尤好集印,自周、秦迄宋、元,收藏达数万种,古今无匹。工诗,著有《焠掌录》、《水曹清暇录》、《飞鸿堂印人传》等书。 《汉铜印原》选印精湛,印面清晰。其所收录印章绝大部分都是汉印,也有极少量的战国古玺和历代印章。原谱朱砂印泥钤印本,共十六卷,系我社1963年向上海篆刻家张鲁庵遗属征集得来。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也是世界艺术苑囿里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无数知名与不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于继承书法的优秀传统、发展现代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简要介绍的,是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王献之名品全集。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